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會戰

旅順會戰,是指1904至1905年日本和沙皇俄國在中國旅順地區發生的戰鬥。

基本介紹

  • 名稱:旅順會戰
  • 地點:旅順口
  • 時間:1904年至1905
  • 結果:日軍慘勝,俄軍投降,旅順艦隊被消滅
  • 交戰各方:俄羅斯帝國 大日本帝國
  • 傷亡情況:16000人死亡 10000死亡
背景,旅順要塞的構造,作戰經過,前哨戰,第一次總攻擊(1904年8月19日-24日),第二次總攻擊前哨戰,第二次總攻擊,第三次總攻擊,要塞正面突破和俄軍投降,影響,參加兵力,日本軍,俄軍,旅順會戰相關問題,二〇三高地,乃木希典,第三軍司令部,兒玉源太郎,長岡外史,
旅順會戰(日語:旅順攻囲戦)是日俄戰爭中的一場陸上戰役。大日本帝國陸軍為奪取俄國太平洋艦隊母港,包圍並最終攻占了位於清國遼東半島的旅順口。戰役共持續五個月,是日俄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
旅順軍港在二十世紀初被各國普遍認為遠東第一要塞。清政府最先在旅順口修築炮台工事作為北洋艦隊的維修基地。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日軍盡花費數天,以極小的代價攻克旅順口。然而在日俄戰爭中日軍參謀本部對戰役的艱巨性準備不足,導致日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
旅順會戰亦是世界上首次大規模現代化要塞圍攻戰,被認為是1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塹壕戰的一次預演。雙方將大量先進武器投入戰場,如重型二十八厘榴彈炮,速射榴彈炮,馬克沁機關槍,迫擊炮,手榴彈和無線電設備等。防守方構築由鐵絲網,機槍和炮兵陣地組成的堅固要塞,一度有效阻止進攻方的攻擊,並給以“人海戰術”突擊的日本陸軍造成巨大的傷亡。

背景

沙俄帝國於1898年強租遼東半島以來,便將旅順艦隊主力進駐旅順口,並以旅順口群山環抱的地形特點修築要塞。日本若要取得日俄戰爭勝利,必須保證日本和朝鮮半島航路安全。為此,必須在戰爭一開始殲滅或封閉俄國旅順艦隊,以確保制海權。
戰前,陸海軍雙方對旅順進行探討。海軍方面制定第一階段進行奇襲,第二階段進行港外封鎖,第三階段進行間接射擊以消滅旅順艦隊的計畫,並於1903年進行了間接射擊試驗。陸軍方面從1902年以來主要進行是滿洲地區攻勢作戰計畫制定,同時佐藤鋼次郎少佐也進行過旅順攻城戰的研究。11月參謀本部做出了總體意見,旅順港為封鎖和監視為主,主力北上投入遼陽方向和俄軍會戰。佐藤少佐力陳攻打的旅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並堅持進行了進一步的早期研究。
1903年12月30日陸海軍達成作戰協定,海軍主張優先考慮對旅順港外停泊的俄艦隊和陸軍主張優先考慮朝鮮半島派遣分遣艦隊進行調和。海軍階段強調第一階段奇襲務必保密,直到30日作戰會議上才透露給陸軍。海軍方便認為,沒有了陸軍幫助,海軍將難以獨自占領旅順,大本營海軍部幕僚曾欲不需陸軍後援,獨自占領旅順的方案得到糾正。其後,1904年1月,參謀本部將攻城所需材料知會陸軍省。
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在旅順口實行了港外奇襲和旅順口閉塞作戰。但效果不佳,未完成事先計畫,旅順艦隊依然保持戰鬥力。1904年2月底,俄符拉迪沃斯托克艦隊(又稱“浦鹽艦隊”)開始活動,威脅日軍海上航運線。3月開始,日海軍第二艦隊開始針對符拉迪沃斯托克艦隊的捕獵行動。但此時海軍仍然堅持“海軍單獨對付旅順艦隊”的觀點,並準備繼續進行閉塞作戰。陸軍監視旅順之敵至3月初,決定採取攻擊行動,3月14日陸軍決定出兩個師團攻克旅順口。3月27日,海軍進行第二次閉塞作戰(廣瀨武夫在此戰中戰死),結果仍不佳。進入4月,海軍起初仍然徒勞的堅持“獨立對付旅順艦隊”的主張,拒絕和陸軍協同作戰。為此,4月6日大山岩參謀總長,兒玉源太郎參謀次長和伊集院五郎軍令部次長協商決議中首次出現了“陸軍將應海軍要求攻克旅順口”的字樣。其後,海軍策略修正為封鎖作戰,並在旅順口外布設了機雷。
5月後,狀況又有所變化。俄國決定將派遣波羅的海艦隊的主力艦隊增援遠東,若與尚完整的旅順艦隊會合,戰鬥力將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兩倍,將奪取遠東地區的制海權,切斷日本本土和朝鮮的航路,滿洲陸軍決戰也將難以為繼。5月3日,海軍發起第三次閉塞作戰,仍然失敗。5月9日起,日本海軍將戰術轉為在旅順口外游弋以限制旅順艦隊的行動。此舉亦限制了聯合艦隊自身的自由,使其難以對付增援的波羅的海艦隊。5月19日,聯合艦隊兩艘主力戰艦觸雷沉沒,旅順口外的形勢變的對日本異常嚴峻。
因此,在俄波羅的海艦隊抵達前消滅旅順艦隊變得異常迫切,從陸上攻克旅順並消滅艦隊的必要性大增。此時海軍終於改變了起初“單獨消滅旅順艦隊”的戰略,轉而和陸軍合作。5月25日,裝備了大量攻城專用裝備的第三軍在東京編成,軍司令官為曾經在日清戰爭中攻克旅順口的乃木希典大將,軍參謀長為炮術專家伊地知幸介少將。司令部還匯集了當時許多精英人物,如曾在德國學習要塞戰術的井上幾太郎作為參謀出征,並在後來攻城陷入困境時為第三軍打開局面做了許多貢獻。軍司令部於5月1日從日本本土出發,8日抵達大連。此時金州戰役已經結束,第二軍所屬第一,第11師團抽出編成第三軍。隨後第二軍北上滿洲腹地進行遼陽會戰。

