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風雷

方風雷

方風雷,1952年出生於湖南,198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進修高級管理學課程。現任厚朴投資董事長、高盛高華證券董事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風雷
  • 出生地:湖南
  • 出生日期:1952年
  • 職業:投資人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
簡介,履歷,生平,早年經歷,成為銀行家之前,投行專家,中金歲月,高盛高華風雲,厚朴資本,語錄,

簡介

方風雷,1952年出生於湖南,198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進修高級管理學課程。1993年,開始參與籌建中國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成為“第一代中國本土投資銀行家”。曾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副總裁,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中國工商東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等職。現任,厚朴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
方風雷
方風雷,1952年出生於湖南,198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進修高級管理學課程。現任厚朴投資董事長、高盛高華證券董事長。
曾先後擔任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副總裁、中國國際金融 (香港)公司總裁、中銀國際執行總裁、工商東亞執行總裁。曾在對外經貿部、河南省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任職,並曾先後任河南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總經理、中原國貿總經理、中國中原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銀泰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曾參與中國第一個期貨交易所——鄭州農產品期貨交易所的方案設計,並在海南省主持策劃了中國第一個不動產證券化產品——“三亞地產投資券”。
方風雷曾領導及參與了多項大型資本市場項目,包括中國電信收購香港電訊、PCCW收購;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洋石油、寶鋼等企業的重組上市等項目。方風雷被《亞洲金融》(Financial Asia)評為“對中國資本市場最有影響的十人之一”;2008年獲《歐洲貨幣》(Euromoney)頒發的“亞洲金融服務發展傑出貢獻獎”。
在投資銀行任職期間,方風雷已涉足股權投資領域,曾兼任中金公司直接投資委員會主席,領導完成了多項投資項目。
2008年3月,方風雷與畢馬威大中華區前任主席何潮輝、高盛前資深銀行家王忠信合作創辦了厚朴,管理的首支基金規模為25億美元,主要投資人包括淡馬錫、高盛、PSA等國際知名機構。
方風雷方風雷

履歷

1968年到內蒙古農村插隊。
1970年12月入伍。後復員回京當工人。
1978年恢復高考,入廣東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修中文,輔修經濟學。
畢業後分配至外經貿部,後調至河南省經貿廳。
90年代初移居美國。
1992年回國,在海南經商。
1995年至2000年,任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副總裁;
1997年他推動中國電信在香港、美國兩地上市。
2000年策劃盈動收購香港電訊;發起組建高華證券。
2000年至2001年,任中銀國際總裁;
2001年至2002年,赴哈佛大學商學院進修;
2002年至2003年9月,任工商東亞總裁;
2004年至2007年,任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2007年至今,任厚朴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

