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大葛獅子舞

昌樂大葛獅子舞

昌樂縣大葛村的跑獅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藝術。它以隊伍陣容龐大、展現風土民俗、表演形式獨特、動作形象逼真、場面雄威壯觀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人們稱之為“大葛獅子”。2007年,大葛獅子舞成功申報為濰坊市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葛獅子舞的淵源,大葛獅子的獨具特點,祭拜儀式,馬叉隊表演,獅子表演,現在的發展,

大葛獅子舞的淵源

據大葛村舞獅老藝人介紹,清鹹豐年間,壽光洛城一個叫王英俊的民間武術藝人靠四處賣藝為生,1856年賣藝來到昌樂北岩大葛村,他表演的刀、槍、劍、戟、馬叉、流星,樣樣都是絕活,贏得了村民的陣陣喝彩。當時村裡的葛紹亮認為此人身懷絕技,此技藝不但能為村裡帶來歡樂和活力,也可以成為村民養家餬口、掙飯吃的手段,就將王英俊留了下來,並拜他為師,組織了村里本族的年輕人跟他學藝。
經過一段時間的習練,王英俊看到這些年輕人好學苦練,進步斐然,個個都是學藝的好苗了。特別是大葛村村民的淳樸、正直、實在、熱情深深感動了他,隨即把祖傳的“跑獅子”技藝獻了出來。師徒們苦練了一個冬天,基本掌握了“跑獅子”的全套技藝,當年春節的首次亮相,便招來了四鄰八莊的觀看和邀請。隨後的幾年裡,大葛的跑獅子隊伍越來越壯大,表演技藝越來越精湛。方圓幾百里範圍內,賀春的、祝壽的、慶典的紛紛來到大葛村,邀他們前往表演助興。從此,大葛獅子依賴口傳身教,一代代相傳至今,現已傳承六代。文化大革命期間,誤為一種舊習俗被廢止。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又重新回到了民間的舞台上重放異彩。

大葛獅子的獨具特點

大葛獅子不同於其它。其一是傳承了古老的風土民俗,即祭拜儀式;其二是增加了30—50人的馬叉隊武術表演;其三是獅子表演賦有寓意的情節和創新。整個表演具有自已的程式化。

祭拜儀式

祭拜儀式有三項內容,即拜廟(關公廟),賣綱(開場詞)、祭馬叉。
“文革”前期,昌樂一帶村村都有“關公廟”,也稱“關帝廟”、“關公祠”。大葛獅子每次表演前,不論在本村還是到外村,首先到此進行祭拜。據說是為了祈求關公保佑平安,還是辟“關公門前耍大刀”之閒;反正這是第一項祭拜儀式。
第二項儀式是賣綱,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表演前的開場詞或開場白。據大葛村舞獅老藝人介紹,他們賣綱的綱本現仍保存在葛氏家族中,綱本內容都是些誇讚、謙虛之詞,意在表演得到廣大觀眾的讚許。
第三項祭拜儀式是祭馬叉。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馬叉隊表演前,在表演場地中間點上燒紙,所有表演者圍繞火堆轉一圈,並將器械在紙火上烤一下,意在表演中不會誤傷他人,也好讓表演器械賦予靈氣。
文化大革命至今,各村的“公關廟”隨破“四舊”而消亡,大葛獅子中的“拜廟”儀式也就蕩然無存了。再就是“賣綱”因言辭過時,或不再“賣綱”,或換上新詞,同“祭馬叉”一樣,時有時無,已不再是大葛獅子固有的表演模式了。

馬叉隊表演

大葛獅子的馬叉隊表演具有多種藝術功能。其一是打場子、護場子,即為整個表演開拓場地。其二是充分展示各種器械的表演技藝。如刀、槍、劍、戟等單項絕活;不同器械的對打;多人對陣等表演形式。那真是刀、槍、劍、戟上下翻,馬叉、流星滿天飛,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讓人讚不絕口。

獅子表演

此乃是“大葛獅子”的精華部分。先後有四大拜、吐對聯、跑圓場、小擓癢、大擓癢、撲虎、竄獅子、耍球、打滾、騙腿、蛆爬、直站、配獅子、下獅子等十多個動作情節,獅頭和後尾子二人配合嚴密、渾然一體,動作形象逼真、詼諧有趣。

現在的發展

大葛獅子以其獨具的風格、精湛的技藝、熱烈的場面、美好的寓意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贏得四面八方的邀請表演。自古至今,西到臨朐乃至濟南,東到濰坊,南到安丘,北到壽光,方圓幾百里都有他們的身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