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供春樹癭紫砂壺

明代供春樹癭紫砂壺

供春樹癭壺供春在空暇時,總是喜歡蹲在一邊偷看老僧制壺,暗地學做,終於掌握了制壺技藝。據傳說他仿照寺內天井中的一棵百年銀杏樹瘤的模樣,試製“樹癭壺”。其壺刻劃生動,形象逼真,後稱“供春壺”。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據傳即為供春所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代供春樹癭紫砂壺
  • 類型:文物·陶瓷紫砂
  • 出處李初梨捐贈
  • 收藏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基本資料,相關,

基本資料

【外觀】高:12.8厘米,口徑:6.2厘米
簡介
供春樹癭壺此壺以外形似銀杏樹癭狀而得名。壺蓋止口外緣刻有45字隸書銘文:“作壺者供春,誤為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玉麟,五百年後黃賓虹識為癭,英人以二萬金易之而為能,重為制蓋者石民,題記者稚君。”高102毫米,寬195毫米。

相關

樹癭就是樹瘤。這種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製的一種壺式。據紫砂壺史記載,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間只是一名書童,後向江蘇宜興金沙寺一名和尚學習制壺技術。供春壺價值極高,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的贊語。樹癭壺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壺造型,傳世極少。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部分專家認為是供春手制,是現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壺實物。
龔春(亦作“供春”)作品傳世極少,現存僅兩件——“六瓣圓囊壺”和“樹癭壺”。其中“樹癭壺”被視為明代中期紫砂器的標準模式,是現今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完整塑器造型。是明正德年間,供春作為家僮伴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時,偷學老和尚的制壺技術,仿照寺中銀杏古樹樹幹上的癭結,捏築為胎製成。樹癭壺造型蒼古,壺嘴和壺把猶如天然妙成,周身凹凸不平,指螺紋隱現,壺把內壺身上有篆書“供春”二字。被前人稱頌為“脫盡人巧殊眾工,神工鬼斧難雷同”,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