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萊謝爾

施萊謝爾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Kurt von Schleicher;1882年4月4日-1934年6月30日) 是一位德國將軍,也是魏瑪共和國的總理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 外文名:Kurt von Schleicher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布蘭登堡
  • 出生日期:1882年4月4日
  • 逝世日期:1934年6月30日
  • 職業:魏瑪共和國最後一任總理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施萊謝爾在布蘭登堡市出生,父親是普魯士官員,母親是船主的女兒。他在軍官學校畢業後,於1900年
18歲時的施萊謝爾18歲時的施萊謝爾
加入德軍成為陸軍少尉。一戰期間,他的上司是威廉·格勒納。
1920年代,施萊謝爾在國防軍扶搖直上,成為了軍隊與文官政府之間的重要中介人。他通常喜歡在幕後策劃調查,讓與軍隊友好的報章編造文章,並不時利用告密者了解政府部門的行動。故此,他的才能令他能夠領導部長事務辦公室 (Ministeramt) 。雖然他抱著普魯士式的權威態度看待秩序、紀律和所謂魏瑪時代的腐敗,但他相信軍隊應該令社會各方麵團結,實踐它的社會義務。而且,他也反對為易北河以東、同為容克的人提供援助 (Osthilfe)。故此,他在經濟政策方面比較溫和。
施萊謝爾和他的妻子施萊謝爾和他的妻子
海因里希·布呂寧於1930至32年執政期間,施萊謝爾在前者的總統內閣背後扮演重要角色,作為當時國防部長威廉·格勒納將軍的副手。後來,施萊謝爾與國家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交好,並與布呂寧和格勒納有衝突。施萊謝爾的計謀是布呂寧內閣在1932年5月崩潰的主要原因。
弗朗茨·馮·帕彭接任總理,委任施萊謝爾為國防部長。然而,施萊謝爾並非跟帕彭一樣保守。在該年一次電台訪問中,他模糊地表示反對軍事獨裁或是由軍隊支持的傀儡政權。最後,施萊謝爾與帕彭發生衝突。1932年11月議會大選後,政府未能保持有效的議會大多數,於是帕彭被迫辭職。施萊謝爾接任為德國總理。
為了重獲議會大多數,施萊謝爾的計畫就是組成一個由他領導的“工黨”政府 (Querfront),團結德國數方難以應付的勢力於一個非議會、專政但又有參與性的政府。於是,他就拉攏社民黨工會聯盟、天主教工會聯盟和格里哥·斯特拉瑟領導的納粹黨左翼。然而,斯特拉瑟當時在與希特勒的權力鬥爭中漸漸處於下風。
帕彭和施萊謝爾(右)帕彭和施萊謝爾(右)
這個計畫最初略有成果,但最後施萊謝爾遭到兩方的抵制。在那邊廂,先前被迫下台的帕彭知道,總統興登堡開始懷疑施萊謝爾想秘密實踐議會政治 (cryptoparliamentarianism),也鄙視他願意與社民黨合作。於是,帕彭多番勸諭年老的總統任命希特勒為新總理,並由右派政黨德國國家人民黨在議會做執政黨。按照計畫,該黨會與帕彭控制納粹黨的擴張。施萊謝爾並不知道,帕彭其實分別與希特勒和興登堡在秘密談判。之後,興登堡拒絕為施萊謝爾使用緊急法令和解散議會。總統免去施萊謝爾職務,任命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接任總理。
施萊謝爾的墓地施萊謝爾的墓地
在1934年6月30日長刀之夜中,施萊謝爾與他的妻子伊莉莎白被納粹黨認定為敵人而被謀殺。他十六歲的繼女首先發現他們的屍體。

其他信息

1932年12月-1933年1月施萊謝爾的內閣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 總理
康斯坦丁·弗萊赫爾·馮·諾伊拉特 (Konstantin Freiherr von Neurath) - 外交部長
弗朗茨·巴拉赫特 (Franz Bracht) - 內政部長
施萊謝爾內閣施萊謝爾內閣
魯茨·格拉夫·什未林·馮·科洛希克 (Lutz Graf Schwerin von Krosigk) - 財政部長
赫爾曼·瓦爾姆波爾德 (Hermann Warmbold) - 經濟部長
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卡爾·徐魯普 (Friedrich Heinrich Karl Syrup) - 勞工部長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 國防部長 (Reichswehrministerium)
弗朗茨·古爾特納 (Franz Gürtner;人民黨) - 法務部長
保羅·弗萊赫爾·馮·埃茨-呂本納赫 (Paul Freiherr von Eltz-Rübenach) - 郵政部長和交通部長
馬努斯·弗萊赫爾·馮·勃勞恩 (Magnus Freiherr von Braun;人民黨) - 農業部長
古恩特·格勒克 (Günther Gereke) - 國家就業及東部援助專員 (Reichskommissar für Arbeitsbeschaffung
und Ostsiedlungskommissar)
約翰內斯·珀匹茨 (Johannes Popitz) - 不管部大臣 (Minister ohne Portefeuill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