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宅,祠和墓

施琅宅,祠和墓

宅祠和墓分別在福建省晉江市和惠安縣。施琅宅、祠在施琅出生地晉江市南龍湖衙口村。施琅(1621-1697)年少因家道中落,棄文學武。清順治年隨鄭成功抗清成為鄭軍干將,後任福建水師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師征台灣,攻克澎湖,招降台灣鄭氏集團。台平定後力排眾議,上疏闡明台之重要地位而強調不可棄台。清廷終從其議於台設府置縣,以重兵鎮守。

基本介紹

  • 本名:施琅
  • 字號:字尊侯,號琢公
  • 出生時間:1621
  • 去世時間:1696
信息,介紹,人物,歷史,建築,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施琅宅,祠和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福建省
施琅宅、祠和墓VI-596

介紹

施琅宅、祠和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名人宅祠墓古建築。施氏大宗祠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清初遷界時毀,施琅復台有功,封靖海侯,於康熙二十六年重建宗祠,歷代重修,於今保存較為完整。

施琅宅,祠和墓

人物

施琅宅,祠和墓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過人,善於帶兵,且“習海上事”,是一位頗有戰略眼光的將領。鄭成功在台灣病逝後,施琅於清廷力主收復台灣,痛斥放棄台灣的謬論,率軍渡海征台,收復台灣。施琅為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因此受封為“靖海侯”。

歷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師征台灣,攻克澎湖,招降台灣鄭氏集團。台平定後力排眾議,
施琅宅,祠和墓
上疏闡明台之重要地位而強調不可棄台。清廷終從其議於台設府置縣,以重兵鎮守。施對實現祖國統一、台灣開發、東南海防有功,康熙帝封為“靖海侯”。施故里宅、祠明末清初已毀無存,康熙二十六年(1687)冬復建,次年秋告成。祠建東、西、中和都爺衙、小宗、侯府等宅院,以靖海侯府最宏大,位在祠西,朝南,為三落雙擴厝大型建築,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頂,三進五開間,有房屋大小66間,建築面積2175平方米,占地3560平方米。為泉州典型傳統明居建築,俗稱宮式大厝,有明代建築簡樸大方之風,2003年又對施琅將軍府集資修繕。施琅墓在惠安縣螺城西15公里黃塘鎮虎窟村西北側。施琅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欽賜祭葬,墓由花崗岩石材建成,與妻王、黃氏合塋。坐北朝南,南北長500米,東西寬137米,占地6800平方米,分四級坪台,依次為墓坊、碑亭、石獸、石將軍。現存石雕獅、虎、馬、羊各一對及十六根蟠龍石柱,欽賜祭葬石刻匾額等。墓前還有墓道碑亭,高4.3米。施氏大宗祠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清初遷界時毀,施琅復台有功,封靖海侯,於康熙二十六年重建宗祠,歷代重修,於今保存較為完整。祠宇三進,磚木結構,黑柱紅檐,莊重而又大方。前、中、後三殿在中軸線上序列排開,嚴整肅穆,兩側以長廊相連通,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建築群體。前殿作山門,硬山頂,面闊5間,啟一扇巨扉,兩側立石獅2尊,嚴整中又見華麗,大門上赫然懸掛有“施氏大宗”匾額。中殿又稱“樹德堂”,五開間,硬山頂。殿堂寬敞明亮,舊為族內議事的地方。殿前又有為清揚州知府施世綸所立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額。
施琅墓位於惠安縣黃塘鎮與洛江區河市鎮交接的虎窟坡地上,系施琅與其妻王氏、黃氏合塋。施琅卒後贈太子少傅。墓碑中刻“皇清光祿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將軍襄壯施公賜塋”,兩側刻“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黃氏”。此墓為石結構,墓翼逐層外擴,共三穴。墓坐北朝南,占地6800多平方米。墓區由北而南,上下分5個坪台,依次立有文物翁仲四尊,馬、虎、羊、獅、望柱各1對,以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諭祭碑亭、欽賜祭葬墓坊、龜趺碑亭。墓道碑在豐澤區華大街道法花美社區。 如今無數敬仰將軍、期盼祖國統一的人們,紛紛前往衙口的施琅將軍宅、施氏宗祠和位於惠安的將軍陵墓憑弔。

