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剪紙

方正剪紙

方正剪紙是黑龍江省方正縣的傳統手工技藝,也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個地方特色產品。方正剪紙鄉土氣息濃郁,圖案簡潔明朗,概括力強,式樣繁多,內容豐富,工藝細膩,在創作觀念和整體創作上基本打破了陳陳相因的民間剪紙模式範疇,感染力、趣味性強,自然大方,藝術語言更加明朗化,風格日臻完善。2008年6月,“方正剪紙”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正剪紙
  • 分類:民間藝術
  • 地區:黑龍江省方正縣
歷史淵源,文化背景,藝術特徵,發展歷程,傳承方式,保護措施,非遺信息,

歷史淵源

方正剪紙是當地多民族民間剪紙與中原漢民族剪紙在方正黑土地上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產物,其中滿族剪紙最具代表性。
圖2 程文霞剪紙作品圖2 程文霞剪紙作品
隨著時代的變遷,滿族人的薩滿宗教文化從形式上逐漸退出方正縣地域文化的主流,滿族民間剪紙歷史留存的資料甚少。但是滿族民間文化中簡潔、明快、粗獷、熱烈和親自然、近生活的性格特徵,卻牢牢地浸潤著方正這塊黑土地,與江河山川融為一體,成為方正地域文化的主要精神內涵,這也是非物質文化的魅力所在。
滿族民間剪紙起源於薩滿教巫術。在滿族人崇奉諸神的宗教活動中,剪紙是重要的祭祀道具。在他們的宗教文化發展中,神靈造像、人物故事、圖騰性質的動植物等,大多是用剪紙方式進行表現的,這些作品由最初的祭祀工具,歷經世代的美化創作,被滿族人民傳承下來,成為東北黑土民俗藝術的組成部分。薩滿剪紙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嬤嬤神”。在滿族諸多神靈中有160多個嬤嬤,有管兒女婚姻的喜神薩克薩嬤嬤,有管子孫繁衍的歐木婁嬤嬤,也有管進山不迷路的威虎嬤嬤等等。“嬤嬤”作品都是正立面,左右對稱,兩手下垂,五指分開,五官為陽刻,鼻子三角形,滿族裝束。其他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動物也都是正立面、側立面造型,線條簡潔明快,其剪技粗獷、樸實。人物、動物圖案多不打鋸齒紋,更沒有其他地區剪紙的纖細的鋸齒紋,充分反映了滿族人民樸實、粗獷的性格特徵。
較之滿族剪紙,從中原流傳到方正縣的剪紙題材和表現內容,則多以象徵吉祥、美好心愿的四季平安、迎福祈福及神話、歷史故事為主,其造型和技法更加複雜、精細化。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蘊,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都可用剪紙藝術形式加以表現。將中原文化傳入方正的是一群闖關東的人,他們不畏艱辛、思想開放、大膽進取、勇於創新的闖關東精神,恰好與滿族原住民的精神風貌有很多相親相近的共融點,為薩滿剪紙與中原剪紙在方正這片自然沃土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方正剪紙藝術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文化背景

