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八景

旬陽八景

根據光緒本《旬陽縣誌》卷十三所載“洵陽八景”為:“禹穴遺蹤”、“子房仙洞”、“靈崖芝草”、“柏蔭銅碑”、“天池瑞蓮”、“城環曲水”、“丹鳳銜書”、“紫蓋洞天”。於各景均附有注及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旬陽八景
  • 地理位置: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
禹穴遺蹤,子房仙洞,靈崖靈芝,柏蔭銅碑,天池瑞蓮,城環曲水,紫蓋洞天,

禹穴遺蹤

《大清一統志‧興安府‧古蹟》:“禹穴在洵陽縣東一百三十里。高八尺,深九尺。旁鐫“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傳禹決漢水時居此。”穴在縣東小關鋪江北,岩深丈許,縱橫一丈有餘,相傳大禹治水在此憩息,上刻“禹穴”二字。邑人郭焱昌詩云:“八年風雨遍神州,尚有遺蹤漢上流。篆是龍蛇余兩字,功成山水奠千秋。不關石紐鐘靈異,曾舍舟車暫憩休。明德幾經憑眺處,斜陽無語照寒流。”又,邑人姜善繼詩云:“昔聞隨刊後,導漾注東流。小憩擘拳穴,懸崖蝌蚪留。緬茲十笏地,如見八年憂。滔滔漢水濱,兩字幾千秋。”

子房仙洞

子房觀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有洞壑極幽邃,遇旱禱雨輒應。按《史記》:留侯避谷,不言其入山。然子房曾游商山訪四皓,或末年脫骨於此歟?郭焱昌詩云:“黃石赤松托跡深,子房始終為韓心。成功遂作白雲隱,出世誰從綠野尋?豈監黥、彭方避谷,須知風雨自堪吟。洞中欲問煙霞事,林外聲聲送晚禽。”

靈崖靈芝

讀書亭即芝亭。相傳吉水羅洪先讀書處。洪先狀元及第,為理學名臣。今文廟名宦祠側有前明諸先達瑞芝詩,靈崖上亭址尚存。邑人陳啟秀詩云:“秀麥嘉禾未足評,漢洵寶氣育精英。質含雨露鐘靈久,色飽風霜應瑞生。棠蔭尚留高樹老,書亭猶抱二流明。念庵遺韻今何在?剩的岩前暮靄平。”又,姜善繼詩云:“仙芝應聖瑞,伊誰擷其英。下惟有高人,異彩煥朱莖。我來尋勝跡,眺賞讀書亭。殘碣遺荒草,蒼涼滿目增。”

柏蔭銅碑

柏在文廟大成門階左,其大連抱,黛色參天,下有古碑,字跡凋零,以石叩之,音清細如銅。碑文系前明邑令陳公士龍所作,入《藝文志》。邑人趙虎臣詩云:“幾經風雨老龍吟,剝蘚時將舊碣尋。不借斑痕增古色,肯留清韻化頑心。棟樑挺出容多蔭,金石敲來自有音。印取掖垣槐樹下,好留佳兆播瑤琴。”

天池瑞蓮

池在縣東、西、北各五里,有池凡三,不由浚鑿,皆天成也。相傳花發年豐,或邑有登科之應,後三池俱涸。邑北帽兒山下河東亦有蓮池,芰荷頗盛,邇來士氣漸有舒暢之機,倘慕古者,以人力復三池之舊,亦雅事也。邑人李樹芬詩云:“太華蓮峰不記年,秀鐘池畔亦天然。亭亭綠出風前蓋,點點青浮雨後錢。淤泥幾經洵水滌,丰姿猶傍瑞芝鮮。雲程曾否符佳兆,為報芙蓉鏡已圓。”

城環曲水

漢水之濱,山勢從黃泘嶺而下,忽若蜂腰突結,巒頭為縣城。漢水從秦嶺來,繞城三面入漢。城中樓台重疊,有如畫圖。舊志謂:漢江南流,洵河北繞,千岩竟秀,二水合襟,有垣局迴環之勢是也。以地利言之,非天然之湯池乎?邑人黃金台詩云:“金湯一線瞰城隈,城外洵流往復回。雉堞斜盤金帶繞,益鳥 州”。

紫蓋洞天

神仙洞,在縣南鄉。洞門鐫“紫蓋神仙洞天”六字,有古碑,半已剝落。洞深不可測,鄉民祈雨輒應。其內有石蓮、石獅之異。邑人陳中謨詩云:“世上風塵世外山,洞前日月洞中天。赤松仿佛猶留跡,丹灶依稀不記年。漠漠曇雲蓮有座,深深流水石為田。空山欲問煙霞客,潭影溪聲兩渺然。”
世傳近人改“旬陽八景”為:“金線吊葫蘆”、“鐵鎖練孤舟”、“無影橋上走”、“二柏一石榴”、“丹鳳銜書秀”、“柏蔭銅碑久”、“靈崖芝草現”和“環城曲水流”。其中“金線吊葫蘆”是形容縣城的形勢;“鐵鎖練孤舟”說的是大河洲;“無影橋上走”是指河街下的涵洞;“二柏一石榴”(諧音“二八一十六”)謂老縣府蒼柏堂前的兩株古柏和一株石榴樹;“丹鳳銜書來”“柏蔭銅碑久”、“靈崖芝草現”、“環城曲水流”即舊“八景”中之“丹鳳銜書”、 “柏蔭銅碑”、“靈崖芝草”和“城環曲水”。所不同者,一是僅限於洵陽縣城之景,二是配為五言,句句押韻,“八景”名稱依次排列,本身成了一首優美的五言詩。
除“洵陽八景”之外,民間還傳說有“蜀河八景”、“閭河八景”、“神河八景”、“旬陽一中八景”等。所傳“八景”之類,雖不免落於俗套,但其中所記之景,所述之事,與地方史地之研究,仍不無可取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