旅順要塞的構造

旅順要塞原為清朝北洋水師軍港,中日甲午戰爭時曾被日本陸軍占領。三國干涉還遼後,俄國強租旅順口作為旅順艦隊的基地,並接收了清軍剩下的一些防禦設施和設備。然而防禦設施均為舊式,防禦效果不佳,因此俄軍不斷對旅順防禦工事進行強化。1901年,工程全面開始,計畫從203高地到大孤山建立堅固的要塞防線,並配置了二萬五千人的守備兵力。但由於預算不足,防禦線收縮至203高地至大孤山港灣側以內,常駐兵力也下降到一萬三千人。原定於1909年完成要塞建設。日俄戰爭爆發時,工事尚未竣工。[1]
要塞主要防禦線由8各半永久堡壘,9個中央堡壘。其中6個永久炮台,4個角面堡和陣地前沿戰壕相連線,防禦死角小。後方高地為支援用炮兵陣地。如若主防線被突破,內有塹壕相連的堡壘炮台和副廓陣地環繞旅順舊市街,可為抵抗和反擊提供依託。對海防禦方面,有220門大炮,防止艦隊從海上接近要塞。[2]
但是工程設施建設並為完備。主防線上炮台的頂部為開放式結構,容易遭到進攻日軍炮火的襲擊。數個弱點需要補強,主防線外周需要更多的前沿陣地。大弧山和203高地直至戰役開始尚處於野戰陣地或前哨陣地狀態。這些陣地大部份在第三軍發動總攻擊前的前哨戰中被奪取。俄軍第七師師長康德拉琴科少將投入大量精力強化工事,並對工事的強度頗具信心。[3]
開戰時,俄軍在滿洲總兵力為6個師,其中三分之一,即兩個師約3萬人配屬在旅順和大連一線。加上要塞本身配備防衛兵,工兵,炮兵共4.4萬人(其他軍屬7000人,海軍官兵1.2萬人)被第三軍包圍。

作戰經過

前哨戰

俄軍由關東軍負責旅順地區地區防務,新任司令官為安納托利·斯特塞爾中將。旅順要塞司令官為康斯坦丁·斯米爾諾夫中將。守備部隊包括東西伯利亞第七狙擊兵師,師長羅曼·康德拉琴科少將;第四師,師長亞歷山大·福克少將。此外,還包括東西伯利亞第五狙擊兵團和要塞炮兵隊,騎,工兵在內共4.4萬人,火炮436門。[4]
由於海軍認為自身無法單獨消滅退避在港內旅順艦隊,1904年7月12日海軍軍令部長伊東佑亨向參謀總長山縣有朋發出請求,攻占旅順基地,消滅或驅逐敵艦隊。第三軍組建完成並於6月26日部署到旅順附近地區。6月31日,大本營向陸軍發布旅順攻略站的指令。
但是,旅順攻略戰並為出現在陸軍戰前的作戰計畫中,陸軍也缺乏旅順要塞的情報。俄軍對要塞進行了強化,第三軍手中地圖對俄軍前沿陣地(龍眼北方堡壘,水師營南方堡壘,龍王廟山,南山披山,以及203高地等)完全沒有任何記載。防線上的二龍山,東雞冠山上兩座堡壘臨時修築的工事的記載也是錯誤的。[5]
在此情況下,亦哪個方向為主攻成為作戰的關鍵。戰前圖上作業表明主攻要塞西部更加有利。[6]但是第三軍在大連灣登入前根據戰地情況研究認為,要塞東面有現成的鐵路和公路,便於部隊和攻城炮兵快速展開和取得補給,以實現“儘快攻克”這一目標。[7]新上任大本營軍令部次長長岡外史少將,滿洲軍參謀井口省吾少將則支持“主攻西面”的觀點(注意此時“主攻西面”說僅僅是指將主要兵力部署到要塞西面進行攻擊,和日後對203高地攻擊戰術不同)。[8]爭論一直持續到當年7月,第三軍司令部至旅順附近現地探查後方才結束。7月3日,康德拉琴科師一部發起逆襲,被據壕以待的日軍反擊擊退。
隨後,第九師團和後備第一旅團相繼加入第三軍,以壯大軍力。隨後,司令官乃木希典親自決定主攻要塞東北面,放棄西面主攻的理由如下:
主力轉移至西面,需在敵火力威脅下的平地做長距離機動,對部隊較危險。
西面沒有鐵路,道路條件差,不利於攻城炮移動和展開。
要塞的制高點,守備核心望台位於東北方向。
若要進攻西面的203高地和南山披山,必須占領較多的前進陣地,可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9]
7月26日起,第三軍即對旅順要塞各前沿陣地展開進攻。要塞的前沿陣地有:西方203高地附近陣地,北方水師營前沿各陣地,東面大小狐山諸陣地以及主攻方向上的東部大孤山陣地。俄軍在這些外圍陣地上的防禦工作尚未完成。三天的外圍戰鬥日軍傷亡2800人,俄軍傷亡1500人。30日俄軍退守要塞內部。這是,乃木命令全軍休整,將總攻擊時間推遲到8月19日,以等待炮兵部隊增援完成。[10]
8月7日,黑井悌次郎海軍中佐率海軍陸戰重炮旅在大孤山設定觀測所,對旅順港內的艦隊進行炮擊戰。9日9時40分,戰艦“列特維尊”號中彈受傷。旅順艦隊開始受到日軍炮火直接威脅,俄國遠東總督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塞耶夫命令旅順艦隊向海參崴轉移。8月10日,俄國旅順艦隊(第一太平洋艦隊)司令長官維特蓋夫特出港作戰,海軍請求陸軍“將旅順艦隊逐出旅順港”的目標達成。
但是,在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和旅順艦隊進行了兩次炮擊戰,雖重創旅順艦隊,卻未能擊沈一艘敵艦。夜幕降臨後,旅順艦隊艦隻逃回旅順港。[11]旅順港缺乏修理設備,無法修復黃海海戰中上層建築損傷。只有損害最輕的“塞瓦斯托波爾”號戰艦能修復到適合遠洋作戰。旅順艦隊戰鬥力幾乎喪失。

