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字音

日本漢字音即日語的漢字音讀(音読み),是由古代中國直接或間接傳入日本的基於漢語的漢字讀音。依其傳入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可分為古音吳音漢音、新漢音、唐音、宋音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漢字音
  • 外文名:音読み
  • 釋義:日語的漢字音讀
  • 來源:古代中國
古音:早於吳音傳入日本的漢字音。可能源於中國上古音吳音:在西元5世紀、6世紀傳入的字音,多使用於佛教用語與律令用語。通說吳音是從南方六朝或經由朝鮮半島輾轉而入,但支持此說法的史料並不充足。“吳”是本來學漢音的留學生所用的蔑稱。 漢音:於西元7世紀左右開始,日本派出遣唐使習得的字音,多使用於儒學。近代又用於大量創造新辭彙(和製漢語)。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 新漢音:漢音的最晚層,約在唐末期傳入日本。 唐音:廣義上指以降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即“唐宋音”)。狹義上指時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 宋音:指鎌倉時代(南宋至元初)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包含於廣義的“唐音”。 此外,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一種的讀音稱為慣用音。
最早討論吳音漢音唐音傳入日本的歷史過程的是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1730-1801),著有‘漢字三音考’(‘本居宣長全集5’,築摩書房)。
關於日本漢字音的聲調資料,參見日本漢字音的聲調。
作為漢字音的延續,參見日語中的現代漢語借詞。
一般認為,當代日本的文字型系包括起源於中國的日本漢字、平假名片假名三部分。其中,相對於表音文字假名表意文字的漢字曾被稱作“真名”。雖然中國人對漢字並不陌生,但遇到諸如:“峠”、“畑”、“辻”等漢字時,還是會感到困惑。這些字是日本人創造的漢字。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中文中所使用的“腺”字,也是由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創造的。當然日語漢字的發音同中文不同,但是可以用假名來表示,而且一個漢字通常都有多個讀音。如“木”有“き、もく、ぼく”等多個讀音。這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漢字傳到日本後,這個漢字本身的漢語讀音也隨之傳入,這種讀音稱為“音讀”,如上例中的“もく、ぼく”;而日語中固有詞語假借漢字表示該意義時的讀音,成為“訓讀”。如上例中的“き”。
儘管日本人和中國人所講的語言完全不同,但日語的書寫系統卻是來自於漢語。我國唐代的時候發展非常鼎盛。當時日本還沒有文字。所以當時日本就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語言和文字。進過幾千年的變遷,雖然日文字已經有所改變,但有一部分的發音和中文非常類似或接近。
日本現仍有許多當地方言。在諸如廣播、電視和電影等大眾媒體的影響下,以東京話為基礎的標準日語已逐漸推廣到整個國家,但特別的是,京都和大阪人所講的方言繼續保持繁榮,並保留著其威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