生平

細看歷史,方風雷1994年籌備中金公司時,並非證券市場叱吒風雲的人物。當時,A股市場有南方、國泰、華夏、君安等證券公司,海外上市有摩根史坦利、百富勤、中銀國際等境外投資銀行。方風雷並非金融科班出身,沒有商業銀行經歷,也不是海歸。畢業於中山大學,主修中文,輔修經濟。多年從事外經貿工作。作為一個後來者轉戰資本市場,何以征戰十年,一舉成功?外人將他視為傳奇式的投資銀行家。而他自己,卻認為其長處,是“不將自己視為銀行家”,也不認為投資銀行就只是做項目。秘訣在於“高位蓄水”。
此前他在外貿等領域的經歷與成就也說明這一點。1980年代初,他離開外貿部而赴河南,參加諮詢團,調研河南的體制改革。被省領導看中,留在河南的外貿部門委以重任。他領導的中原國貿和中原集團,當時為外貿改革的先鋒之一。他本人也成為外貿系統外貿體制改革小組的成員。在楊昌基等領導的支持下,他參與了我國第一個期貨交易所-鄭州農產品期貨交易所的方案設計和早期籌備。1992年,擔任中國管理科學院市場所副所長期間,在海南主持策劃了中國第一個不動產證券化產品-三亞地產投資券,並為海南人民銀行起草了《地產投資券管理辦法》。其創新行為,均位居潮流前列。
按照方風雷長期以來的理解,在當代中國,“高位蓄水”就是追隨高明的老師,把握和參與中國的體制改革,外貿和投資銀行莫不如此。
最能說明問題的事例,是他在電信行業推動的幾件大事。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後,這家合資的中國投資銀行如何發展,戰略並不清晰。方風雷到國外投資銀行學習,在美國的體會是資本市場要講行業,在英國的體會是資本市場要講國企重組。回來開始找行業,搞重組,重點關注電信、能源行業。電信行業當時還是政企合一的體制,怎么改革,電信業內爭議很大,國內外投資銀行當然也不知如何操作。
有一次,摩根史坦利歐洲總裁向時任建行行長、中金公司董事長的王岐山談到,英國電信準備收購大東電報局。一句話引出一個戰略構想:大東控股香港電訊,而其時面臨97回歸,王岐山說:這就是契機。方風雷受命著手推動。在王岐山、吳基傳、魯平廖暉等領導的支持下,中金公司擔任顧問,於1997年上半年協助中國電信收購了香港電訊部分股份。此役讓中金第一次獲得了有國際影響的項目,第一次獲得了大客戶,也第一次開始獨立承擔項目。
收購需要資金,需要有香港註冊的公司出面,順理成章的引出了中國移動(香港)的上市。方案是,拿出盈利好、潛力大、界面清晰的移 動業務,在香港組建紅籌公司,上市融資,所得部分資金用於收購。
1997年10月,由中金公司與高盛擔任聯席全球協調人,經過短短5個月的準備,包含廣東、浙江兩省移動通信業務的中國移動(香港)在香港、紐約上市,融資42億美元,創造了當時亞洲(不含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IPO
按照時任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的說法,這只是中國電信體制改革的破局,而突破之後全面改革的進程明顯加快,尋呼剝離,郵電分營,聯通重組上市,移動和固網分拆,中國電信上市。
就這樣,投資銀行的項目來源於行業改革的需要;而項目的完成又推動了行業改革。今天看來,簡單明了,並不高深。但在當時複雜的局面突破阻力,獨闢蹊徑,設計者無疑必須具備一定功底和高度,這正是方的高明之處。
而在這過程中,中金公司也理順了與摩根史坦利的關係——最初摩根史坦利一直想把中金變為它在中國投行業務的載體,而非一個獨立運作的本土投行,但中金已借中移 動的上市第一次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國際資本市場。摩根史坦利由此承認了中金的獨立性。
方風雷的好處是執著與確切把握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方向的能力。在工商東亞期間,方風雷就讓工商銀行放開一部分對工商東亞的權力,2002年5月,剛上任兩個月的方風雷就積極地與美林及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接洽,協商股權轉讓一事。據稱當時包括滙豐控股、美國雷曼兄弟、摩根大通、所羅門美邦法國興業銀行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都向工商東亞伸出了橄欖枝。由於工行不肯放棄控股地位,所有磋商不歡而散,而方風雷對於海外來歸的人才青睞有加、工資遠高於其他員工,引來了一片非議。
2003年方風雷離開工商東亞,其實是抱負無法實現的必然之舉。而後臨危受命,協助高盛設立合資投行——高盛高華,成為方風雷手中的又一輪多米諾骨牌的首張牌。
其時,國外投行謀求進軍中國市場,而中國本土市場的低靡與原有國字號投行的覆滅,一場資產危機席捲中國證券市場,使得外資成為增強競爭力的必然之選。風雲際會,成就了高盛高華,成就了方風雷。當時的證監會成為最大的推手,而外管局甚至更上層的支持也必不可少。不是方風雷創造了歷史,而是歷史選擇方風雷成為一場金融試驗的試驗品。
2004年7月初,組建高華證券有限公司並與高盛合資的計畫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准。9月高華證券正式成立。12 月2日,雙方的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正式得到中國證監會的批准。
高華證券註冊資本超過8000萬元,方風雷等六個人投資不少於700萬元,該筆資金來源於高盛的借款。國家外匯管理部門批准方風雷等以個人名義向外資機構借款這一交易行為,是開了先河。高盛擁有合資公司33%的股份,其餘67 %的股份由高華證券擁有,實行管理層控股。
通過曲線革命,高盛可以以合資券商的身份獲得掌控權,並且,在政策環境允許時,高盛通過非正式協定,有購回方風雷等人在高華控股權的選擇權,為最終在中國控股一家證券公司埋下伏筆。方風雷擔任高盛和高華的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董事長,不僅成為合資券商的代表,也成為國內證券公司管理層持股的吃螃蟹者。