第一次總攻擊(1904年8月19日-24日)

總攻擊發起前,第三軍司令部前出至鳳凰山東南柳樹房,[12]並在糰子山東北高地設立前敵指揮所,[13]以及時把握戰況。該地距攻擊目標東雞冠山堡壘盡3公里遠,常常受到流彈的威脅。指揮官將在此指揮總攻擊。
8月18日深夜,第三軍(參戰兵力5.1萬人,火炮380門)各師團進入敵方射程外的出發陣地。
次日(19日)凌晨,各部對攻擊正面進行炮火準備,炮擊持續約1小時,耗彈約11.3萬發。上午6時,第三軍步兵躍出戰壕,對旅順要塞正面各堡壘展開第一次總攻擊。後備第11旅團對大頂子山進行攻擊,連續三日猛攻後,於22日占領。然而在水師營方向擔任主攻的第一師團和進攻東雞冠山的第11師團的突擊均失敗,兩師團損失慘重。[14]
第九師團亦在第一次總攻擊中損失慘重。左翼第六旅團在旅團長一戶兵衛少將指揮下浴血奮戰,屬下步兵第七聯隊聯隊長大內守靜大佐戰死,終於在20日成功占領盤龍山東西堡壘,此為進攻俄軍第二道防線的必經之地,第二道防線的主陣地,能俯瞰旅順全港的望台山近在眼前。[15]
乃木為鞏固占領地,將第一師團和第11師團殘部調至盤龍山方向。第六旅團將步兵第35聯隊(聯隊長於7月30日負傷)投入望台攻擊,替換下傷亡頗大的第七連隊。激戰至22日,第35聯隊聯隊長折下勝造戰死。23日,第11師團接替第六旅團擔任望台主攻,步兵第12,22,44聯隊投入戰鬥。由於日軍僅占領盤龍山堡壘群一小塊狹小的陣地,俄軍調預備隊反擊盤龍山日軍,同時周圍堡壘以炮火支援,日軍奪取望台,占領並鞏固陣地的期望落空,被迫放棄。[16]
次日(24日),乃木向第三軍全軍發布命令停止進攻。第一次總攻擊日軍戰死5017人,負傷10,843人,第三軍幾乎損失了一整個師團的兵力而戰果甚微。俄軍陣亡1500人,負傷4500人。[17]

第二次總攻擊前哨戰

由於滿洲軍司令部和大本營“儘早攻克旅順”的要求,第三軍第一次總攻擊採用的是步兵衝鋒的戰術並遭到了失敗。第三軍隨即變更了戰術,改為“正面攻擊法”,即在敵要塞正面挖掘塹壕,用來保護進攻的步兵推進到離要塞較近的距離,步兵衝鋒和戰壕掘進交替進行。為了接近俄軍,日軍開始在前沿修築戰壕。8月30日,俄第七師師長康德拉琴科命令屬下部隊對掘壕前進的日軍發起反擊遭到了失敗,損失了約三成的兵力。[18]
9月15日,日軍完成塹壕挖掘,第三軍遂實施第二次總攻擊,以占領盤龍山,大頂子山周圍陣地,確保第二次總攻擊出發陣地。晚5時,兩個後備聯隊約4000人攻擊南山披山和203高地。當天夜晚,月光方向有利於俄軍,俄軍射擊準確,日軍進攻受阻,進攻日期拖延至20日。[19]次日上午5時日軍突擊南山披山,僅十分鐘即突擊成功,俄軍守備隊退守二線陣地。但是在203高地雙方展開激戰,日軍占據西南堡壘,和占據東北堡壘的俄軍展開射擊戰。21日,雙方均投入增運部隊,日軍預備隊原位於戰線後方,在前進中遭敵炮火阻攔,至夜間,傷亡不斷增加,[20]晚10時,進攻東北堡壘的行動宣告失敗。至22日上午10時,日軍共發起6次進攻,全部失敗,剩餘日軍退卻。俄軍從龍眼北方堡壘和水師營周圍堡壘群的炮火壓制是203高地久攻不克的主要原因。在203高地以外地區,第二次總攻擊前哨戰作戰目標基本達成。[21]
此戰日軍陣亡924人,負傷3,925人。俄軍陣亡約600人,2,200人受傷。[22]
第一次總攻擊失敗後,參謀本部將安置在東京灣要塞和藝予要塞的28厘米榴彈炮投入旅順前線。[23]混凝土炮架(炮台基座)在戰場環境安置遇到了很大困難,最後由於工兵部隊努力解決了困難。
二十八厘榴彈炮於9月30日對旅順舊市街港灣開始射擊,20日日軍占領南山披山後,在其上設定觀測站指揮炮擊港內俄艦,數艘俄艦中彈受創。然而艦隊在黃海海戰中基本失去了戰鬥力,炮擊艦隊並為對俄軍士氣造成很大的影響。[24]由於炮擊成效顯著,運往第三軍的二十八厘榴彈炮逐漸增加,最終數量為18門。

