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皇寺

於皇寺

於(Wu,音“烏”)皇寺為明太祖朱元璋出家為僧的寺廟,在今鳳陽城西南,明皇陵景區西北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於皇寺
  • 地理位置:安徽鳳陽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現狀:遺址
歷史,朱元璋與於皇寺,遺址,於皇寺遺址,古井,殘磚碎瓦,

歷史

於皇寺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南宋末年,於皇寺先後被金、蒙兵馬兩次焚毀。寺中僧人迫於兵亂,四處雲遊,不知去向。
一位叫“宣”的僧人,因負傷不能遠行,只好逃往鐘離古城(今鳳陽臨淮關)的東嶽廟焚修。元初,“宣”又回到於皇寺,重建寺廟,招收弟子,“宣”做了開山主持僧。

朱元璋與於皇寺

元至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濠州(今鳳陽)發生瘟疫,朱元璋的父母、長兄在十七天裡相繼染病而亡。鄰居汪母憐憫朱元璋,於是讓其子備禮,送朱元璋到於皇寺為僧。
靠著收租子維持生活的僧人們,由於濠州一帶近幾年連年受災,雖想盡辦法,仍收不到租子。長老們認為,如果長此下去,於皇寺就要關門了,不如各自為計,有家者歸家,無家者外出雲遊,待度過荒年再回來。在寺廟僅做了五十天小和尚的朱元璋,背上了包袱,告別了長老,就此朱元璋向著元末戰亂的社會邁出了第一步。這一天是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12月26日。
朱元璋離開於皇寺在外雲遊漂泊,這一雲遊就是三年。這三年朱元璋 “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穹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魂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倘徉。西風鶴唳,俄淅瀝以飛霜。身如蓬而不止,心滾滾而乎沸湯。” 他在 《大明皇陵碑文》中這樣生動地記錄了自己這段坎坷生涯。
雲遊僧人的艱苦生活,使朱元璋熟悉了淮西大地的風俗、人情、物產、地形,豐富了社會知識,鍛鍊了意志和體力,為後來朱元璋的戎馬生涯和開國登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朱元璋像一隻孤舟,在人世的大海漂泊了三年,於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返回於皇寺。元末社會爆發了震撼全國的紅巾軍起義。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起義軍攻占了濠州,並焚燒了於皇寺,寺里和尚全部逃散,朱元璋為躲避戰亂離開了於皇寺。幾天后因走投無路,幾天后又返回被焚毀的寺廟,接著朱元璋收到了濠州城裡湯和的來信,信里湯和讓朱元璋從軍參加起義軍。朱元璋徘徊了很久,最終他在佛像前卜上了一卦,恰巧是大吉大利之卦,最終他決定投奔起義軍。就此展開了朱元璋的戎馬生涯。

遺址

於皇寺遺址

鳳陽縣府城鎮二十營村(朱元璋故居旁,一片明顯高於四周的田地,一半已種上油菜,另一半仍空著。據當地農人介紹,這兒四周土地平坦肥沃,唯獨這片地方很是奇怪,莊稼雜草都不見長。據明史專家考證,此地遺址確認為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當和尚的寺廟“——於皇寺”。

古井

如今寺址地唯留下一口約700餘年的老井:這口井保存完好、清水依然。此井深約6丈,內直徑95厘米。上覆蓋用一整塊大石鑿成的井欄圈,直徑120厘米,內徑65厘米,高80厘米。
於皇寺
於皇寺

殘磚碎瓦

於皇寺遺址老井西側這片明顯高於四周的田地里,到處遍布磚頭、瓦礫、陶土煉製的生活器具碎片。印證了這片田地當年是寺廟大殿或其他建築的所在地。
於皇寺
於皇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