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少平

施少平

施少平,1968年出生於中國江西,2006年正式開始職業藝術家生涯,現生活工作於上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少平
  • 外文名:Shi Shaopi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
  • 出生日期:1968年
  • 職業:藝術家
  • 畢業院校:上海戲劇學院
  • 主要成就:《莫非·卵》中國自然地貌展
  • 代表作品:《莫非》,《莫非·皮》,《莫非·卵》,《莫非·一刀》
  • 工作室:上海新樂路55號,東正教堂
個人簡介,個人展覽經歷,個人藝術理念,相關評論及作品欣賞,藝術評論家,吳亮,藝術評論家,張平傑,藝術評論家,獨立策展人,勞倫·布迪埃,乙空間,葛瀟磊,陶瓷藝術家,吳乙,獨立策展人,蔣冰,獨立策展人,張晴,個人作品介紹,2012年——《莫非·一刀》,2012年——《莫非·卵》,2011年——《莫·非 - 皮》,2010年——《莫·非 - 蛻變序列》,2016年——《莫非·逍遙遊》,

個人簡介

施少平,1968年出生於中國江西,2006年正式開始職業藝術家生涯,現生活工作於上海。他的美術啟蒙教育由浙江美術學院發端。曾一度樂衷於電影美術,繼而赴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影美術。隨後,施少平南下上海,在上海戲劇學院學習舞台設計,在此期間被授予最高獎學金榮譽。此後,施少平以優異的學術成績畢業,在政府文藝單位擔任行政工作。
施少平
2006年,施少平卸下所有職務成為獨立藝術家,而今他全身心投入藝術工作,將自身獨特的經歷與所見所聞融入其藝術作品的創作中,建立其“生物藝術”的藝術定位,致力於創作“獨具一格”的生物藝術作品。2010年,施少平攜《莫·非》系列亮相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正式開始了藝術旅程。
2012年施少平紮根景德鎮開始轉變藝術語言開始全新的創作。延續《莫非》系列的龐大藝術體系先後創作出大型裝置作品
《莫非·卵》和陶瓷雕塑作品《莫非·一刀》。超高難度的實心瓷燒制工藝將藝術家想要通過作品所表達藝術內涵體現得更為透徹,從而使得藝術理念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2013年施少平完成了首個大型藝術項目——《莫非·卵》中國自然地貌展,選擇廣西北海冠頭嶺、甘肅敦煌雅丹地貌、黑戈壁、鳴沙山、甘南夏河桑科草原這五個特殊地貌進行展示。通過影像和照片的方式記錄整個巡展。最終在北京今日美術館以回顧展的方式呈現。
繼中國自然地貌項目藝術體驗過程之後的沉澱與爆發,藝術家施少平以一種自省式的提問,開始了一場精神世界的旅行,於2016年推出全新系列作品《莫非·逍遙遊》,通過作品將帶領觀眾短暫地逃離現代城市生活,來一場閒適自得,無拘無束,超脫萬物,物我兩忘,絕對自由的“逍遙遊”。2016年6月18日,《莫非·逍遙遊》施少平個展在上海奧賽畫廊隆重開幕。