第二次總攻擊

10月15日,俄海軍波羅的海艦隊啟航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得到情報後,海軍再次請求陸軍從速攻克旅順港。[25]10月26日,二十八厘榴彈炮部署完成,第二次總攻擊開始。攻擊目標為占領並確保盤龍山突出部,龍眼北方堡壘和周邊陣地。[26]
經過大威力的二十八厘榴彈炮四天的炮擊,攻擊目標二龍山堡壘的兵營被擊壞,東雞冠山堡壘火藥庫被擊中引起大爆炸,損害甚大。29日,俄軍反擊失敗,30日,第九師團進攻無名堡壘(通稱P堡壘),第六旅團苦戰至半夜,終於攻取(該堡壘後以旅團長一戶兵衛命名為一戶堡壘)。[27]第二次總攻擊日軍共戰死1,092人,負傷2,782人,俄軍陣亡616人,負傷4,453人,損失超過了日軍。日軍起初攻擊目標並未達成,僅占領了一戶堡壘。[28]

第三次總攻擊

11月14日,大本營召開御前會議,決定採納參謀本部“203高地主攻”的觀點。但滿洲軍司令官大山岩並未採納御前會議決議。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認為10月的炮擊已使旅順艦隊已經失去戰鬥力,從而下令停止向艦隊炮擊。[29]高層的分歧使得第三軍戰術受到干擾,最終實施的第三次總攻擊按雙方折衷方案實施。
11月中旬,盤龍山,一戶堡壘兩側的二龍山,東雞冠山的進攻塹壕已經挖掘到堡壘的正下方,並且繼續在開鑿隧道以實施胸牆爆破。[30]參謀本部將內地駐守最後一個現役精銳師團,北海道旭川第七師團投入旅順前線,布置在第一和第九師團之間,將負責203高地攻略。[31]
11月26日,日軍開始對東雞冠山北堡壘和二龍山堡壘進行炮火準備。下午,第11師團向東雞冠山北堡壘,第九師團向二龍山堡壘分別展開進攻,然而,數波攻擊均遭到失敗。入夜後,由第二旅團旅團長中村覺少將指揮,由第三軍各部約3100名志願人員組成“特別支隊”滲透奇襲松樹山第四炮台。為在夜戰中分辨敵我,“特別支隊”身戴白襷,被稱為“白襷隊”。[32]白襷隊試圖隊對敵要塞進行決死奇襲,隊長中村覺少將親自率隊衝鋒。但因為缺乏預備兵力增援,在狹小地域無法展開的,奇襲失敗,被迫撤退。中村覺中彈負傷,損失慘重。
在正面攻擊計畫受挫後,27日,第三軍變將主攻目標變更為203高地。28日,由第一師團擔任203高地主攻。二十八厘榴彈炮由於泥濘緣故無法完全發揮火力,第一師團在進攻中損失1500人,無法繼續前進。[33]29日,預備隊第七師團投入進攻,30日下午5時西南陣地占領。數小時後東北堡壘亦被占領。但俄軍隨即發起反擊,至12月1日,除了西南一角外,俄軍收復203高地所有陣地。[34]
11月29日,滿洲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大獎啟程前往旅順,12月1日抵達。在旅途中,兒玉和大山岩受到第三軍關於203高地得而復失的電報,並請求滿洲軍將北方戰線的第八師團步兵第17連隊南下增援旅順方向的請求。[35]
12月1日至3日,日軍暫停攻擊並進行攻擊整備,攻擊部隊進行整理,並進行了炮兵陣地轉移。[36]12月4日清晨,203高地攻擊開始,5日上午9時,以第七師團步兵第27聯隊死守的西南一角據點為依託,第七師團剩餘部隊和第一師團一部組成的突擊隊對203高地西南堡壘發動攻擊,10點左右完全占領。[37]下午1點45分,對東北堡壘發起進攻,戰至晚10點,俄軍不支撤退,203高地完全被日軍奪占。6日,乃木希典徒步登上高地慰勞進攻將士,突擊部隊傷亡慘重,只剩900餘人。[38]
第三次總攻擊日軍共陣亡5,052人,負傷11,884人。俄軍戰死5,308人,負傷近12,000人,旅順艦隊造日軍炮火打擊全軍覆沒。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在確認戰果後,返回煙臺的滿洲軍司令部。[39]

要塞正面突破和俄軍投降

12月11日,第11師團對東雞冠山北堡壘發起進攻。15日,堡壘被二十八厘榴彈炮重創,正在堡壘兵營視察並頒發勳章的康德拉琴科少將中炮陣亡。18日,日本工兵用約2頓的炸藥對堡壘胸牆實施爆破。俄軍盡剩150餘名守備兵,仍發動果斷的反擊。雙方肉搏戰至半夜,日軍方宣告占領。第11師團戰死151人,負傷699人。俄軍92人戰死,接近全員玉碎。[40]
自此,第三軍確立了先爆破胸牆,再進行突擊的戰術。28日,第九師團對二龍山發起進攻,使用約3頓的炸藥進行爆破。[41]俄軍300名守備兵中半數被掩埋,剩餘士兵仍頑強抵抗。俄軍派出海軍士兵增援二龍山,雙方展開射擊戰。日軍36聯隊向敵側後迂迴,俄軍守備隊長為避免被包圍最終撤退,日軍於29日3時占領陣地。第九師團戰死237人,負傷953人。俄軍戰死者在300人以上。[42]
31日,第一師團對松樹山堡壘發起進攻。俄軍208人守備隊中,約有半數在爆破時戰死。此時日軍已經占領二龍山堡壘,第九師團炮兵對松樹山的後方進行遮斷射擊。11時,俄軍守備隊投降。第一師團戰死18人,負傷169人,俄軍約有103人被俘。
203高地的消耗戰耗盡了俄軍的預備隊,正面主要堡壘的陷落使得俄軍士氣低落不堪,俄軍指揮部里主戰派將領失去了支持。1905年1月1日凌晨,日軍對重要陣地虎頭山望台堡壘發起進攻,下午4時半,俄軍旅順剩餘部隊向日軍投降。[43]
5日,旅順要塞司令官斯特塞爾出降,和日軍第三軍司令官乃木希典在旅順近郊的水師營會面。雙方司令官均讚揚了對手的戰術和勇武,斯捷塞爾也對乃木兩個兒子的戰死表示了哀悼。乃木出於武士道精神,保全了投降俄軍將士的名節,允許其繼續佩戴佩劍。戰後,該場景被譜寫成歌曲《水師營會見》,並由文部省編入教材而廣為傳唱。至此,旅順會戰結束,日軍共投入13萬人,傷亡約6萬人。

