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平社學

昇平社學

昇平社學坐落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是一座三進五過間的祠堂式建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元里人民為抗擊英軍,聯合北郊近百鄉農民組織抗英義勇,成立了昇平社學。不久擴展到300餘人,繼而成立西湖、石景等13社學,形成了以昇平社學為首的抗擊外國侵略軍的民眾武裝組織。社學舊址內現保存有"眾志成城"、"氣懾鯨鯢"、"義維桑梓"、"藩籬永固"等石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昇平社學
  • 位置: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
  • 性質:祠堂式建築
  • 本質:清末廣州抗英民眾組織
社學歷史,革命鬥爭,

社學歷史

清末廣州抗英民眾組織。社學是明洪武年間下詔在各地鄉村成立的教學機構﹐後也成為紳耆講睦之所。
在廣東﹐每當地方有事﹐當地士紳常利用它來舉辦團練﹔後期﹐少數社學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地方治安﹐已失卻教學的本旨。1839年禁菸之初﹐廣東沿海村鎮舉辦團練﹐有的即以社學為名。1841年5月(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廣州西北郊三元里﹑蕭岡一帶民眾自發武裝抗英﹐當地出現許多具有團練性質的社學﹐到二十二年至少已有十三個。它們是稱為東六社的懷清﹑聯升﹑锺鏞﹑同升﹑興仁﹑西湖和稱為西七社的石井﹑成風﹑同風﹑蓮湖﹑和風﹑淳風﹑同文等社學。是年夏﹐南海舉人李芳等聯名呈請﹐於適中的石井社地方建立昇平社學(或稱昇平總社)﹐聯合數十村落團練自衛。在清朝統治者看來﹐團練的聯合不但增強與侵略軍對抗的力量﹐而且可藉以管束民眾“移私鬥於公義”。因此﹐李芳等人的要求很快得到督撫批准﹔上奏後﹐道光帝給予嘉勉﹐並令各府州縣仿照辦理。昇平社學的領導者多是士紳﹔團練成員主要是農民﹐此外有手工業者和店員。平時各務本業﹐定期操演﹔有事則保衛地方﹐或聽從官府調遣。經費初由各鄉捐助﹐後按地產攤派﹐官府只於調遣時才發給口糧。昇平社學雖稱總社﹐但對下屬各社並無多大約束力。不久﹐番禺士紳何有書在江村另建昇平公所﹐客籍士紳王韶光在燕塘另建東平公社(或稱東平總社)﹐兩者都是從昇平社學下分出來的。其後﹐廣州南郊又成立南平﹑隆平各社學﹑公所。社學﹑公所﹑公社均隸屬於廣州協副將。它們各自團練民眾﹐少者數千﹐多者萬餘。隨著英國加劇入侵﹐廣州人民反抗鬥爭日趨激烈。
昇平社學

革命鬥爭

社學參加了1842年火燒洋館﹐1844年反對英國在廣州河南地區劃租借地﹐1846年和1849年反對英人入城等鬥爭。在清朝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拒絕英人無理要求時﹐昇平等社學給予支持﹔當他態度軟弱﹐特別是允許英人入城時﹐則與之對抗。由於社學的行動顯然越出了統治者所能容許的範圍﹐招致一些官吏不滿﹐時思加以抑制。1854~1855年間(鹹豐四年至五年)﹐陳開﹑李文茂等領導的“紅巾軍”在珠江三角洲起義﹐很多原社學民眾加入到起義軍中﹐原社學中上層則“退居自保”﹐停止了鬥爭。以後﹐具有團練性質的社學在記載中即不再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