根據最新考古發現,漢魏時期方正地域就有人類生活的遺蹟。遼金時代,就有女真族部落居住,女真人依靠方正縣的自然地貌條件,從事狩獵、採集和農墾。在世代的繁衍生息中,在逐漸積累物質財富的同時,他們也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作了民歌、民謠、故事、舞蹈、子弟書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豐富生活。據史料記載,他們是方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史祖。從清康熙年間(1668年—1820年)就開始有山東、河北、河南的農民零星流入方正一帶墾荒,他們的到來,在帶來了中原的農耕技術的同時,也將黃河流域的中土文化風俗帶到了方正。但由於地處偏遠且交流不便,方正地區經濟文化發展還是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到1909年建縣之前,方正地域仍處在人口稀少且多民族混居、生產力低下的狀況下。建縣之始,全縣只有居民237戶,人口1904人。
圖3 程文霞剪紙作品圖3 程文霞剪紙作品
據《吉林行省檔案》記載:“清宣統元年(1909年)三月初三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吉林巡撫陳昭常奏請朝廷將吉林舊有之大通縣移駐松花江南岸方正泡地方,即改名為方正縣,作為吉林省新設之缺。”
自1909年建縣至1913年,短短四年間,以大通縣(後改通河縣)滿人為主的移民開始大批落戶方正,在方正泡北岸建起“白旗四屯”(後稱松南鄉白四屯)、“紅旗屯”(後改松南鄉紅旗村)、“藍旗屯”(後改松南鄉小藍屯)。短短四年間人口從不足2000人猛增到32100人。滿族人信奉薩滿教,認為萬物有靈,將天地、山林、江河甚至與自己生活相關的動物、植物都視為神靈而進行膜拜。因此,滿族人崇拜自然、圖騰和祖先的多神的薩滿文化,一時間成為方正縣的主流文化,構建成方正文化的最初根系。它對以後方正各類文化的出現與發展,都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條件下,滿族人用紙張、樹皮、植物葉、獸皮、魚皮等材料創作的、以薩滿宗教文化為內容的剪紙,成為薩滿宗教文化中最為常用的表現形式,成為普及最廣的一種技藝。
民國時期至解放前夕,中原人民飽受日本侵略和內戰之苦,為求生機,大批的關內移民“闖關東”來東北落戶。據統計,到1949年,方正縣人口已增至16711戶,人口72778人,比建縣時增長約40倍。不畏艱險、吃苦耐勞、勇於進取的闖關東先民們,不但把中原地區的農、工、商技藝帶入方正縣,也把數千年的漢族多種藝術形式引入到方正縣地域,如:民族樂器、曲藝等,特別是剪紙的姊妹藝術——皮影戲也在方正縣落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剪紙作為婦女們喜聞樂見的技藝,也在母女、姑嫂、鄰里之中悄然傳承著、發展著。每到喜慶節日,方正婦女都喜歡剪出各種各樣的窗花圖案來裝點氣氛。

藝術特徵

1、地域性
方正縣境內雖山川秀麗,江河交匯,土地肥沃,卻氣候惡劣。改革開放之前,信息、交通不暢。這些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決定了在這裡生活的人民生產勞動、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習俗。原居住的滿族等少數民族與外來的漢族移民,都必須改變自己原有的習慣習俗,以適應大自然。他們在變化中生存,生存中發展,甚至他們的文化傳統、藝術風格、宗教信仰、民族性格都在衝突和融合中適應著演變,最終形成方正特有的地域特徵。
2、題材內容
藝術作品之所以有其精神價值,是因為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情之所動,愛之所致。方正剪紙群體中主要是廣大婦女,而她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之動情並付出全部真愛的是她們自己的家庭和勞動生活。因此,方正剪紙的創作題材,絕大多數是反映方正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表現當地民風民俗的各個側面。
3、群體性
基於方正縣獨特的地域與氣候特點,漫長的冬季農閒時間,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間,進而形成文化群體。
長期處於文化匱乏狀態的方正縣勞動婦女們,都可以坐在炕頭兒上,一邊拉著家長里短,一邊學習、交流女紅技藝。而剪紙又是最為簡便的民間技藝,甚至滿地跑的小孩子都喜歡趴在炕沿兒上,拿起剪刀剪出一個嬤嬤人兒或一串拉拉人兒。久而久之,在方正地域上,剪紙技藝在傳承與交流中形成了廣泛的創作風氣。方正婦女們用剪紙傳達著她們對勞動、生活的摯愛,美化著自己的生活。
4、活態流變的傳承性
方正縣人文、社會的特殊發展歷程,使方正人民承襲了不同民族、群體的文化傳統。不同的文化在方正這片特殊的土地上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相互協作、相互融合,逐漸形成方正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情感。黑土地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傳統價值觀念和審美思想,成為方正黑土地文化傳承與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這種基因是從社會經濟、文化變化過程中發展而來的,具有明顯的活態流變性,也是方正人民智慧和民間文化精神的血脈。
方正縣民間剪紙愛好者依靠傳承人口傳心授的方式,利用剪紙的表現手段,一代一代傳遞著特有的傳統文化基因,守護著這方黑土地的精神家園。
5、黑土地性格
廣袤而肥沃的黑土地如母親一樣,世世代代養育著方正人民。勞動人民也把自己的心血與汗水澆灌在這片黑土地上。來自各地區的各民族人民,都把自己生命的根,深深地植入這片黑土地中,吸吮著黑土地母親的乳汁,繁衍生息。人與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方正人民粗獷、豪放、純潔、熱情和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等性格特徵,無一不是在這黑土地中形成的,這種性格特徵就是方正文化整體的性格特徵,更是方正剪紙藝術的性格特徵,是方正剪紙藝術賴以傳承與發展的靈魂。
6、技法語言特點
方正剪紙作品的創作步驟:首先用簡潔粗獷、略顯稚拙的線條,以寫意手法剪出作品的主要內容,並將整體空間大膽分割,形成完整、大氣的結構布局;再根據需求,以細膩流暢的剪法對局部進行加工,一幅造型大膽、自然靈動、形神兼備的作品便誕生了。與中國畫強調的“大膽落墨、細心收拾”有異曲同工之妙。
7、獨特的剪刀
方正的剪紙作品,主要為純手工剪制,剪工精巧堪稱一絕,這得益於剪紙藝人們手裡拿著的獨特剪刀。它們大多是剪紙藝人們自己改制的,這些剪刀經過打磨、整形,更精巧、便利,利於創作中剪法的變化。