個人展覽經歷

個展 2011年9月3日 - 10月30日《造物時代》 /中國上海 /(乙空間主辦) 張平傑策展
個展 2010年10月13日 - 10月18日 《莫·非》 / 英國倫敦 /(皇家藝術學院主辦) Arno Devo策展
展覽會 2011年9月8日 - 9月10日 上海當代展 / 中國上海 /(上海展覽中心主辦)葛瀟磊策展
研討會2011年9月18日 生物藝術研討會 / 中國上海 /(乙空間主辦) 李山策展
展覽會2011年9月22日 - 9月26日韓國藝術博覽會 / 韓國首爾 / (COEX主辦) 葛瀟磊策展
個展 2011年10月18日 - 10月23日 《莫·非 - 皮》/法國巴黎/(Espace Commines 主辦) Arno Devo策展
個展 2011年11月18日 - 12月31日 《歸去來》/中國上海/(乙空間主辦) Laurent Boudier策展
群展 2012年3月17日 - 4月15日《五乘五》/中國上海/(乙空間主辦) 李山策展
展覽會 2012年4月30日 - 5月2日 藝術北京 / 中國北京/(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主辦 ) 葛瀟磊策展
展覽會 2012年9月6日 - 9月9日 上海當代展/中國上海/(上海展覽中心主辦)葛瀟磊策展
個覽 2012年10月11日 - 2013年3月31日《莫非·一刀》中國上海 (乙空間 主辦) 蔣冰策展
展覽會 2013年1月24日 - 27日 藝術登入新加坡/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主辦) 葛瀟磊策展
展覽會2013年4月30日 - 5月3日 藝術北京/中國北京/(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主辦) 葛瀟磊策展
聯展 2013年6月23日 “共存”當代藝術作品聯展/崑山/(崑山“和風雅頌”藝術空間主辦)葛瀟磊策展
藝術項目2013年7月10日 - 14日《莫非·卵》中國自然地貌展——北海站 /廣西北海 /(廣西北海冠嶺山莊 主辦) 施少平策展
藝術項目2013年7月15日 - 21日 《莫非·卵》中國自然地貌展——雅丹站 /甘肅敦煌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主辦)施少平策展
藝術項目2013年7月23日 - 26日 《莫非·卵》中國自然地貌展——黑戈壁站 /甘肅敦煌 /(甘肅敦煌黑戈壁 主辦) 施少平策展
藝術項目2013年7月27日 - 8月3日 《莫非·卵》中國自然地貌展——鳴沙山站/甘肅敦煌/(甘肅敦煌鳴沙山主辦) 施少平策展
藝術項目2013年8月5日 - 8日 《莫非·卵》中國自然地貌展——桑科草原站/甘南夏河/甘南夏河桑科草原主辦)施少平策展
個展2013年8月24日 - 9月11日《莫非·卵》中國自然地貌項目回顧展/中國北京/(今日美術館主辦)
張晴策展
展覽會 2014年9月11日-9月13日 上海國際當代藝術展/ 中國上海/(上海展覽中心主辦) 葛瀟磊策展
群展2015年1月11日-2月1日 “海上新族”當代藝術家作品展/中國上海/(春美術館主辦) 趙春策展
個展2016年6月18日-7月8日“莫非·逍遙遊”施少平個展/中國上海/(奧賽畫廊主辦) 陳剛策展

個人藝術理念

施少平
“當代藝術的轉變需要更多的不迎合。”
藝術家拚命吸收傳統藝術的精華,目的不是要停留在傳統藝術的簡單重複和再現。而應該在藝術的發展和推動上多做努力。能增加點什麼,能改變點什麼。它比精彩的重複和再現更有意義。這便是當代藝術的精神所在。只有不迎合的藝術,人們終有一天會推崇它。
——施少平

相關評論及作品欣賞

藝術評論家,吳亮

在一個所謂當代藝術的早已人滿為患的名利場上,你的手裡將持有一張什麼樣的入場券?......關於動物,或 更為廣義的——生物世界 ,這個令人著迷 、暈眩 、神往乃至透不過氣的深奧宇宙 ,無論科學或是藝術 ,它的前景依然是無限地開放著。而施少平《蛻變序列》的出現,仿佛讓我又看到了一個鮮活的例證,好戲將繼續上演,未來值得期盼,施少平的蛻變也才剛剛開始,他選擇了兩棲動物作為自己的圖式,莫非他在暗示自己是一個兩棲人?的確,這個世界不可確知。一百年前,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聲稱:人是應當被克服的東西……那么,生物會被克服嗎?藝術又會被克服嗎?而克服這一切的,又會是誰,難道是一種混沌生物的回歸嗎?