早年經歷

方風雷的父親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擔任高級行政職務。“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8年,方風雷被下放到內蒙古農村插隊勞動;年滿18歲後,應徵入伍;三年兵役期滿後,復員到北京當工人。在“高考”制度恢復後,方風雷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外經貿部工作;後被調至河南省經貿廳。
方風雷是參加一次調研活動時,被河南省官員看中的。在河南工作期間,方風雷被委以重任;1985年時,即擔任河南省外貿總公司總經理,並任河南省經貿委委員;參與了中國第一個期貨交易所——鄭州農產品期貨交易所的方案設計和早期籌備。

成為銀行家之前

方風雷的名字從來都是和大交易聯繫在一起的。
1985年,33歲的方風雷已經是廳局級幹部了,他的職務是河南省外貿公司總經理。
方風雷1968年到內蒙古農村插隊,兩年後參軍入伍。1978年,當了一陣工人的方風雷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修中文,輔修經濟學。
畢業後方風雷分到外經貿部工作,後來在參加考察團赴河南調研體制改革期間,被河南省領導看中,調到河南省經貿 廳。
方風雷的能量在這個時期初露頭角,他銳意改革,將河南省最大的4家外貿和國際信託公司捏合在一起,成立了中原國貿和中原集團,他本人也成為外貿體制改革小組的成員。
隨後方風雷參與我國第一個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的設計和籌備工作,事業第一次和金融業掛上了鉤。
不久方風雷到美國學習,這次出國學習成為方風雷人生最重要的轉型。從此他告別了前程遠大的仕途,成為一名“不以商人自居的銀行家”。
從美國回來後,方風雷奔赴熱土海南。
有評論說,方風雷成功的經驗之一是注意“高位蓄水”,積累經驗和人脈,“跟隨高明的老師學習”。
1999年9月,志在必得的中海油赴美上市,結果在投資者對其海上石油專營權的詰問中功敗垂成。第二次上市時衛留成見到時任中銀國際總裁的方風雷的第一句話是:“我記得1999年上市失敗時你曾經給我發了封傳真,鼓勵我。”
2004年方風雷受命解決海南證券危機,並且由此引出高盛高華的成立,衛留成當時擔任海南省省長。
另外方風雷和頂尖的經濟學家劉國光有著親密的關係。
很快,方風雷迎來了事業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歷,從此開始了自己叱吒風雲的精彩人生。

投行專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方風雷移居美國。1992年回國後,以中國管理科學院市場所副所長的身份,在海南省主持策劃了中國第一個不動產證券化產品——“三亞地產投資券”,並為“海南人民銀行”起草了《地產投資券管理辦法》。1993年,方風雷又參與籌建了中國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並出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副總裁,開始成為一名投資銀行家。
自1995年,方風雷先後在中金公司、中銀國際、工商東亞等三家中國頂尖投資銀行擔任高級管理職務。在其投資銀行生涯中,方風雷曾領導及參與了多項大型資本市場項目,包括中國電信收購香港電訊、中國移動在香港上市、中國石油海外上市,以及中國聯通、中石化、寶鋼等企業的重組上市,還有中國海洋石油在紐約和香港同時上市等項目。因此,方風雷曾被《Financial Asia》評為“對中國資本市場最有影響的十人之一”。
2007年,在中國政府開始推動本土私人股本基金髮展的環境下,方風雷和畢馬威中國前任主席何潮輝,以及高盛前資深銀行家王理查合作創辦了“厚朴基金管理公司”,初始規模為25億美元。