發展歷程

1979年,在全縣舉辦的一次民眾性綜合美術作品展覽中,趙向榮等人創作的18件民間剪紙藝術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為開展民眾美術活動提供了新思路,政府決定將剪紙藝術作為重點民眾性藝術門類,加以挖掘整理並進行普及推廣。
從1980年起,經方正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兩年多深入鄉村,在民眾中走訪調查,先後在新安鄉飯店的櫃櫥上,一些鄉鎮、村屯農戶的窗戶上、門扇上、牆壁上見到剪紙作品。他們順藤摸瓜發現了六十多歲的林友愛、楊桂潔等23名剪紙能手,從此認定民間剪紙確有深厚的民眾基礎。
1982年,文化館美術幹部張德生帶領剪紙骨幹趙向榮等在松南鄉紅旗村首次舉辦了有4人參加的試點學習班,在文化館展出作品21幅,受到民眾歡迎,其中倪秀梅作品《成蔭》在黑龍江林業報上發表,為民間剪紙藝術在民眾中的普及拉開了序幕。
1983年,縣文化館採取“能者為師”的辦法,根據農村生產、生活實際與婦女家務勞動的特點,深入村屯開辦鄰里班、炕頭班,組建6個剪紙組,有52人參加活動,創作剪紙作品380幅,當年在方正文化館舉辦綜合美展——剪紙作品專欄,展出90幅作品,鼓舞了城鄉業餘剪紙愛好者。
1984年,方正縣文化館開展“滾雪球”活動,“以老帶新”,連續辦班,加強輔導,在原基礎上發展到12個剪紙組,全縣剪紙隊伍發展到152人,發現與培養出剪紙藝術能手80人,當年選出100幅作品,舉辦了剪紙作品展,當時的地區文化局給予了較高評價,縣文化館決定利用剪紙作為美術活動的優勢大力發展。
1984年,方正剪紙群體應邀出席中國剪紙藝術第一次學術會議——黑龍江省剪紙創作經驗交流會。
同年,方正剪紙參加黑龍江、貴州、河南、陝西四省聯展。
1985年,方正中華剪紙函授中心黑龍江輔導站成立,方正剪紙作者參加函授。
1985年,方正縣文化館在繼續組織、擴大隊伍、搞好普及工作的同時,開始抓剪紙作品質量的提高工作。組織以趙向榮、陳洪霞、倪秀梅、徐亞波為主的骨幹力量,在城鎮中國小校、幼稚園、聾啞學校、老幹部活動中心開展剪紙輔導,發展92人參加剪紙活動。方正縣幼稚園展出了“好老師”、“飛向月球”等40多幅作品,省電視台還為5歲的徐迎迎錄了像。這一年,城鄉剪紙組已發展建立18個,244人參加活動。同年7月,方正縣文化館舉辦“民間剪紙作品專題展”,在徵集的3000幅作品中,選展120幅,促進了剪紙藝術水平的提高。同時精選190幅作品製成精裝本《中國民間剪紙集》10冊,與日本進行民間藝術交流。從這一年起,方正縣文化館開始在民間收集、整理作品,建立剪紙藝術檔案,向報刊推薦優秀作品,並發展各級剪紙藝術協會會員。
1985年10月,方正剪紙參加黑龍江省首屆農民書法繪畫展覽。
1986年5月,方正剪紙應邀參加齊齊哈爾首屆民間喜慶剪紙展。
1986年6月,方正縣文化館舉辦“民間剪紙專題展”,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晁楣、地區文化局局長曲敏、美術理論家於顯達、黑龍江日報社、電台、地區新聞中心一行6人,參觀了展覽並給予較高的評價。
1986年7月,黑龍江省松花江地區舉辦“方正剪紙群體專展”。
1986年9月,方正剪紙參加黑龍江省舉辦的“生命之路”科普美術攝影、剪紙作品展覽。
1987年3月,全縣已組建19個剪紙組,有活動骨幹346人,在全縣已形成廣泛的民眾性剪紙活動熱潮。共創作出剪紙作品36000多幅,向省級以上報刊推薦作品4000幅;發表和展出作品1986幅;410幅作品與日、美、法等國家進行民間文化交流;國外收藏作品300幅。同年,在松花江地區民眾文化工作會議上,方正縣作了以“開展民眾性剪紙活動,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題的經驗介紹。
1987年5月,方正剪紙參加中國“全國雪花剪紙展”,優秀作品發表在《雪花剪紙專集》中。
1987年7月,方正剪紙參加中國全國十八省、市、地區舉辦的剪紙新作聯展。
1987年10月,由方正文學藝術聯合會編輯完成《方正剪紙專集》,王懷璽任主編。
1988年2月,黑龍江省美術館舉辦了“方正剪紙專題展”,展出作品400多幅。省長陳雷、省委宣傳部長楊角、地委書記趙榮生等領導,就方正剪紙在省內外14家報社記者招待會上作了發言。
1988年8月,方正縣檔案局建立方正剪紙檔案(方正縣名人錄史冊)。
1988年9月9日,方正縣剪紙參加黑龍江省首屆剪紙藝術節,作品分別榮獲銀鶴杯、銅鶴杯獎項,部分論文編入《黑龍江省剪紙文集》。
1989年1月24日,由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黑龍江分會、黑龍江省文化廳、松花江地區行政公署、方正縣人民政府主辦的“方正剪紙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有88位作者參展,展出作品459件。其中14人的26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同年6月,方正剪紙優秀作品在第二屆中國藝術節“天鵝之聲”中展出並受到好評。黑龍江省、市電台和黑龍江日報社分別對剪紙藝術活動進行了專題報導。
1989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首屆中國剪紙大賽上,倪秀梅的剪紙作品《趕集》獲大獎賽三等獎。
1989年5月,方正剪紙參加中國首屆風俗畫大賽。
1989年7月,《人民日報(海外版)》為方正剪紙作了專題報導。
1990年,方正縣13個鄉鎮已建立剪紙活動組21個,有412人參加剪紙活動。其中農村婦女346人,鄉幹部4人,教師18人,學生44人。這些人中有中國剪紙研究會會員11人,黑龍江省剪紙研究會會員22人,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6人。