建築

施琅靖海侯府位於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是一座磚石木結構的閩南古大厝。五開間三進,東西廂房,大小房間60餘間,建築面積達2175平方米,前面石埕面積358平方米。建於清初的施琅宅承襲明代建築簡樸明快,雍容大方的遺風。前落面牆下用白石堵,上砌青磚,比較其他清一色的紅磚建築,顯得素雅脫俗。山牆用“出磚入石”又名“金包銀”的砌法。門廳,開闊軒敞,門楣兩旁木雕“天官賜福”,吊筒雕刻牡丹、垂蓮狀,白石裙堵浮雕麒麟,青石柱礎雕刻萬字花紋,雕飾大氣。廳堂脊桁高達7米,廳口檐柱粗達0.34米,明間寬達6.9米,次間也有4.2米,次間、梢間上面架構3米高的閣樓,下面還有4米高的空間。
見證將軍功績施琅宅、祠和墓
施琅宅、祠位於施琅故里晉江市深滬灣畔的衙口村。施琅墓位於惠安縣黃塘鎮與洛江區河市鎮交界的虎窟坡地上,系施琅與其妻王氏、黃氏合塋。施琅宅、祠和墓於2006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紒紦矠
晉江市深滬灣畔的衙口村,原稱潯海,因清靖海侯施琅在家鄉建將軍府,聲名顯赫,故相沿成為俗稱。
施琅(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過人,善於帶兵,且“習海上事”,是一位頗有戰略眼光的將領。其先從戎於黃道周麾下,後轉為鄭成功部將,後降清,官至福建水師提督。鄭成功在台灣病逝後,施琅於清廷力主收復台島,率軍渡海征台,收復台灣,海峽兩岸化干戈為玉帛,閩台同胞重新舟楫往來。施琅為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因此而受封為“靖海侯”,備極榮寵。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琅卒於任上。清廷為表彰其功勳,敕建祠於故里,後代有重修,於今保存較為完整。
祠宇三進,磚木結構,黑柱紅檐,莊重而又大方。前、中、後三殿在中軸線上序列排開,嚴整肅穆,兩側以長廊相連通,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建築體。前殿作山門,硬山頂,面闊五間,啟一扇巨扉,兩側立石獅二尊,嚴整中又見華麗,大門上赫然懸掛有“施氏大宗”匾額。中殿又稱“樹德堂”,五開間,硬山頂。殿堂寬敞明亮,舊為族內議事的地方。殿前又有為清揚州知府施世綸所立的“天下第一清官”橫額。
如今,這座遠近聞名的施將軍祠,同時又兼作施琅生平事跡的紀念館,有關施琅其人的生平史跡,館內多有反映。
侯府廣場全用60厘米見方的石板材鋪築而成,面積8500平方米。附屬廣場及觀賞性園林小區,廣場上將修建台灣12處風景名勝等多組雕塑群。
2006年10月19日上午,施琅宅、祠(即靖海侯府、施氏大宗祠)舉行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授牌、揭碑慶典儀式,來自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的各級領導與海內外嘉賓1000多人在晉江龍湖鎮衙口村施琅將軍廣場參加慶典。施琅墓位於惠安縣黃塘鎮與洛江區河市鎮交界的虎窟坡地上,系施琅與其妻王氏、黃氏合塋。施琅卒後賜太子少傅。墓碑中刻“皇清光祿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將軍襄壯施公賜塋”,兩側刻“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黃氏”。此墓為石結構,呈“風”字形,墓翼逐層外擴,共三穴。墓坐北朝南,占地6.85萬平方米。碑前花崗石供台,浮雕鶴、鹿、靈芝等吉祥圖案。墓區由北而南,上下分5個坪台,依次立有文武翁仲四尊、馬、虎、羊、獅、華表各一對,以及康熙三十七年(1698)諭祭碑亭、欽賜祭葬墓坊、龜趺碑亭。此墓規模宏偉壯觀,石刻工藝精緻,有較高藝術價值,為閩南最大的清代墓葬。位於墓南10公里處的豐澤華大街道辦事處法花美村五里亭,尚存墓道碑亭一座。近年,施琅海內外裔孫已捐資全面重修,並在墓側建有保管所。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轉眼已歷300餘年。如今無數敬仰將軍、期盼祖國統一的人們,紛紛前往衙口的施將軍家宅、祀祠和位於惠安的陵墓憑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