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函隧道

日本青函隧道

日本是世界上較早開始設計建造海底隧道的國家。著名的日本青函隧道就是當前世界上第二長的一條隧道(當前世界第一長隧道:瑞士聖哥達鐵路隧道),因連線日本本州青森地區和北海道函館地區而得名。青函隧道為雙線隧道,全長為53860米,其中海底部分為23300米。青函隧道於1964年開始啟動,歷經24年的施工建設,共耗資6890億日元,於1988年3月13日正式投入運營。從青森站和函館站相對發出,電車從海底通過津輕海峽大概用了30分鐘,從此結束了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只能靠海上運輸的歷史。為慶祝青函海底隧道的開通,日本於1988年8月29日還專門發行了2000萬枚面值500日元的銅鎳合金紀念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青函隧道
  • 外文名:Japan's green tunnel
  • 國家:日本
  • 地位:世界上第二長的隧道
隧道簡介,修建歷程,

隧道簡介

青函隧道由3條隧道組成。主隧道全長53.8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23.3公里,陸上部分本州一側為13.55公里,北海道一側為17公里。主坑道寬11.9米,高9米,斷面80平方米。除主隧道外,還有兩條輔助坑道:一是調查海底地質用的先導坑道;二是搬運器材和運出砂石的作業坑道。這兩條坑道高4米、寬5米,均處在海底。工期長達24年,共耗資6890億日元。隧道海底段長23.30公里。最大水深140米,最小覆蓋層厚100米,採用超前導坑和平行導坑法施工,以便提前探明地質情況並作通風、排水和出渣之用。平行導坑與正洞的中線間距30米,兩者之間每隔600米用橫向通道連線。陸上部分本州端長13.55公里,北海道端長17公里,各設3座斜井和1座豎井,由斜井底部開挖位於正洞與平行導坑下方居中的超前導坑。

修建歷程

青函隧道施工的艱難程度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它經歷了一段艱巨的修建歷程。整個青函隧道是由清路隧道、供應隧道和主隧道三部分組成。清路隧道是為進行地質勘探、設定通風設備並排除海水滲入而修建的,供應隧道則負責清路隧道和主隧道的物質供應,這兩條隧道的直徑均為4米。主隧道直徑有11米,用以鋪設鐵路新幹線複線和較窄的普通鐵道。主隧道自1971年動工興建以來,由南北兩支各1800名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組成的挖掘隊同時鑿進。由於挖掘隊是在28℃的氣溫和80%的濕度下工作,條件極為艱苦,每4小時必須輪換一批人員,所以挖掘進度十分緩慢。這么多年過去了,青函隧道仍對日本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日本路當局打算在隧道里舖設具有大容量的光纖通訊電纜、高壓輸電線、天然氣管道等,以對隧道加以綜合利用,提高經濟效益。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上建造海底隧道的國家開始增多。海底隧道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不但大大縮短了交通距離,行車不必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而且海底隧道不占地、不妨礙航行、不影響生態環境,是一種非常安全的全天候的海峽通道。對此,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採用跨海隧道與修建海上橋樑的方式相比,海底隧道具有全天候通行的特點,具有不破壞航運、不影響景觀、不占地或少拆遷、交通不受大風大霧影響等優點,是一種更好的交通設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