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耕作

旱地耕作

在年降雨量低的地區實行旱地耕作制。這類地區通常稱為旱地、乾旱地或邊際農業地區(即水分不足以生長一季作物的地區)。乾旱地區耕作的目標是保持水土。農民用各種方法來蓄積和保持水分,防止田地被風吹蝕。

旱地管理和濕潤地區的管理大不一樣。例如,鬆土對濕潤地區來說是有益的,而對乾旱地區則有加重風蝕的危險。在地面造成一個吸收水分的細土層的這種古老方法,在乾旱地區已經不再採用了。同樣,在濕潤地區常將有機物翻到地里以改善土壤耕性,但在乾旱地區,這類物質只會消耗作物所需要的水分。取代這些作法,乾旱地區的農民可採用帶狀耕種、等高耕種、淺穴蓄水、水平梯田和夏季休閒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旱地農業的開發
  • 外文名:dry land tillage
定義,耕作措施,旱地耕作未來,

定義

旱地耕作,又叫旱作農業,國外,則稱作雨養農業。其含義是通過系列耕作措施,靠老天降下來的雨雪涵養農業。同義反覆,如果不是“通過系列耕作措施”,就無所謂什麼農業了,更不是什麼了。
據中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截至1996年10月31日全國有旱地73919.84千公頃(110 879.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6.8%。可見旱地經營的潛力有多大的潛力了!
全國旱地分布全國旱地分布

耕作措施

旱地的耕作:旱地耕作的各個環節時段,全部以【自然降水】(指的:雨、雪、雹、霧、露、霜)的接納、保護和利用為核心。
古代就有旱農之說。解放後不久,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陳永貴領導獨創的大寨田,特別是大寨的“海綿田”,就是一旱地農業的創造性傑作!
旱地耕作
旱地水源缺少,當前還不能或者不可能全面灌溉——通過耕作,保住天然雨水,是利用旱地這個土地資源的有效措施。其重點大致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征服、影響自然能力的發展會有所變化的):
第一、儘早春耕 保墒
秋耕完不成的,儘早春耕!(黑龍港流域)必須不許在驚蟄前完成、結束。春耕晚了,氣溫升高失墒嚴重。而且最好隨耕隨耙隨耙耱,藉以儘快地消滅犁垡耙溝減輕跑墒。
旱地深耕保墒旱地深耕保墒
第二、早春鎮壓 保墒提墒
對於秋耕的耕地,儘早地鎮壓。冬季氣溫低,土壤結凍土地水汽蒸發量低,再加上雪水融滲,到了早春解凍時,形成土壤水分增高的“反漿期”。但反漿期已過,就會隨著風多雨少的早春乾旱氣候,水分大量流失。最好橫靶一遍豎耙一遍;不易操作那就【梭耙】(呈45°角行耙,到地的另一側再45°拐彎前行…;同樣的呈45º角行耙。其效果等同於,橫靶豎耙)最後耮蓋、鎮壓。鎮壓不僅能以保墒,還能夠【提墒】:通過鎮壓把鬆軟的土壤結構變得緊密,使得地中(非地下)的重力水,依仗毛細原理、順著毛細管提上來。據衡水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對比實驗證明,經過及時耙嚰鎮壓的耕地小麥拔節期土壤水分增3%,產量增84斤;棉花出苗率高三——五成;霜前花多12%。
第三、帶苗整地 納墒、保墒
主要指的是伏天雨季,及時的中耕、鋤耪。(山東)“暑天鋤上一層皮,強似秋後犁一犁”…可見其效果只顯著。
第四、儘早秋耕 納墒、儲墒
氣候資料證明,冀南威縣、南宮、廣宗和清河及周圍一帶每年7、8月份降雨占全年的六成以上;12月~次年4、5月份的降水僅只占全年的一成!此時伏耕多數為秋耕;不要耙,敞著犁垡,以便接納雨水。如果不耕地,或者耕了又耙軋雨水容易徑流,容易造成旱澇不均。
第五、坡地治理 納墒、蓄墒
1、按等高線,圍埝築堰;
2、開溝深耕——同樣按著等高線;
3、魚鱗坑——種瓜、植樹等等的。
以上是耕作法。旱地的經營還有多個方面。工程法(梯田、魚鱗坑)、生物法(有機肥、壓綠等等的改良土壤)、品種法(抗旱的作物、最適應的品種)、化學法(化肥、高脂膜、抗旱劑吸水劑)等等。

旱地耕作未來

馬克思早在一百年前就說過,農業的發展,還要看農業力學和農業化學的發展如何。英明領袖毛主席,和農民在一起也創造了農業八字憲法是占第一位的!
可以預見,群策群力、隨著農業政策和科學技術以及綜合國力的發展,旱地的開發,一定走得更好更遠——為開發新的星球奠定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