影響

旅順攻陷後,躲藏在港口內的旅順艦隊被全部擊沈或失去戰鬥力。
旅順會戰使得日本陸軍第一次獲得現代戰爭下的攻城戰經驗。在戰前,日本陸軍內部無人對現代戰爭有著深刻的認識,戰役中參謀本部的一些不切實際的指導使得第一次總攻擊中日軍傷亡慘重。要塞攻略部隊缺乏必要的坑道戰操典和訓練。戰前,上原勇作少將曾任工兵監一職,並試圖整訓全軍工兵部隊,但由於戰爭緣故並未完成。戰後上原勇作總結教訓,並制訂了明治39年坑道作戰教範,並在駐屯於小倉的工兵隊進行首次坑道作戰對抗演習。
在旅順戰役中,小型,輕量化,每分鐘能連續射擊500發的馬克沁機關槍的威力得到了完全發揮。實戰證明,面對機槍陣地組成的交叉火力網時,步兵突擊幾乎沒有任何作用。日俄戰爭結束後,這種攻守不平衡態勢並未改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中英法聯軍依舊採用類似日軍第一次總攻擊時的戰術,結果造成更加驚人的傷亡。
日俄戰爭中,交戰雙方均首次大量集中裝備了機關槍。俄軍將馬克沁機槍用作要塞防禦火力點,有效的發揮了威力。而日本軍隊起初盡把機關槍作為野戰輔助武器使用,故在戰爭初期未有突出表現。在旅順戰役後的黑溝台會戰中,日軍集中使用機關槍同樣重創了進攻的俄軍。
在同時代歐洲國家的陸軍中,機關槍盡少數裝備。各國觀戰武官在目睹了馬克沁機關槍的威力後,紛紛報告給本國政府。歐洲各國根據旅順戰役經驗思考對策,並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的發明。

參加兵力

日本軍

第3軍 - 軍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將
軍司令部
參謀長:伊地知幸介少將
參謀副長:大庭二郎中佐
參謀:(作戰)白井二郎少佐、(情報)山岡熊治少佐、(兵站)井上幾太郎少佐、津野田是重少佐、菅野尚一少佐、安原啟太郎大尉
兵站監:小畑蕃大佐
兵站參謀長:竹島音次郎中佐
炮兵部長:豊島陽蔵少將
工兵部長:榊原升造大佐
經理部長:吉田丈治一等主計正
軍醫部長:落合泰蔵軍醫監
高級副官:吉岡友愛少佐
管理部長:渡邊満太郎少佐
第1師團(東京) - 師團長:松村務本中將
步兵第1旅團 - 旅團長:山本信之少將、馬場命英少將(接任)
步兵第1聯隊 - 聯隊長:寺田錫類中佐、生田目新中佐(接任)
步兵第15聯隊 - 聯隊長:中原涉大佐、大久保直道中佐(接任)、戶板百十彥中佐(接任)
步兵第2旅團 - 旅團長:中村覺少將
步兵第2聯隊 - 聯隊長:渡邊騏十郎大佐
步兵第3聯隊 - 聯隊長:牛島本蕃大佐
騎兵第1聯隊 - 聯隊長:名和長憲中佐
野戰炮兵第1聯隊 - 聯隊長:兵頭雅譽大佐
工兵第1大隊 - 大隊長:大木房之助大佐、近野鳩三中佐
第9師團(金澤) - 師團長:大島久直中將
步兵第6旅團 - 旅團長:一戶兵衛少將
步兵第7聯隊 - 聯隊長:大內守靜大佐、野溝甚四郎中佐(接任)
步兵第35聯隊 - 聯隊長:中村正雄大佐、折下勝造中佐(接任)、佐藤兼毅中佐(接任)
步兵第18旅團 - 旅團長:平佐良蔵少將
步兵第19聯隊 - 聯隊長:佐治為善大佐、服部直彥中佐(接任)、山田良水中佐(接任)
步兵第36聯隊 - 聯隊長:三原重雄大佐、福谷乾雄中佐(接任)
騎兵第9聯隊 - 聯隊長:平佐脊弼中佐
野戰炮兵第9聯隊 - 聯隊長:宇治田虎之助中佐
工兵第9大隊 - 大隊長:蘆澤正勝中佐、杉山茂廣少佐(接任)
第11師團(善通寺) - 師團長:土屋光春中將、鮫島重雄中將(接任)
步兵第10旅團 - 旅團長:山中信儀少將
步兵第22聯隊 - 聯隊長:青木助次郎大佐
步兵第44聯隊 - 聯隊長:石原盧大佐
步兵第22旅團 - 旅團長:神尾光臣少將、前田隆禮少將(接任)
步兵第12聯隊 - 聯隊長:新山良知大佐
步兵第43聯隊 - 聯隊長:西山保之大佐、三松小次郎中佐(接任)
騎兵第11聯隊 - 聯隊長:河村秀一中佐
野戰炮兵第11聯隊 - 聯隊長:足立愛蔵大佐、深堀豬之助中佐(接任)
工兵第11大隊 - 大隊長:石川潔太郎中佐
(1904/11~)第7師團(旭川) - 師團長:大迫尚敏中將
步兵第13旅團 - 旅團長:吉田清一少將
步兵第25聯隊 - 聯隊長:渡邊水哉大佐
步兵第26聯隊 - 聯隊長:吉田新作中佐
步兵第14旅團 - 旅團長:齋藤太郎少將
步兵第27聯隊 - 聯隊長:奧田正忠中佐、竹迫彌彥中佐(接任)
步兵第28聯隊 - 聯隊長:村上正路大佐
騎兵第7聯隊 - 聯隊長:白石千代太郎中佐
野戰炮兵第7聯隊 - 聯隊長:鶴見數馬中佐
工兵第7大隊 - 大隊長:佐藤正武少佐
後備步兵第1旅團 - 旅團長:友安治延少將、隠岐重節少將(接任)
後備步兵第1聯隊 - 聯隊長:余語徵信中佐
後備步兵第15聯隊 - 聯隊長:香月三郎中佐
後備步兵第16聯隊 - 聯隊長:新名幸太中佐
後備步兵第4旅團 - 旅團長:武內正策少將
後備步兵第8聯隊 - 聯隊長:三上晉太郎大佐、丹羽剛中佐(接任)
後備步兵第9聯隊 - 聯隊長:高城義孝中佐
後備步兵第38聯隊 - 聯隊長:滝本美輝大佐
野戰炮兵第2旅團 - 旅團長:大迫尚道少將、永田亀少將(接任)
野戰炮兵第16聯隊 - 聯隊長:成田正峰中佐
野戰炮兵第17聯隊 - 聯隊長:橫田宗太郎中佐
野戰炮兵第18聯隊 - 聯隊長:本荘全之中佐
攻城炮兵司令部 - 司令官:豊島陽蔵少將
野戰重炮兵聯隊 - 聯隊長:江藤鋪中佐
徒歩炮兵第1聯隊 - 聯隊長:御影池友邦大佐
徒歩炮兵第2聯隊 - 聯隊長:公平忠吉中佐
徒歩炮兵第3聯隊 - 聯隊長:加藤泰久大佐
徒歩炮兵第1獨立大隊

