明代開國功臣康茂才墓

明代開國功臣康茂才墓

康茂才(1313-1370),明初大將。湖廣蘄州(屬今湖北省蘄春縣獅子鎮康沖村)人,字壽卿 。元末以都元帥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後為都水營田使。洪武三年從徐達征陝西,回師途中卒。追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代開國功臣康茂才墓
  • 屬於:湖廣蘄州
  • 墓主康茂才
  • 逝世:1370
蘄國公,浙江台州天台,珠三角,

蘄國公

賜葬"鐘山鄉幕府山",即南京北郊即今和平門外安懷村南京陶瓷廠附近,1967年發掘清理,出宋濂書的墓誌,神道石刻遺存有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石翁仲文、武各一,龜趺一座。此墓形制較為特殊,為長方形前後室雙層磚石混砌仿木結構.下層墓室分前、後兩室,其間以甬道相通,甬道後置石門,其上用條石封頂.墓室內為仿地
面建築結構,由基牆、立柱、斗拱、門龕等部分組合而成.上層墓室為磚砌券拱形制.該墓雖早年被盜,仍存有金、銀、銅、鐵、錫、玉、陶、木等不同質地的隨葬品44件(套),以及銅錢和石墓誌,對研究明初功臣墓隨葬品的種類和組合有一定參考價值。2000年6月,文物部門將其整體遷移至太平門外鐘山腳下白馬公園內,按原規制排列。
就其墓前神道石刻的規制以及康茂才在朝廷中的身份地位、死後的諡號來看,起碼不低於吳良吳楨和仇成,但吳良吳楨和仇成的墓葬都升格為了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康茂才墓前神道石刻因為遷移而僅僅落得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棄於郊野,任人踩踏。文保級別竟然沒有他鑄造的銅鐘高,令人唏噓不已。
巫山大溪文化遺址附近的康碑(康茂才石碑)。
明代開國功臣康茂才墓
光緒《巫山縣誌》載:“明康茂才墓,在縣西南九十里。官大將軍,洪武初領兵征明升,被流矢中傷,卒,葬於金沙灘,即今之大溪口也,碑石現存。”[7](卷三十《古蹟志》)據說大溪口原來還有一座“康公廟”,後廢棄,但碑石確實至今猶存,位於巫山縣大溪鎮軍營村長江北岸堰子崖南麓,距縣城約24公里。石碑呈青黛色,高2米,寬1.55米,厚0.6米,碑中央刻“皇明康茂才進兵處”8個楷書大字,碑緣有“大溪口”3字,字徑20×30厘米。另外明代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五回有賜鐵券功臣受爵 康茂才飛炮喪命的章節。根據明代的史實和墓志銘康茂才死於1370年,並沒有參加1371年的進軍四川的戰爭。一三七一年三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命揚景率兵五千。先至菱州大溪口,進軍逼窺祖,瞿塘,由此以攻西蜀,西蜀守將自恃瞿塘天險之地,特遣大將〈莫仁壽〉鎮守此關,亦以鐵索橫鎮關口。進攻翟塘皆被蜀軍所阻,朱元璋遣廖永忠,湯和率大軍二十萬,越菱州,協助揚景攻打西蜀,因江水暴漲,不能渡,因此駐師大溪口。
明代開國功臣康茂才墓
後來朱元璋大賞平蜀功臣,朱元璋在宮殿上謂諸將日:傅友德、廖永忠兩面二位將軍南征北戰,每適戰役,奮勇忘軀,功勳居首,各賜戶田一萬頃,湯和、朱亮祖既為統帥,但速成不進賞消,各賜田七千頃,揚景討伐軍賊無功,趙容光煥發中道而返,而又擅殺軍校友會皆不賞。所以推斷在先鋒揚景受挫,主帥湯和遲疑不決,士氣低沉的情況下。是廖永忠建的“康公廟”.其一祭奠岳父;二來團結軍心,鼓舞士氣。突破瞿塘天險後,湯和問廖永忠日:“君何如此得城之速也”,廖永忠日:實賴全體將士同心合力奮勇向前,使敵人無從防備。朱元璋《平蜀文》作“傅一廖二”之語,盛讚廖永忠功勳。

浙江台州天台

天台歷來是儒、釋、道的聚居地,作為天台第一大村的水南,無疑亦薈萃了佛、道、儒和各種民間信仰,其以地緣、血緣相扭結的宗族特性更是加深了傳統習俗的宗教色彩。
據《廣濟廟遷址碑記》載:而聚龍庵、玉龍廟、金山殿等多處供奉的康元帥,據說就是當年張士誠部下十大元帥之一的康茂才,朱元璋攻打蘇州時,康茂才堅守蘇州北門,蘇州陷落後,向朱元璋投降。後來康茂才因應天之役立了大功,被朱元璋封為治水的河務同知,分管清匪、巡捕、農耕、水利、牧馬等,在治水
方面政績尤為突出。而水南由於地理位置經常遭受水患,農田被淹,康茂才元帥的治水大能與此地百姓禍福榮辱密切相關,倍受崇奉。但隨著歷史變遷,已逐漸衍為解厄賜福、驅邪魔、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種功能的保護神,故成為水南民間諸神中最受民眾歡迎的俗神之一,至今興盛不衰。玉龍廟偏殿閣樓奉供的神明是三位一體,即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三官信仰源於原始宗教中對天文歷數,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功能是: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與人之禍福榮辱密切相關,故深受水南百姓的崇拜。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我們對鬼神也很實際,供奉它們為的是風調雨順,為的是免災逃禍。我們的祭祀很有點像請客、疏通、賄賂。我們的祈禱是許願、哀乞。鬼神在我們是權力,不是理想;是財源,不是公道。”這是中國民間信仰重實用、實惠的一大特點。

珠三角

康公廟:即康真君廟,晚清時期廣泛分布在珠海、澳門、中山、廣州番禺等地,是祭拜康公的神廟。康公是粵地較為興盛的地方民間信仰神靈。康公主帥原是為國捐軀的英勇將帥,被立廟祀奉。初時在嶺南並未普及開來。至清末,才成為民間普遍祭祀的神明。民間加入了多種故事和顯靈的傳說。如“鴨子救康公”,康公除暴安良的故事。中原統治者為了對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把北帝、關帝、康公主帥這些帶有中原色彩的神靈人物引入南方,侍奉香火,讓民眾膜拜。
國家通過敕封地方神來實現對地方神統一化,從而使國家權力和意識形態貫徹到地方,達到國家權力向地處邊陲地帶的基層社會滲透.也是地域社會在文化上進一步整合到大傳統中的過程,兩者相互滲透。
解放後“土改”、“集體化”、“破四舊”、“社教”、“文革”等一系列運動的全面衝擊。廟宇、祠堂被毀或移作他用,神像被搬走、砸碎,大部分廟產、祀產被沒收,多處康公廟受到破壞。80年代有些地方雖然重修,但是始建時的結構已經不復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