1990年3月,在中國全國剪紙藏書票展上,方正剪紙作品分別獲一、二、三等獎,部分作品在《中國剪紙藝術報》上發表。
1990年4月,方正縣文化館以“鞏固群體成果,發展剪紙藝術”為題,在全省民眾文化工作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
1990年6月13日,方正剪紙群體參加黑龍江省剪紙年會第二屆剪紙藝術展。
1990年10月,方正剪紙再度進京展出,代表作品被民族文化宮收藏。
1991年10月,黑龍江省美術評論家張秋瑩在《文化導報》中高度評價方正剪紙。
1992年,黑龍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方正剪紙作品在大連展銷。
1992年2月1日,倪秀梅的剪紙作品《稻草人》、《牧趣》被選入“中國民間藝術展”,在瑞典馬爾摩市展出。
1993年,方正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1993年3月,方正剪紙群體被中國美術館列入《中國美術家年鑑》。
1994年,方正剪紙為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贈送微型剪紙紀念品2000餘幅。
1999年6月,方正剪紙精品培訓班開班,哈爾濱市文聯、美協主席於進海教授親臨授課,培訓班創作作品3700餘幅,其中優秀作品183幅參加了首屆哈爾濱民間民俗藝術博覽會。這次大展上,方正剪紙榮獲6個獎項,中央電視台《民間採風》欄目對方正剪紙作了系列報導,另有文化商人為方正剪紙做代理,方正剪紙也從此走向了市場。
1999年11月,方正剪紙群體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
2000年5月,“迎21世紀龍江第一春”冰城文學藝術創作、詩歌朗誦大賽上,方正剪紙榮獲多項作品獎、輔導獎、組織獎。
2000年6月,哈爾濱第二屆民間民俗藝術博覽會上,方正剪紙群體榮獲“十佳藝人”、“最佳精品”獎等諸多獎項。
2000年8月,第四屆黑龍江剪紙藝術節,方正剪紙作者倪秀梅榮獲文化部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傳統文化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頒發的“中國剪紙德藝雙馨獎”。
2001年3月,方正剪紙參加由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中國威海市委宣傳部主辦的首屆中國民俗風情剪紙大賽,倪秀梅作品榮獲大賽銀獎,作品被威海市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1年10月,方正剪紙作者倪秀梅應黑龍江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的邀請,赴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參加由省政府主辦的《這裡是黑龍江》圖片及民間藝術展和學術交流,並進行現場剪紙表演。
2001年、2002年,第二屆至第四屆哈爾濱民間民俗藝術博覽會上,方正剪紙榮獲群體獎、優秀組織獎。
2002年1月,由中國郵政哈爾濱出版局發行了方正剪紙作者倪秀梅個人剪紙藝術明信片兩套
2002年,方正剪紙榮獲黑龍江省社會文化教育科研成果獎。
2002年7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海峽兩岸“四地團圓”藝術剪紙大展,方正剪紙群體參展。
2003年,哈爾濱市“太陽島杯”文學藝術創作、朗誦大賽,方正剪紙榮獲群體獎、優秀組織輔導獎。
2003年,文化部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傳統文化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表彰在發展中國剪紙群體建設、教學、創作活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方正剪紙團體,授予“優秀群體、組織、輔導”獎。
2003年,文化部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傳統文化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學會、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黑龍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黑龍江省剪紙專業委員會為表彰方正剪紙作者倪秀梅在發展中國剪紙事業中的突出貢獻和卓越成就,特授予該作者“新中國剪紙藝術家”稱號。
2003年10月1日,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傳統文化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黑龍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將方正剪紙作品編入《中國剪紙選集》。
2004年1月,方正剪紙作者倪秀梅應邀赴韓國富川市舉辦民間藝術作品展。
2004年2月,浙江省文化廳主辦“神州風韻”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剪紙邀請賽,方正剪紙被邀請參加,並榮獲獎項。