俄軍

俄軍關東軍司令官:安納托利·斯特塞爾中將
旅順要塞司令官:羅曼·康德拉琴科中將
東西伯利亞狙擊兵第4師 - 師長:康斯坦丁·斯米爾諾夫少將
東西伯利亞狙擊兵第13、第14、第15、第16團、東西伯利亞炮兵第4旅
東西伯利亞狙擊兵第7師団 - 師団長:羅曼·康德拉琴科少將、(1904/12~)納丁少將
東西伯利亞狙擊兵第25、第26、第27、第28連隊、東西伯利亞炮兵第7大隊
東西伯利亞狙擊兵第5連隊
要塞炮兵隊

旅順會戰相關問題

二〇三高地

203高地位於旅順口主要防線的外側,俄軍將其作為前沿陣地。戰前俄軍即知曉從203高地可以俯瞰旅順全港。但因軍費不足,203高地並沒有被劃入主防禦線內。開戰後,由於日軍第一次總共態勢猛烈,負責守衛的康德拉琴科少將亦沒有意識到防禦的重要性,203高地離其他俄軍陣地較遠,各主陣地壓力較大,需要預備兵補充等原因,203高地僅作為前沿陣地使用。但是隨著戰鬥的進展俄軍改變了作戰方針,在203高地不斷投入預備兵力予以固守,成為和日軍拼消耗的最佳戰場。
203高地攻防戰結束後,俄軍的抵抗以明顯衰竭。隨後日軍於12月進攻東北防線時,三座主要堡壘和望台時進展甚快。要塞司令官斯捷塞爾投降的理由是預備役部隊消耗殆盡,戰線難以維持。因此,某種意義上203高地成為了旅順戰役的關鍵。
203高地對旅順戰役的意義還有其他見解。許多人重視其炮擊觀測價值。203高地是從戰線外炮擊旅順港內殘餘俄艦的最佳地點,因此海軍要求第三軍儘早攻下203高地。
然而第三軍旅順攻略的目的是攻占要塞,而非消滅艦隊。第一次總攻擊開始時,配屬給第三軍威力最大的重炮也只是十五厘米榴彈炮,第三軍也缺乏觀測射擊艦隊的能力。此外,除了203高地外,亦有合適的觀測地點。第一次總攻擊前的7月30日,日軍攻占大孤山前進陣地後,即在山上設定指揮所指揮炮擊艦隊。旅順艦隊不堪忍受炮擊而突圍應戰。海戰後旅順艦隊逃回港內,由於戰局的發展,新增數個觀測所,使得旅順艦隊安全停泊場越來越小,只能停泊於龍河河口淺灘沙洲(退潮時擱淺在沙洲上,避免觸礁對船體損害)。
旅順口沒有收納大型戰艦的船塢,炮戰受傷修理也極為困難。在戰役初期即有艦隊水兵作為陸戰隊員投入陸上戰鬥。203高地占領前,旅順艦隊的戰鬥力就嚴重削弱,幾乎喪失。雖然203高地作為炮擊艦隊的最佳觀測點是事實,但隨著戰局進展,已經顯得不再重要。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203高地的占領讓旅順港不再是艦隊的庇護所,旅順要塞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俄軍投降了。但實際上從12月6日203高地失陷到1月1日旅順開城投降仍有25天之久。旅順要塞存在的意義和艦隊的有無關係不大。對於俄軍而言,旅順要塞的意義在於拖住第三軍的兵力,使其無法北上支援滿洲軍。旅順艦隊全軍覆沒也不是俄軍投降的主要原因。
第三軍在包圍圈形成後,曾上報給大本營稱旅順艦隊戰鬥力基本喪失。但是大本營堅持要打下203高地觀察確認。第三軍表示反對,第三軍上級機構滿州軍司令部亦表示大本營不要干擾前線指揮。大山岩司令官,兒玉源太郎總參謀長亦致電大本營參謀總長山縣有朋反對203高地主攻。
大本營強烈要求進攻203高地也和海軍的要求有關。有一種說法是進攻203高地是海軍參謀秋山真之的主張,但近年來研究的資料否定了這種看法。
第一次總攻擊時,203高地並未成為日軍攻擊目標。在小說中,海軍請求陸軍進攻203高地,但實際上,在第一次總攻擊時從未考慮過進攻203高地。戰前大本營會議“西部主攻”討論目標是旅順西北的椅子山,大案子山,並經由地勢平坦,易攻難守之地攻占旅順,並未考慮攻占203高地。第三軍反對西方主攻的理由有遠離鐵道線難以取得補給,且部隊在平坦地區機動時容易遭到敵方炮火射擊而損失。假設第三軍在第一次總攻擊時目標包括203高地,即使能夠占領之,附近的赤阪山,藤家大山的工事業已修築完成,從上述地區以及203高地身後主防線各堡壘陣地的炮火之猛烈將可想而知。第三軍即使能夠攻占,也難以堅守。
近年來關於旅順戰役的總體評價是海軍的黃海海戰的不成功,需要靠陸軍來彌補。研究的細節多通過乃木和第三軍相關人士紀錄見聞進行分析。
有些評論家認為旅順戰前陸軍的作戰計畫拒絕被海軍牽著鼻子轉,並且大大的推遲了旅順戰役的開始時間,導致俄軍有了充分的準備,使得後來旅順戰役困難萬分。然而,在當時要塞攻防戰為全新的領域,戰法無人知曉,考慮當時日本的國力和武力,對作戰的結果是難以準確預測的。