藝術評論家,張平傑

生物藝術的本質是關注物種對象的變異以及由此產生的新的形態。這種形態是生物生命的演繹,也是藝術圖式的演繹。
施少平終於讓他的布上生物存活,他可以與之互動,他運用具有水墨韻味的油畫筆觸讓它自由舞動。作為繪畫語言,它提供了新的圖式,作為生物體的虛擬藍本,它又是新的生命樣式。不管是虛寫還是實寫,它的觀念傳達是對生物變異、對未來社會面臨挑戰的預演。這個過程同時也是對生物藝術的一個體驗過程。它與當下藝術的孕育過程不同。這些樣式的誕生和今日的時尚藝術已不具有上下文聯繫,它不是意識形態或社會思潮的映射。也不是抽象的純率的觀念表達。
自二十世紀末葉,藝術的發展已不再是單線線性的演繹,由於當代計算機、生物、納米等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它成為新藝術的源頭,它的語言結構、美學表述和印象派以後的現代藝術幾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它更多的是面對未來社會將發生的地緣變化以及物種的變化。生物藝術的世界是如此廣闊,而我們今天剛剛觸到它的冰山一角。

藝術評論家,獨立策展人,勞倫·布迪埃

施少平採取了伊索的立場而略去一切闡釋。勾勒出一部動物寓言,而觀眾無疑從中感知到他講述的是人類的命運。
藝術家並未從固定而真實的形象出發,以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喚起某種再創造,物種的高低貴賤不過是約定俗成的秩序,而夢想、欲望和藝術的天地完全可以與多舛的命運,與藝術家麾下充盈我們視線的萬千線條相互交融,隨性而至:無論畫作的對象是動物抑或人類。
他從不否認自己對傳統水墨的返本溯源。我們由此不難聯想到北宋名家郭熙的對自然的深入體察和強大的藝術感知力:“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施少平的作品折射出的是動物世界、人間天堂的莫測高深,是這塵世間追尋未知的人們捉摸不定的命運…

乙空間,葛瀟磊

所謂顛覆,是希望通過作品形成的過程以及呈現的方式,去改變視角,提供可能。
當代藝術,或者更廣泛意義上的藝術的出口在哪裡?無非是生產、生活與生命。而從來我們都是認為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生產是為了生活。而卵·矩陣的誕生過程的美妙之處便是跳出了這套慣常的思維邏輯。將生產與生活人為割裂,讓生產脫離、超越生活;將生命的價值弱化為物,而生機的來源卻是被剝離了孕育屬性後的絕望。
藝術家從朝聖者向實踐者的蛻變以及此間的心路歷程是作品之外卻又與作品主旨息息相關的藝術體驗。無論以何種方式呈現作品,都是不夠充分的。而矩陣在體量上達到了體驗過程的內涵,而掩蓋在這體量之下的,在那一霎那過後,是否實實在在觸動到你,是藝術家所最為關注的。

陶瓷藝術家,吳乙

陶瓷作為一種傳統藝術的載體,注定打上了傳統的烙印,而陶瓷藝術家星河般作品都不在他的視線之內,因為他壓根就不是要做陶藝家,施少平作品的實現過程,既有對科技的追問與挑戰,又有對傳統的對抗與越界,這像是施少平的一個“陰謀”。在與景德鎮陶藝家的對話中,他們發現施少平是有意給景德鎮甚至陶藝界一刀,但施少平的確是想給自己施一刀。這一刀要斬斷他與當代藝術文化氛圍的所有關係,不關注當下,不政治化,不傳統,甚至不激情;而他與這些所有的關係只是這一刀。在柔軟的泥上,藝術家只施一刀,過程參入者的所有細節盡留泥上,泥的乾燥過程的自然變化既可控又不可控,乾燥及燒制過程中的科學家參加,已打上了社會烙印;實心體的燒造實現與火山噴發的原石形成基本相同,但這裡已打上了人工的部分痕跡。這似乎形成了施少平作品的多重解讀意義。