2004年6月,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首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方正作者倪秀梅的剪紙作品《東北大豆香》系列作品,摘取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獎“金獎”。《中國文化報》、《黑龍江日報》等進行了報導
2004年8月,在哈爾濱第五屆民俗博覽會上,方正剪紙榮獲“優秀獎”、“組織獎”、單項“十佳精品獎”、“十佳藝人獎”。
2005年7月,在首屆中國“仙鶴杯”剪紙精品大賽上,方正剪紙分別摘取一等獎、三等獎及優秀獎、群體獎。
2005年12月19日,方正縣松南鄉中學剪紙藝術培訓中心成立,倪秀梅任剪紙藝術培訓中心校長。
2006年1月,方正剪紙作者倪秀梅應中央電視台邀請,參加由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百花迎春”春節文藝晚會,並和其他剪紙藝術家們同台表演剪紙。
2006年1月18日,方正剪紙應邀參加由黑龍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黑龍江文化之冬”民間文藝大賽,倪秀梅的剪紙《黑土精靈》榮獲“金獎”,高漢秀作品《冬陽》獲創新獎。
2006年3月,方正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倪秀梅被哈爾濱市政府授予“民間工藝大師”稱號
2006年6月,由黑龍江省剪紙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剪紙藝術家》系列叢書出版,方正剪紙作者陳洪霞、高靜雲名列其中。
2006年7月,方正縣舉辦首屆剪紙藝術節,方正縣剪紙藝術家協會成立,《方正剪紙報》創刊,方正縣第三中學將剪紙藝術列入教材。
2006年9月,倪秀梅剪紙作品《東北民俗》系列榮獲“中國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剪紙大賽“金獎”。
2006年12月,方正剪紙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2月2日,方正剪紙藝術家倪秀梅應深圳美術館的邀請舉辦個人剪紙藝術作品展。展覽獲得成功,66幅代表作品被深圳美術館永久收藏。
2007年5月,方正剪紙產業開發中心成立。
2008年1月15日,在人文奧運中國行——2008年第三屆國際(北京)剪紙藝術博覽會“東北風”少數民族剪紙大賽中,方正剪紙作者倪秀梅榮獲“金剪刀”。
2008年5月,中共黑龍江省委員會、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剪紙藝術家倪秀梅同志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
2008年6月,黑龍江省文化廳將倪秀梅、陳洪霞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2008年6月,黑龍江省文化廳授予倪秀梅、徐光東同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2008年6月,方正剪紙群體應邀參加第十九屆中國·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倪秀梅、郭艷萍、曲英紅、李玉霞作品參展。
2008年6月,方正剪紙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7月22日,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與方正縣委、縣政府、縣委宣傳部在黑龍江省美術館聯合舉辦“方正剪紙展”,倪秀梅、曲英紅、高漢秀、呂曉秋、陳洪霞、郭艷萍、王媛、高靜雲、高金東、伊宏麗、李玉霞、羅乃英、李佳雪等人的作品參展。各大媒體作了相關報導,其中倪秀梅、陳洪霞等人的作品拍賣成功。
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方正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2008年7月28日,在哈爾濱第九屆民間民俗博覽會開展的“抗震救災義賣”、“搶救羌族文化遺產”主題活動中,方正剪紙作者倪秀梅、郭艷萍、陳洪霞、曲英紅、高靜雲、程文霞積極參與,其中倪秀梅向四川地震災區捐贈了價值6000元的作品和書籍。
2008年9月,方正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陳洪霞被哈爾濱市政府授予“民間工藝大師”榮譽稱號。
2008年11月9日,方正剪紙作者倪秀梅應邀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世界手工藝大會主辦的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剪紙作品《新東北大豆香》系列榮獲2008“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
2009年4月,黑龍江省政府授予倪秀梅、陳洪霞“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9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倪秀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方正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傳承方式