乃木希典

對乃木希典在旅順戰役中的評價正負皆有,現探討如下:
日俄戰爭爆發時,乃木正在家休職。當時認為乃木是日清戰爭中擅長野戰的將軍,呼聲甚高。在旅順戰役的困難時期,東京的居所被憤怒的民眾投石塊砸壞玻璃,上至大本營,下至普通民眾,都有批評的聲音。在旅順戰役勝利後,水師營會見表現出的氣度,一時傳為美談。此後奉天會戰中第三軍表現活躍,凱旋歸國時給民眾留下很好的印象。戰後的評價甚高,在明治天皇大葬之後殉死,被神道教神格化成“軍神”。
戰後,和原第三軍參謀長伊地知幸介水火不容的滿州軍參謀井口省吾任陸軍大學校校長六年半(1906年2月-1912年11月),並在陸軍大學長期工作。再後來,陸軍內部開始排擠長州派閥勢力,許多長州出身的陸軍大學校考生即使入學考試合格亦未被錄取。井口省吾任校長時期入學,並以優等成績畢業的谷壽夫(1909年-1912年)後任陸大兵學教官,並著手編撰《機密日露戰爭史》,又被稱為“谷戰史”。“谷戰史”大量採用了長岡外史,井口省吾等大本營,滿州軍參謀提供的資料,而對實際當事人第三軍參謀部(伊地知幸介,大庭二郎,白井二郎,津野田是重)的資料幾乎沒有採納,存在嚴重的偏向性,錯誤甚多。
太平洋戰爭後的昭和40年代,“谷戰史”以《機密日露戰史》為題由“原書房”發行。隨後司馬遼太郎以此發表小說描述了旅順戰役日軍傷亡慘重,而第三軍乃木和伊地知對此束手無策。司馬的“愚將論”因此被廣為傳播,有多部同樣觀點的書籍出版。
目前,乃木在旅順攻城戰期間的書信檔案已經公開,在福島縣立圖書館佐藤文庫中亦發現《手稿本日露戰史(暫名)》中關於旅順戰役的內容。而且防衛研究所也收藏有第三軍參謀大庭二郎的日記。這些資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很好地利用。隨著更多的資料被發掘,對乃木希典的評價也逐漸有所改觀。
雖然在旅順戰役中傷亡慘重,但第三軍士氣一直十分高昂,亦沒有出現指揮混亂。乃木自己也感到失策並悔恨萬分,從另一個角度看,乃木自責也成為了責備其無能的一個理由。
亦有其他人士從作戰的角度否認了乃木無能論。旅順戰役時從軍記者斯坦利·華斯本(Stanley Washburn)可以為證。華斯本記錄道,“第一次總攻擊後,乃木即意識到步兵強攻要塞是徒勞的,工兵手上的鶴嘴鋤和步兵手中的刺刀配合,才是有效的進攻方法。將攻城方針改為向進攻目標挖掘戰壕至30-200碼處,並在炮兵的支援下發動進攻。”同時,第三軍也意識到了203高地的重要性,並將總預備隊第七師團全部投入該方向。

