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長庚

於長庚

於長庚,菲律賓華人社會著名報人、前《商報》總編輯、遼寧籍滿洲族旗人。於長庚年輕時參加馬尼拉華文媒體工作,是菲律賓華人社會最早的新聞工作者之一。在於長庚及其兄弟於長城的精心經營下,《商報》成為當地歷史最長的一份華文報紙,廣受讀者的歡迎。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府,以及緊跟美國當局的菲律賓政府對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實行新聞封鎖。然而,菲律賓《商報》在於氏兄弟的帶領下,設法衝破這道封鎖,對新中國的建設情況作了大量的報導,受到菲華讀者的廣泛歡迎。

基本介紹

  • 姓名:於長庚
  • 國籍:菲律賓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馬尼拉
  • 出生日期:1922年9月16日
  • 逝世日期:2007年4月19日
  • 畢業院校:菲律賓國立大學工程學院
  • 主要成就:菲律賓《商報》社長兼總編輯
人物生平,教育經歷,事業經歷,兄弟同心 繼承父業,同情中共 受到牽連,不怕挫折 樂觀面對,家庭生活,個人觀點,華裔應融入僑居社會,華報宜反映菲多元文化,

人物生平

祖籍:中國東北遼寧省滿族旗人
父親:於以同,菲律賓《華僑商報》創辦人兼社長
母親:葛蕤谷,書香世家
妻子:林瓊鳳 菲律賓著名油畫家
教育:先後就讀馬尼拉馬布亞(Mapua)工程學院電機工程系、菲律賓國立大學工程學院
曾任職務:菲律賓《商報》社長兼總編輯
不論是菲律賓主流媒體還是菲華報界,提起於家兩兄弟,幾乎是無人不知,於家兄弟不畏強權,秉承「不黨不偏的公正新聞自由原則」的辦報理念和實踐,早就深入人心。當然,這一切都不得不提到一九七零年,那是於家兄弟慘遭強權迫害的一年。在台灣的配合下,當時蓄謀軍統的菲律賓馬科斯政權策劃了震驚世界新聞界的類似於綁架的「遣配」冤案。
於長庚出生在馬尼拉,但他自己介紹,他的祖先是中國北方的滿族人。他之所以從事新聞工作,完全是因為他那在二戰期間為辦報而被日本人殺害的父親於以同。於以同是《商報》(原名《華僑商報》)的創辦人,於一九四一年在馬尼拉被日本侵略軍殺害。一九九二年,中國福建省人民政府為於以同在廈門舉行骨灰安葬儀式。

教育經歷

於長庚還不到兩歲時,父親便把他和母親遣送回福州,原因諒是當時中國與呂宋的生活費差距較大,在家鄉可過較舒適生活。不久他們一家便搬到廈門鼓浪嶼。
1936年於長庚母親病逝,父親把於長庚帶到了馬尼拉。抵菲後進入父親曾應聘執教的小呂宋中西學校專攻英文,及在創校時父親當過教師的菲律賓華僑中學讀漢文。 
於長庚在鼓浪嶼輟學等待去菲期間,養成看書習慣。閱讀的第一本古典小說是《鏡花緣》。當時他雖對內容似懂非懂,卻從此喜歡閱讀古典書籍。好讀書習慣奠定他的漢文基礎,卻也使他對學校正規教育的進程感到不耐煩。  
時當蘆溝橋七七事變發生,中國展開抗日救亡運動,不少中國優秀文教界人士自故鄉來菲,是菲華教育最蓬勃時期。學校在混亂中發展,華校風氣不能**他的求知慾,他遂決定停止漢文學習,專修英語。
於長庚在菲國立大學附中只念到三年級,太平洋戰事爆發,菲律賓淪陷日寇鐵蹄下,他一度到洛斯萬牛社(Los Banos)菲國立大學農學院專攻農科,主修養雞課程,打算經營養雞業。
之後,他進入馬尼拉馬布亞(Mapua)工程學院選修電機工程系。一年後轉入菲律賓國立大學工程學院。大體來說,他的學識多半是自己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他的英文是自學的,中文也是如此。

事業經歷

兄弟同心 繼承父業

日本占領菲律賓的時候,日本人槍決了當時《商報》的社長於以同,因為《商報》堅持公正翔實地報導在中國戰場上人民奮勇抗日的新聞。於家兄弟沒有再繼續自己的學業,轉而投入新聞工作,一做就是一生。
當被問及,為何他能夠為辦報奉獻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並甘願清貧度日,淡泊名利,他說:「其實我是在辦報過程中,才認識到,賺錢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就個人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做點事。有的人總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改變社會什麼,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人不可以妄自菲薄,只要我們認真做事,儘自己的本分,就一定可以起到作用。」於長庚就是抱著這種理念辦了一輩子報,為他尊重而摯愛的新聞事業奉獻了一生。談到當年和哥哥於長城一起被遣送到台灣秘密關押三年的那段經歷,於長庚非常平靜,似乎那段慘痛的經歷並沒有給他的人生留下任何陰影。他如今以豁達的態度看待那段經歷,反而說,自己的生活因為有了那樣的日子而更加豐富多彩。