方正剪紙能夠從清康熙年間一直延續,是因為其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民間民俗情趣,並且均為純剪刀製品,秀潤雋美、獨具神韻。在這個過程中,方正剪紙頗具特色的傳承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圖4 代表性傳承人程文霞正在創作圖4 代表性傳承人程文霞正在創作
據方正縣文化館剪紙藝術館館長曲英紅介紹,不論是方正縣文化館的骨幹作者,還是各個鄉鎮的業餘作者,他們中大多數是從母親、祖母、外祖母那裡學會剪紙的。她就是從母親那裡學會剪紙技藝的。因此,方正剪紙藝術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形成了母女、母子甚至夫妻的共同創作場景。
非家族式傳承和組織式傳承在方正剪紙技藝流傳過程中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於非家族式傳承和組織式傳承的存在,才使得從事剪紙工作的人分布在各個鄉鎮、各行各業。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湧現出倪秀梅、陳洪霞、趙向榮、林建華等一批優秀的剪紙藝術家。
方正剪紙傳承脈絡廣泛,主要分為家族式傳承、非家族式傳承和組織式傳承。其中,家族式傳承為方正剪紙文化的流傳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保護措施

方正縣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來保護方正剪紙文化。如繼續搶救整理原生態方正剪紙,挖掘原創作品,彙編成書,以便傳承;挖掘不同譜系傳人,使不同形態、不同風格的剪紙完整傳承;廣泛發動省內外及國內外的方正剪紙藝人、民間藝人以及藝術家,繼續開展方正剪紙研究,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並打算向國家申請師資力量培訓方正縣的剪紙工作者;加強和充實方正剪紙的專業組織機構,使之具有培訓、研究、示範和輔導功能。2004年,方正縣將剪紙技法按照義務教育要求編訂成教材,在該縣實驗國小三年級到五年級開設剪紙課。2010年,國中教材也已經成型。
民間藝術家們也對剪紙技藝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改良。中國美術家協會黑龍江分會會員的郭艷萍在傳承單色、染色、套色等的剪紙樣式下又匠心獨運地創造了“雙面貼”樣式,深受民眾喜愛。在方正縣,許多剪紙愛好者會應市場需求創作許多作品。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正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倪秀梅就以2009年大冬會吉祥物“冬冬”及12個運動項目為內容和題材設計出了一套郵票紀念冊,受到了市場的熱捧。
在方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憑著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在總人口22萬的方正縣,剪紙愛好者竟有1萬多人,其中年齡最大的有80多歲,最小的幼稚園還沒畢業。在郭艷萍剪紙藝術培訓班,11歲的剪紙學員凌菁菁等正在剪制的《明鏡高懸》、《清正廉潔》、《大愛無疆》等作品形象生動、引人關注。
以倪秀梅、陳洪霞、郭艷萍為代表的方正剪紙藝術家的作品多次獲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民族文化宮、華夏剪紙博物館等永久收藏;倪秀梅還曾赴加拿大、美國、俄羅斯、瑞典、日本、韓國等國交流訪問;方正縣文化館館長徐光東以其多年的剪紙經驗,發表多篇相關論文,為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打下理論基礎。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序號:315
遺產編號:Ⅶ-16
項目名稱:方正剪紙
申報單位:黑龍江省方正縣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