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通常指距今20多萬年開始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的形態上介於直立人晚期智人之間的人類。一般將大荔人、金牛山人、馬壩人等中國古人類歸入早期智人。

最早被人們重視的是尼安德特河谷發現的人類化石。因而過去古人類學上曾將早期智人化石統稱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古人)階段的化石,在亞、非、歐三洲許多地區都有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早期智人
  • 拉丁學名:Paleoanthropus
  • :動物界
  • 時期:距今20多萬年
  • 別稱:古人
  • 特點:介於直立人晚期智人之間的人類
什麼是早期智人,特徵,典型尼人的消失,

什麼是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early stage H.sapiens)又稱古人(Paleoanthropus)。生活於距今約20萬年至5萬年前的古人類。如今世界上發現的早期智人化石70多處,世界上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的地點有兩個:一個是西班牙的直布羅陀,發現於1848年另一個是德國迪塞爾多夫(Dusseldorf)附近的尼安德特(Neanderthal)河谷一個山洞中發現(包括一個成年男性的顱骨和一些肢骨化石,約生活於7萬年前),發現於1856年,由於直布羅陀頭骨化石發現後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其資料直到1864年才發表出來,而最早被人們重視的是尼安德特河谷發現的人類化石。因而過去古人類學上曾將早期智人化石統稱為尼安德特人(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尼人)。
早期智人

特徵

早期智人(古人)階段的化石,在亞、非、歐三洲許多地區都有發現。古人的主要特徵是腦量較大(男女平均為1400毫升),但腦的結構卻比較原始。眉嵴發達,前額傾斜,鼻部肩寬,頜部前突。雖然較猿人進步,但仍有不少原始性質。我國廣東的馬壩人(1個頭蓋骨,生活於10萬年前,1958年發現)、湖北的長陽人(1塊左側上頜骨斷片及其上2個牙齒,生活於4~6萬年前,1956年發現)、山西的丁村人(3顆牙齒,生活於10萬年前,1954年發現)、陝西的大荔人(1個較完整的頭骨,1978年發現)、山西的許家窯人(頂骨3塊、枕骨2塊,左上頜骨一塊和一些零星的頂骨破片和牙齒,生活於舊石器時代中期,1976、1977年發現),以及法國的聖沙拜爾(La Chapelle-aux-saints)人(1908)、尚比亞的羅德西亞(Rhodesia)人(1921)、巴基斯坦的斯虎耳(Skhul)人(1931~1932)等均屬尼人類型,但體質上有明顯差異。有的學者認為,古人可分兩類:以尼安德特人和聖沙拜爾人為代表的一類稱為典型尼人和以斯虎耳人為代表的非典型尼人。非典型尼人腦量小於典型尼人,而形態特徵則更接近能人即早期猿人。一般認為,西歐尼人是人類發展過程中一個絕滅的旁支。古人打制的石器種類更多、更精細,已有複合工具;不但會用天然火,而且會人工生火;已穿獸皮。開始有埋葬死者的風俗。社會形態已進入早期母系氏族社會,已從族內婚發展到族外婚,即一氏族的成年男子集體與另一氏族的成年女子結婚。
早期智人也稱古人,生活於距今25萬年至4萬年前。其體質形態已和現代人接近,但仍帶有一些原始特點,如眉脊發達,前額低斜、鼻部扁寬、頜部前突等,腦容量平均為1350毫升。其化石在亞、非、歐三洲有多處發現。

典型尼人的消失

至於典型尼人的消失問題有兩種意見:一是認為尼人在當地進化為晚期智人;二是認為尼人的消失不是由於就地進化,而是由於較進步類型的新居民的侵入,取代了當地的尼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