中金歲月

1992年冬天的時候,趁在德拉瓦州參加弟弟婚禮的機會,方風雷通過經濟學家劉國光,見到了時任世界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林重庚。
後來有人寫道,“兩個人相處得挺好,花了很多小時討論金融和經濟問題。有一次他們一起去遊覽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站在大熊貓的面前,他們討論了中國成立一家投資銀行為國有產業提供基礎金融服務的想法。”
現在的中國為了高達2萬億的巨額外匯儲備發愁,但90年代初的中國,仍然非常缺錢。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剛剛成立不久,水位尚淺,四大國有銀行幾乎是企業的全部資金來源。一些大型企業要想實現跳躍式發展,只有海外融資一條路。但國內缺少能夠完成這一任務的自己的投資銀行。
1993年年末,林重庚向國內遞交了一份“關於申請成立中外合資投資機構的報告”。很快,方風雷北上參與中金公司籌備工作。
最初的時候,外方合作夥伴考慮高盛,但是高盛執意於獨資,於是摩根士丹利成為最終的選擇。
1995年6月25日,中金公司掛牌成立,王岐山擔任中金公司董事長,摩根方面派任總裁。
摩根方面希望中金公司是自己在中國內地的一顆棋子,而王岐山更希望中金公司是一家獨立的公司,中金公司里中方和外方的關係和鬥爭因此極為複雜。摩根在3年時間裡先後換了5任總裁,最後放棄努力,不再往這一職位繼續派駐人員。
方風雷雖然只是副總裁,但他在關鍵業務中的推動力,巨大的創造力和創業精神,以及對公司的控制力,使其成為中金公司的實際管理人。
儘管從來沒有投資銀行經驗,但是方風雷與那些華爾街來的投行精英們的工作作風明顯不同,也更適合中國這個古老 的國家。
前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麥健陸(JamesMcGregor)在他的《十億消費者》一書中這樣寫道,摩根方面和 “中金公司的海歸銀行家們曾一度看不起方風雷,認為他就是一個對金融交易和資本市場一竅不通的鄉巴佬。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明白其實他是精通中國商業作風的大師,而他們自己對這種作風一無所知”。
“這些銀行家們受到的是帶有西方商業特點的做事直截了當的培訓。而後他們發現自己跟著方風雷和潛在客戶坐在一起,吞雲吐霧一直到很晚。方風雷知道怎么樣才能讓客戶袒露心聲,告訴他什麼是他們擔心的,什麼是他們喜歡的。他知道這些人在不同的職業階段需要做不同的事。客戶認同方風雷,信任方風雷。”
1997年10月中國移動首次公開發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27.7億股,融資42 .2億美元。中金是聯席全球協調人、聯席主經辦人、聯席保薦人。這是截至當時亞洲除日本之外的最大規模的IPO,“整個溝通過程可以寫一本書,但是方風雷在5個月時間裡溝通好了一切。”
方風雷一戰成名。
此後,2000年4月的中國石油,6月的中國聯通,10月的中國石化,2000年4月新浪網首次公開發行,中金公司都是當然的不二人選。“方風雷是這些交易中唯一真正的創造者。”
方風雷將這些交易的外方承銷資格一半送給了高盛而非摩根,大失所望的摩根最後放棄了中金公司,成為單純的財務投資者。

高盛高華風雲

2000年方風雷離開中金公司,在香港中銀國際和工商東亞短暫停留之後,2004年再次震動市場。
一次性掏出5億人民幣為海南證券解決挪用保證金黑洞,繼摩根進入中國內地市場10年之後,高盛為自己爭取到了 第二張“門票”。
2004年9月8日,中國證監會批准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組建,方風雷等6個自然人成立的3家公司向高盛貸款1億美元(當時合8億人民幣),持有高華證券75%股權。這是發改委首次批准中國個人借用國際商業貸款
隨後高盛集團與高華證券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高盛持股33%,高華證券持股67%,合資公司由方風雷出任董 事長。
在高盛130多年的歷史中,幾乎沒有成立過合資公司。高盛的理由是,金融機構里文化的作用很強,不能合資。但這一次,高盛把自己在中國市場的未來押在方風雷及其團隊身上。
對於外界更為關注的個人向高盛貸款一事,當時中國的政策一是不允許給私人貸款,二是貸款不能作為資本金,否則違反貸款通則。國內有銀行想為這幾個人提供貸款,無奈政策障礙不能成行。發改委之所以批准向高盛貸款,也是希望在這方面做個試驗。畢竟個人國際的商業貸款並不增加國家對外負債。