獨立策展人,蔣冰

“一刀”,是少平繼“莫非·卵”之後的又一以陶瓷為載體的作品,又一個很顛覆的作品。賦予陶瓷這一傳統藝術介質以當代意味,是少平一直以來思考和探索的主要內容。“一刀”的出現,部分展示了藝術家最近的心得。“一刀”再次讓人駐足,無法忽略它帶給我們的千言萬語卻又無從開口的感受。
當代藝術的魅力之一在其多指向和不確定性,這給作品的表達送上了無以窮盡的方式和空間。最具中國元素和特徵的陶瓷,頗受一些當代藝術家的喜愛,少平也是如此。用傳統的材料和工藝,創作出不再是瓷器概念的作品,這就是“一刀”給我們呈現的。

獨立策展人,張晴

生命是什麼?施少平用他的《莫非·卵》系列作品對此進行著闡釋。藝術家將潛心一年燒制的3000枚總重逾48噸的實心瓷卵,綻放於北海冠頭嶺、雅丹地貌、黑戈壁、鳴沙山、甘南桑科草原等這一個個望而生畏的不同地景之中,通過一次次身心體驗,在不間斷地、有意無意地為自己設定障礙中孜孜以求更有力量的語言。藝術作品因艱險的藝術行為而不斷超越,從中獲得天人合一的體驗。與其說這是一個藝術項目,不如稱之為一場以生命的名義與飛沙走石共舞。
作為一位當代藝術的獨行俠,施少平的顛狂顯然超出了一般的探險者:他將象徵著生命的初始與起源、象徵生命的脆弱與美麗、生命的輪迴與重生的3000個“卵子”,毅然投入了靜默博大的海洋、神秘莫測的城堡、置入了寸草不生的廢墟、開闊肥沃的草原。在如此特殊且迥然的環境裡,它們會如何自生自長,如何抗爭、如何繁衍呢?是破繭成蝶,重獲新生,款款飛舞;還是作繭自縛,被風沙侵蝕,從此銷聲匿跡?他就像一位預言家,用3000枚沉甸甸的巨卵,顫動了我們的心弦,掂起了生命不可承受的份量;作品的魅力或許就在於它的無法預測與不可預知性、就在於它所引發的無邊的想像,無盡的探討與無數的可能。
在此,脆弱輕薄卻又有著無限力量的生命之卵,在綻放不同的美麗的同時,也以其藝術的強大張力昭示:在浩瀚博大的蒼穹里,生命終究是值得敬畏的。或許輕沙會查封了凝霜的城堡,或許大地會鋪滿悲泣的落葉,但生命的固執與力量仍將與平庸相鬥、與自我抗爭。或許這種矛盾而又統一的特性,正是施少平找到的能更好地闡釋其“莫非”世界的語言,這也正是藝術家試圖以此燃起的對當下藝術與生命價值的思索與探討。
最終這些歷經風雨泥沙洗禮的瓷卵靜臥於今日美術館的展廳,以影像裝置、攝影和文獻資料全面展示施少平與他的這件大型作品《莫非·卵》所走過的一段非凡之旅。面對眼前所發生的這一場關於藝術與生命世界的演繹,相信每一位默默聆聽作品並被其感動的觀者都開始冥想自己內心關於生命的意義。生命如流水,時而寧靜、時而狂涌。生命的記憶里終會殘留空落的念想和茫然的困惑,破繭成蝶、蛻變的痛苦,只是心靈的點綴。拋棄那一件件束縛的繭衣,用翅膀掀起天邊的排浪,將積蓄的美麗放飛在無限的世界,天地大美無言!

