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度蒲津關

李隆基(685-762),即歷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廟號為“玄宗”),亦稱唐明皇。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謚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故而多稱其為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間開創了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最為鼎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後期(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國勢逐漸走向衰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早度蒲津關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李隆基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評價,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早度蒲津關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隆基
【作品體裁】

作品原文

早度蒲津關
鐘鼓嚴更曙,山河野望通。
鳴鑾下蒲坂,飛旆入秦中。
地險關逾壯,天平鎮尚雄。
春來津樹合,月落戍樓空。
馬色分朝景,雞聲逐曉風。
所希常道泰,非復候繻同。

作者簡介

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稱唐明皇。即位前,他曾與太平公主發動宮廷政變殺韋後,擁其父睿宗即位,被立為太子。712年,他受禪即位,改元為“開元”。即位之初,他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等為相,鼓勵生產,發展經濟,革除弊害,史稱“開元之治”。晚年因驕奢淫逸,又重用李林甫、高力士和安祿山等人把持朝政,引發了“安史之亂”。

內容簡介

這是唐玄宗視察社會治理情況的一首詩。
宋璟曾有《蒲州迎駕》詩詠:“迴鑾下蒲坂,飛旆指秦京。洛上黃雲送,關中紫氣迎。霞朝看馬色,月曉聽雞鳴。防拒連山險,長橋壓水平。省方知化洽,察俗覺時清。天下長無事,空餘襟帶名。”
玄宗的《早渡蒲津關》與宋璟的《蒲津迎駕》,可以說是圍繞同一體裁的五言唱和之詩。
此詩乃玄宗從河東下蒲坂而入秦中的途中,過蒲津關時看到雄關壯麗,野望山河,津樹生春,落月斜照,戌樓無聲,雞聲唱處,曉風拂馬,一路平安,暢通無阻。字裡行間,滲透著對一方平安的讚許之情。表現了玄宗以特殊的皇帝身份隨時對社會不同層次的本能觀察。
前四句寫作者以帝王之尊,興師動眾下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的氣派,“鐘鼓”、“鳴鑾”、“飛旆”,充分顯示出帝王出巡的聲勢;三聯二句則描寫關河形勝的“險”、“壯”、“雄”,與前二聯四句相互照應,相輔相成,人傑地靈,相得益彰。
“春深津樹合,月落戍樓空。馬色分朝景,雞聲逐曉風。”這四句描寫蒲津關的夜景和晨景,一連點染出“春深”、“津樹”、“月落”、“樓空”、“馬色”、“朝景”、“雞聲”、“曉風”等八樣景物,突出一個“安”字,成為後世流傳的名句。
月落戍樓空,天色已晚,戍樓空空,表現天下安定。
馬色指上流權貴,雞聲指普通百姓,用互文見義的手法表現社會從上到下都太平安定。
末尾二句抒懷,寫出了作者希冀國家安“泰”,世道大“同”的願望。
我所冀望的是人民遵守法紀綱常安定太平,
當年盛漢時的終軍入關,也還需通行證,現在你們地方的治理已經不需要這許多的關卡了。
候:守候。把守。繻:漢代出入關隘的帛制通行證,上寫字,分為兩半,出入時驗合。
全詩寫得很有氣概,顯示出一代國君的胸懷,在唐詩中亦不愧為佳作。

創作背景

經韋後、太平之亂,中宗、睿宗相繼離世,萬里大唐,板蕩相仍,玄宗果毅奮武,撥亂反正,經十年整理,天下粗安。勤於厲力 精圖治。
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親幸東都(洛陽)減囚罪。欲還京師時,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軍節度使張說諫言:“太原王業所基,陛下巡幸,振耀威武,以申永思。由河東入京師,有漢武月隹 上祠,(故址在今山西榮河縣北),此禮廢闊,歷代莫舉,願為三農祈谷,誠四海之福。”玄宗遂聽張說建議,由東都(洛陽)幸并州(今太原),過汾陽,祠后土。而後始由河東下蒲坂,又入東都,再回關中而返斾京師。此宗璟詩所謂“洛上黃雲送,關中紫氣迎。”玄宗開元之初任用姚崇、宗璟、張說相繼為相,都能公忠體國,竭慮盡智,大唐天下,欣欣向榮。
玄宗此詩不說人而只說景物,旁顧而言他。地險關壯,天平鎮雄,津樹合而春來,戌樓空而月落,朝景見馬色而分之,曉風聞鳴聲而遂之,一路上飛旆鳴鑾而來,暢通無阻,皆無不反映太平景象。縱是漢高之世,也未必如此。這不僅是玄宗對地方官吏治理業績的滿意評價,也是對自己繼位以來宵旰憂勞結果的檢閱。所到之處,昇平氣象,足慰宸衷。可以說,這也是對這次并州之行及東巡的恰意總結。達到了既申永思,又振耀威武,既為三農祈谷,又誠四海之福的目的。收到了這樣的視察效果,當然是龍心大悅。
宋璟此時,雖已罷相。但仍為京兆留守。知玄宗迴鑾蒲坂,直指秦京,便赴蒲津迎駕。遠望洛陽天空,霞光萬道;遙眺關中,紫氣氤氳;曙光之中,馬色分明;曉月之下,雞鳴雊雊;關前防拒連山,長橋壓水。看到地方風化睦洽,時治融清,果真黃老之世再現。天下無事,而皇王垂衣之時也。國泰民安,宇內澄清,豈非關險而無用哉。宋璟《蒲津迎駕》與玄宗《早渡蒲津關》之詩,以唱酬之形式,而贊開元之治平。但玄宗《早渡蒲津關》與宋璟《蒲津迎駕》兩詩,皆在最後兩句,各有妙用。玄宗最後兩句謂:“所希道常泰,非復候繻 同。”即他希望的就是要看到這種社會安定局面,當年盛漢時的終軍入關,也還需通行證,現在你們地方的治理已經不需要這許多的關卡了,古代那種緊張的社會氣氛已不復存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穩定局面,當年的漢世恐怕還未能達到這種程度吧?這兩句確實是站在人主的高度,縱觀歷史對自己治理大唐十年來的自滿答覆。

作品評價

後人評語:今玄宗君臣已收撥亂反正之效,故然可慰,然朝綱尚紊,煙塵未淨,四夷竊窺,邊烽時起,如畏縮不進,則有跌淵之虞,如貢高自驕,則不無亢龍之悔。當是之時,正逢君子終日乾乾而惕懼之秋。豈可沾沾自喜於一邑之化?
玄宗君臣日理萬機,履霜而堅冰至,宜惕懼而日三省,實未可唱酬以矜誇,大失嘉會合禮,利物和義之旨!玄宗驕慢不謙,忘乎所以,終致破家亡國於天寶,疑或潛藏禍機於斯時哉!而始作俑者於宋璟,亦疑無所由乎?
熟玩玄宗《早渡蒲津關》及宋璟《蒲津迎駕》之詩,則知君臣已忘“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之《易·乾·文言》所深戒!孔子所謂“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如玄宗君臣再生,可捧讀此誡而大愧。費許多精力,方使此蒲津小關而獲粗治,君臣竟然津津樂道。
全詩寫得很有氣概,顯示出一代國君的胸懷,在唐詩中亦不愧為佳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