厚朴資本

2007年11月,方風雷著手厚朴基金(Hopu Fund)的籌建,該基金規模達20億美元,而牽頭的厚朴投資管理公司將是該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按國際慣例,普通合伙人亦需作部分出資,一般是在1%-3%。隨後有訊息人士稱該基金將得到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約10億美元的投資支持。經過半年多的運籌,6月20日,厚朴美元基金(HOPUUSD Master Fund I,L.P.)最終完成了融資計畫。儘管海外市道不景,但此次認購仍十分踴躍,厚朴基金共募得25億美元,其中包括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高盛、殼牌退休基金等知名海外機構投資者。
三位創始合伙人:高盛高華證券公司董事長方風雷、原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及香港業務主席何潮輝和原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王忠信。何潮輝,1950年生,美國籍,休斯敦大學科學碩士,1975年加入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1985年成為合伙人,1981年來到中國,為國內各大部委提供諮詢服務。美國會計師協會會員、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曾任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北京首席合伙人。王忠信這位新加坡華人,曾被委任為高盛高華的CEO,但07年時,傳因難以面對中文形式的任職資格考試,而下堂求去,當時還被傳為笑話。不過,現時回頭觀之,可能只是其棄高盛就方風雷的藉口而已。
2007年中,厚朴基金完成25億美元募集,方風雷仍然擔任高盛高華董事長,股權仍在,但是他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厚朴身上。英藍國際17、18層的高盛高華,方風雷已去得不多,隨後,方風雷把以繁體字篆刻的“厚朴”二字LOGO不顯眼地掛在了二層不大的辦公區,低調而質樸。

語錄

1,我們所有的投資有一個核心,就是中國,我們從來沒做過任何一個跟中國主題無關的項目。
2,你看巴非特所有的投資原則,其實有一句話大家都沒聽懂,聽懂了也沒人做到,就是不熟不做。他投資可口可樂、刮鬍刀,就是他熟悉這個行業,熟悉這個公司,熟悉這個人。
3,我們這次做中行、建行,有一條跟別人相比確實不同:對股價有自己的判斷,中行1.7港元,建行4.2港元,我們分析了半年,所有的數據表明不止這個錢。
4,好的投資其實都沒什麼人競爭
5,PE的精神就是private,LP和GP私下協商好了,沒有人限制厚朴只有25億美金,卻要運作80億美元的項目。也沒有人說PE不可以投上市公司,我們跟蘇格蘭銀行、美國銀行都是一對一談判的。
6,我作為北京PE協會的會長,希望這個行業健康發展,需要做一些制度上的建設,但是就厚朴來講,就是把投資者的錢管好,讓他能賺錢,就是這么簡單。
7,我們當初沒想那么多,願景目標就是能夠為世界級的企業提供最好的金融服務。當時想的就是這個。你還能想什麼?一個行業、一個公司救中國?那絕對不可能的。
8,中國現在有四五十家PE,百花齊放,最後市場肯定還是大小並存的。美國有幾千家PE,但大的也就十幾家。
9,我們各念各的經。老柳弘毅做的中聯重科,說實話叫我們做覺得挺難的。業內要說投資民營企業就是弄不過鼎暉,對製造業的把握就不如弘毅,對高科技企業的把握就不如閻炎的賽富。
10,現在還不到總結經驗的時候,15年這點事兒有什麼值得說的?還在小心翼翼積累的過程當中,根本沒功夫、再說也沒資格去想那些身後事。為什麼我說做金融跟做官一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你管著人家錢呢!而掙錢是世界上最難的事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