同情中共 受到牽連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府,以及緊跟美國當局的菲律賓政府對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實行新聞封鎖。然而,菲律賓《商報》在於氏兄弟的帶領下,設法衝破這道封鎖,對新中國的建設情況作了大量的報導,受到菲華讀者的廣泛歡迎。當時,菲律賓反共勢力很強,台灣政府在菲律賓華社的勢力範圍也很大,《商報》對新中國的報導,自然使于氏兄弟被冠之以「親共」、「左派」的頭銜,到最後,甚至乾脆被直指為「共產黨」。於是,在一九七零年五月,于氏兄弟被「遣送」到台灣。
「當時的指控完全是誣陷。」於長庚說:「我們那個時候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於長庚兄弟是在菲律賓出生、長大,受的是美國式西方教育。他自己說:「成長期間適逢一九二九年大戰後的經濟不景,西方社會主義思潮當道,中國三十年代蓬勃發展的文藝作品中充斥激進意識,思想難免受影響,但基本上還是擺脫不了荷里活文化,嚮往自由民主與個性的發揮,崇尚獨立思維,反對強權霸道,是典型的溫情小資產階級。」所以,當年於長庚兄弟是馬克思主義的同情和支援者,但並不是「共產黨」。即使到現在,他也自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不怕挫折 樂觀面對

「那時候,我們以為這一次被押到台灣,一定會受酷刑,生命也極可能有危險,但是卻不覺害怕,反而對辦報的宗旨更堅定了。」「我這個人,遇到困難、挫折、問題的時候,會回頭看看。但那主要是尋找之前自己有沒有失誤。遇到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是向前看。後悔是不必要的,檢討才是必要的,無論怎樣困難,總有辦法解決,天無絕人之路么。」年過七旬的於長庚一直就是用他這種達觀的人生態度,度過了台灣的三年冤獄,度過了海外流亡歲月,他也正是用其一貫向前看的樂觀天性,等到了馬科斯軍統的結束,等到了中菲建交,等到了菲華人可以自由經商、辦學、工作和參政的這一天。
近年來,他主要居住在加拿大,和孩子、孫子享受天倫之樂。但身為菲律賓《商報》的社長兼總編輯,他每年仍然會定期回菲。談起自己的家庭,於先生並不願多說什麼,但是一談起他一生從事的新聞事業,於先生就好像換了一個人,他說,對於這一生的選擇,他永不後悔,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他依舊會選擇這條路。對於于氏家族為菲華社會和菲華報界所作的奉獻,世人如此贊云:「一家烈士英雄,古今罕見;兩代忠肝義膽,中外欽佩。」

家庭生活

於長庚有七個孩子,他們沒有人繼承父業。談到此,於先生說:「我覺得孩子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只要他們的選擇對他們而言是幸福的,是快樂的。」「我的孩子都說辦報太苦了。」於長庚笑著說。於長庚的孩子從小並沒有上華文學校。「這在當時是很受非議的。」於先生說,「但我認為,既然菲律賓是他們今後要生活的地方,他們就要融入菲律賓主流社會,要做一個對菲律賓大社會有用的人,那就必須進入主流社會的學校。」不過,於長庚還是強調他自己的根在中國,他充滿了希望,他說中國一定會越來越繁榮富強。
於長庚承認,由於沒有受到華文教育,他的孩子中文不好。「但是,不要緊,我相信他們都知道自己的根,適當的時候也都會回去尋根。」於長庚說,當年沒讓孩子學中文,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中菲沒有建交,菲國反共勢力非常大。
那個時候,他也有些悲觀,希望孩子們好好做個菲律賓人,不要再受到自己曾經經歷的挫折。不過,他也想到,孩子成長之後,如果對中華文化感興趣,自然會去學習,因為他們畢竟是華族,民族的根是斬不斷的。
事實證明於長庚沒有錯,他的一個兒子在加拿大受完教育後,因為有一個去北京工作的機會,如今已經可以說流利的國語了。

個人觀點

華裔應融入僑居社會

於長庚一直倡導華人華裔應該融合到菲律賓主流社會中去。他說:「我每到一個地方,都儘量跟當地人來往。我認為,住在一個地方,就應該做這個社會有用的公民,為當地的華人社會,以及大社會作事情。……中國人的大漢沙文主義很嚴重,菲華人看不起當地人,優越感很強;這一點在加拿大的華人就比較好一點,這可能因為加拿大的科技、教育等都比我們先進有關。不過,近幾年國內發展得非常快,這種對祖籍國發展的驕傲感,認同感,什麼地方的華人都有,也都一樣」。談到菲律賓與加拿大兩國對移民的包容,於長庚說:「加拿大更坦率,更包容。我想,這可能和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有關係,因為大家都是移民,只是時間不同而已。」「不過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歧視,不管怎樣,地域的差別,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歧視,這是自然的,但隨著人員的流通,這種情況慢慢就會改變。」

華報宜反映菲多元文化

談到《商報》的發展和辦報方針,於長庚說:「如今,在菲律賓的華人已經落地生根,獲主流社會接納,成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構成分子。因此,時代使命要求編輯方針著重化除與防止大漢沙文主義的抬頭,華族應認同菲律賓是世世代代安居的樂土。我認為菲律賓的華文報刊固然是全世界華文媒體的一個環節,但更應認清是隸屬菲律賓國家的傳媒體系。反映菲律賓多民族、多元文化中的華族心聲,才真正符合菲律賓、中國與菲華族裔的利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