第三軍司令部

司馬遼太郎的作品反映了從明治時期至今不少人持有的“第三軍司令部無能論”的觀點,主要體現在:
在整個戰役期間反覆進行簡單的正面進攻戰術。
兵力逐次投入,犯了分散兵力的大忌。
不重視情報保密工作,每次總攻擊前俄軍均做好準備,無法達成奇兵效果。
不理解戰役意圖。攻克旅順的目的是消滅港內的旅順艦隊。第三軍固守“攻克旅順”這一目標而反覆進攻防禦正面,致使傷亡極大。
戰役初期,俄軍並為意識到203高地重要性,防禦力量極為薄弱,和防禦堅固的正面堡壘群相比極易攻占。第三軍僅派部分兵力進攻203高地失敗後,俄國意識到203高地的重要性並加以要塞化,導致後來第三軍在攻堅戰中傷亡劇增。
在前線督戰的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接手指揮後,將主要攻擊目標定為203高地,並變更了戰術。4日後203高地便被成功攻占。
然而上述見解都存在片面之處。根據當事者及第三軍人士的紀錄,訪談等資料,可以發現上述觀點的誤區:
第一次總攻擊後,第三軍即以塹壕掘進戰術取代步兵衝鋒的強襲戰術,大大減小了傷亡。基本上以不存在單純的正面進攻戰法。[44]由於旅順要塞構築完善,各堡壘均為多面體堡壘,可用炮火相互支援,故幾乎沒有正面和側面之分。西北方向的203高地和東北方向的主堡壘群幾乎有著相同的防禦力,[45]東北方向展開主攻部隊,能利用鐵路線進行部署和補給,並不屬於戰術錯誤。
分散兵力是機關槍,榴霰彈等現代武器投入運用後降低殺傷的必要之舉。在步兵進攻的途中,集中兵力反而徒增傷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突破塹壕的滲透戰術正是將部隊按小隊編組,分散攻入敵方防線薄弱處。第三軍在進攻旅順時,就採用過原始的類似戰術。
情報泄露的指責缺乏證據。在當時,部隊需要1個月的時間用來補充下一次總攻擊所需的人員,裝備和彈藥。由於時間緊迫,第三軍在物資補充完畢後立刻進行總攻擊,故俄軍會找到“日軍會在每個月的26日前後發動進攻”的規律。
旅順攻略的首要目標是攻克旅順要塞,而非殲滅旅順艦隊,[46]“殲滅敵艦隊為主要目的”純屬誤解。第一次總攻擊時,第三軍並未裝備能擊毀戰艦的重炮。[47]第三軍在編組時,並未考慮過炮擊敵艦隊。203高地對攻克要塞貢獻不大,第三軍並未選擇以其為主攻。1904年11月底大本營命令以203高地為主攻目標後,第三軍的上級司令部滿州軍表示反對,因此第三軍在第三次總攻擊中選擇繼續攻擊要塞正面也是合理的。無論進攻203高地是否正確合理,滿州軍的責任軍大於第三軍,單純責備第三軍固執的說法並不成立。[48]
203高地在早期的防禦也遠未鬆懈,第二軍攻克南後,203高地的強化工作就已經開始,[49]在第一次總攻擊中就完全承受住第三軍十二厘米口徑榴彈炮的打擊(攻城炮兵司令部參謀佐藤鋼次郎中佐訪談錄[50])。俄軍守備兵9月時為613人,12月第三次總攻擊時為516人,兵力也並未增加。[51]倘若一開始就主攻203高地,要塞西北方向缺乏主要道路供進攻兵力和炮兵展開,[52]海軍和大本營要求的“儘快攻占”也難以有明確的答案。
在兒玉前往旅順前線之前,第三軍就已經完成主攻方向變更,並且作出戰術變更的是乃木希典本人,而不是兒玉(兒玉本人反對203高地主攻)。因此兒玉前來幾乎對戰術改變幾乎沒有任何影響,而是按照第三軍的作戰計畫實行。炮兵陣地變動僅限於數十門十二厘米榴彈炮和九厘米臼炮,主力二十八厘榴彈炮陣地並未變動。變動後炮兵陣地後直接炮火支援效果更大,而非後方二十八厘榴彈炮的炮擊。兒玉曾和攻城炮兵司令部關於連續炮擊爭論,[53]後者反對兒玉的建議。
此外,俄羅斯擅長要塞建設,旅順要塞為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要塞,日本軍缺乏對近代要塞進攻戰術,只有少許從歐洲草草翻譯的資料。不僅是第三軍,滿洲軍,大本營和海軍也面臨同樣問題。日本陸軍建軍的參考對象法國陸軍和德國陸軍中,要塞攻略也無非是利用要塞防禦薄弱環節進行強襲或者偷襲。[54]在當時,強襲法攻打要塞並不認為是“愚策”。戰鬥開始後,才發現面對堅固防禦工事時,強襲法並非行得通。

兒玉源太郎

滿洲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大將在旅順戰役中的功績曾有多種觀點。攻擊並占領203高地即發生在兒玉源太郎在旅順的時候,隨後,兒玉源太郎主導了這場攻擊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機密日露戰史》,並由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廣為流傳。然而,別宮暖郎,西南義政和原剛等人的研究發現,《機密日露戰史》內容中很多關於第三軍的部分存在偏頗,和第三軍方面,大本營方面的紀錄不符,存在嚴重的偏向性。
首先,司馬遼太郎作品中,兒玉源太郎支持203高地主攻說。但實際上,兒玉一直支持第三軍司令部“正攻法”主攻要塞東面望台堡壘的戰術。當大本營和海軍急切希望實施第二次總攻擊時,兒玉表示了反對,並繼續支持第三軍東北方面主攻的計畫。從其反對向港灣,旅順市街炮擊以節約炮彈來看,對203高地進攻也是持不贊同態度的。
除了兒玉外,滿洲軍司令部也贊同東北方面主攻。然而,第三軍在旅順第三次總攻擊前期未取得任何進展情況下,決定更換主攻目標至203高地。此時,滿洲軍仍表示反對,並派遣參謀副長福島安正少將說服第三軍白井參謀。

長岡外史

長岡外史在旅順戰役時任參謀本部參謀次長一職。日俄開戰後,原參謀總長大山岩,次長兒玉源太郎分別就任滿洲軍司令官,總參謀長,司令部前往在滿洲前線後,長岡任次長留守日本本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