個人作品介紹

2012年——《莫非·一刀》

用傳統的材料和工藝,創作出不再是瓷器概念的作品,這就是“莫非·一刀”給我們呈現的。“莫非·一刀”乍看之下是跳躍靈動的,仿佛像一道凝固的火焰釋放著強大的能量。但與此同時表面上的釉色又給人一種細膩流淌之感,不同的感官體驗相交織,就在這一刻觀賞者觸摸到了作品的靈魂。
通過“莫非·一刀”可以看出施少平對生命的完整理解和對中國文化核心的理解。如果“莫非·卵”是“陰”的呈現那么“莫非·一刀”則是一種“陽”的呈現。“實心燒瓷”的工藝使作品能夠存在百萬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實現了藝術家所追求的永恆。“莫非·一刀”將關注點轉移到了自然和藝術體驗這一更大的課題上,一陰一陽轉換呈現,強大得符號表現藝術。生命與自然的種種牽絆呈現在泥土扭曲形態中,這樣的視覺衝擊感顛覆了人們對瓷器形態的固有審美概念。但施少平還是施少平,只是成為旁觀者,把可控與不可控拋諸腦後,將他想要述說的一切娓娓道來,將人們帶入施少平“莫非”的世界。

2012年——《莫非·卵》

2012年一整年施少平紮根在景德鎮,將傳統的藝術語言(陶瓷)用非傳統的方式完成了《莫非·卵》大型裝置藝術品。這樣的轉變印證了施少平一貫的藝術理念“當代藝術的轉變需要更多的不迎合。”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客服了實心瓷燒制的工藝難度,改變陶瓷傳統的藝術形象,將工藝品轉換成藝術品。喚醒人們對突破和改變的追求。對抗,就來源於這些本該生機勃勃,勾起人們無限遐想的卵,卻是被由內而外徹底瓷化的實心物。換句話說,是被硬生生地“閹割”了。這便是施少平留給世人的想像空間。
施少平

2011年——《莫·非 - 皮》

《莫·非– 皮》系列是藝術家施少平創作於2011年,“蛻變”這一主題在這一系列中得到更為徹底的表現和延展。作品運用綜合材料製作,藝術語言較前期創作呈現出更為驚人的顛覆性。作品將真正的“皮”元素融入進創作,先將牛蛙皮進行脫脂處理和纖維化,複雜的前期處理工藝完整還原了其表面的色彩,同時也科學的保證了皮質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腐壞。經過前期的處理後藝術家再在貼皮的畫面上進行二度創作,運用油畫的傳統技法體現藝術家的思想,顏料在“皮”的融合下畫面呈現出強烈的層次感,相互撞擊的顏色,力與美相結合碰撞出新的藝術形式。相關展出:“歸去來”施少平個人作品展。

2010年——《莫·非 - 蛻變序列》

《莫·非 - 蛻變序列》創作於2010年,是施少平首次集中亮相的一組作品,《莫·非 - 蛻變序列》所展現的是一種完全的自由意識。以蛙的形態逐漸地由具像“衍展”成為完全不受局限的形體抽象表現。在看似散亂的線條與色彩中,東方的線條藝術與西方的色彩被極好的融貫和套用,極具未來觀念的思考得以在作品中流淌。這一系列創作的靈感來源於施少平年少時的成長經歷,生長於一個父親是生物學家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的是存放在家裡數量眾多的格式標本。因此施少平選擇了青蛙作為“莫非”系列的主體。他的關注點是生物藝術,而青蛙只是代表生物衍化的母體文本。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吳亮曾對《莫·非 - 蛻變序列》系列有這樣的評價:“關於動物,或更為廣義的——生物世界,這個令人著迷、暈眩、神往乃至透不過氣的深奧宇宙,無論科學或是藝術,它的前景依然是無限地開放著。而施少平《莫·非 - 蛻變序列》的出現,仿佛讓人們又看到了一個鮮活的例證。相關展出:“造物時代”施少平個人作品展。

2016年——《莫非·逍遙遊》

這是一場精神世界的“逍遙遊”。藝術家施少平以“莫非“這一自省式的提問,帶領人們短暫得逃離現代城市生活,到達對於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合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的精神之地,來一場閒適自得,無拘無束,超脫萬物,物我兩忘,絕對自由,的精神之旅。通過汲取中國傳統文化脈絡中的精華,以藝術家極富個人色彩的現世語言表達了他所追求的文人士大夫般的出世情懷;以獨具特色的書寫敘事式的表達方式,呈現給世人的是他本人寧靜致遠的價值觀,實現真我的生存觀,心之逍遙的人生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