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旗廟石刻

在今南京南郊江寧區江寧街道(原江寧鎮)南約2.5公里寧蕪公路西側的建中村方旗廟農田之中,現存兩件南朝陵墓神道石辟邪。兩辟邪東西對立,原相距12米左右,1997年整修後距離為8.7米。它們均張口垂舌,有翼無角,作邁步前行狀。其中西辟邪保存完整,但石表風化嚴重,為雌獸,長2.57米,高2.04米。東辟邪軀體後半部不存,殘長1.50米,高2.28米,可能是雄獸。1988年,它們與南京、丹陽句容三地其他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旗廟石刻
  • 時間:1988年 
  • 地區南京
  • 身高:2.04米
歷史與考古,考古與發現,歷史與研究,保護與開發,交通與旅遊,

歷史與考古

考古與發現

“方旗廟失考石刻”目前僅留有一對石辟邪。這對辟邪東西相望,長2.5—3米,高2米左右,西邊的這隻保存完整,東邊的卻被攔腰截斷,從腰部開始的後半部分軀幹不知去向。圍繞著這個奇特的現象,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這兩個辟邪是天上的神獸,它們常常結伴下凡偷吃村民的水稻。有一次它們再度下凡時,遭到了事先埋伏在稻田裡的村民們的突襲,其中一隻被齊腰砍斷,再也飛不上天了。另一隻為了保護受傷的同伴,也一起留在人間。正因為這個傳說,兩隻辟邪一直被認為是有靈性的,當地風俗小孩出生都要來拜它們為“乾老子”,以祈求孩子平安長大。
方旗廟石刻方旗廟石刻
2007年5月開始,為了配合當地基建,南京市博考古隊對兩隻辟邪周邊地區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考古勘探。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揭開東辟邪遺失軀幹之謎。勘探中,考古隊員手持洛陽鏟站成一排一點點進行鑽探。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附近地下數米深的地方,探到了堅硬的石頭,經取樣,它和石辟邪是同一種石質,而且大小和遺失的後半部分相當。
2007年5月9日,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在江寧鎮方旗廟的兩隻石辟邪附近進行考古勘探,經過初步判斷,在石辟邪附近的山崗上,有一座南朝皇家陵墓。石辟邪的主人是否是皇帝,這位帝王的身份又是何人?此次考古發掘有望揭開這位墓主的神秘身份。
兩隻石辟邪東西對立,相距8米左右。它們都張口垂舌,有翼無角,作邁步前行狀,但是石表風化都非常嚴重,其中有不少石皮已經剝落下來,西側的石辟邪保存完整,而東側的辟邪軀體後半部已經被劈掉,只留下前半部分身軀,顯得特別奇怪。
南京市博物館專家發現,這兩隻石辟邪背後的主人極有可能是南朝梁元帝蕭繹。而且,在這座墓葬周圍,還有蕭繹的生母文宣阮太后(名令嬴)陵墓,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太后”墓。
全國重點文物全國重點文物

歷史與研究

這兩件石辟邪最早系1934年9月朱希祖、朱亻契父子調查發現,並著錄於次年出版的《六朝陵墓調查報告》一書中,被列入“已發現而(墓主)不可考者”。此後1985年出版的《南朝陵墓石刻》和1998年出版的《南京的六朝石刻》都認為墓主有可能是南齊豫章文獻王蕭嶷,但均未給出推測依據。關於這兩件南朝石獸所屬的陵墓所在,以往的著錄要么略而不言,要么稱“墓已平”。2004年2月初,筆者在江寧建中村南宋墓發掘期間曾對近在咫尺的方旗廟石刻周圍地貌進行了踏查,結果在正對石獸西北方向400餘米的一連綿高崗上發現一座高約5米的大型墓葬封土。根據南朝陵墓地下玄宮與地上神道石刻的分布規律,此封土應當就是石刻墓主所葬。現在的問題是,此石刻墓主真有可能是南齊豫章王蕭嶷嗎?如果不是,那又有可能會是誰呢?
史載豫章王蕭嶷字宣儼,是齊高帝蕭道成第二子、齊武帝蕭賾之弟。齊武帝即位後,蕭嶷進為太尉、領太子太傅又進為大司馬。永明十年(492年)四月卒,贈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揚州牧,謚曰文獻。建武年間(494—498年),蕭嶷次子蕭子恪還約請沈約及孔稚?分別為乃父撰造神道碑文。蕭嶷墓地位置,《南齊書》卷四十《竟陵文宣王子良傳》載:“初,豫章王嶷葬金牛山,文惠太子夾石,子良臨送,望祖硎山,悲感嘆曰:‘北瞻吾叔,前望吾兄,死而有知,請葬茲地。’即薨,遂葬焉。”按齊文惠太子蕭長懋乃武帝蕭賾長子,永明十一年(493年)卒葬崇安陵。竟陵王蕭子良為武帝次子,隆昌元年(494年)卒。可見豫章王蕭嶷叔侄三人前後相繼葬於金牛山周圍。
金牛山在今何處?前人所考主要有四說。一說為朱希祖《六朝陵墓調查報告》認為金牛山在今江寧東南銅山。然書中未加考證,筆者遍尋方誌亦未得其出處,僅《至正金陵新志》卷五《山川志》引《慶元志》載銅山“山南名金牛坑”。不過這裡明指是“金牛坑”,而非“金牛山”,顯然此說依據不足;一說為朱亻契《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謂:“齊豫章王蕭嶷葬金牛坑,去江寧鎮不遠,或系此墓。”他顯然是把蕭嶷葬地“金牛山”誤作“金牛坑”,又可能把舊志有金牛坑記載的江寧東南的銅山誤為江寧西南的銅井了。至於後來的《南朝陵墓石刻》等書就更是以訛傳訛了;一說為《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古陵》記“梁昭明陵在城東北四十五里賈山前,與齊文惠太子同處排陵而葬。”前文已述齊文惠太子與蕭嶷葬地相望,據此則金牛山當在今南京東北郊棲霞區一帶。南宋以降歷代方誌大多沿此記載,把蕭嶷、蕭子良、蕭長懋三墓都記在南京屬地。但是依照常識,昭明太子陵屬梁代,文惠太子陵屬齊代,它們同處排葬與禮制不符,故此說也頗可懷疑;一說為《至順鎮江志》卷十二《古蹟#陵》引《輿地誌》云:“泰安陵(齊高帝陵)、景安陵(齊武帝陵)、興安陵(齊明帝陵)在故蘭陵東北金牛山。” 《輿地誌》是南朝陳代著名地誌學家顧野王的著作,他學識淵博,又生活於梁陳之際,距齊代不遠,其記述自然可信。又《至順鎮江志》卷七《山水》載丹陽縣“金牛洞,在經山。”《乾隆丹陽縣誌》卷二《山川》更明確記載:“經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昔有異僧講經於此,故名。上有金牛洞,一名金牛山,一名金山。”則金牛山當指今丹陽東北經山無疑,其周圍是齊代帝王宗室陵區,今其附近建山、胡橋、前艾、埤城諸鄉鎮村野散布的多處南齊帝王陵墓神道石刻可為明證。齊豫章王蕭嶷葬地在今丹陽東北經山一帶可以定矣
再從方旗廟南朝石獸的造型看,也不太可能是南齊之物。我們把它和同屬無角石獸的丹陽水經山南齊陵墓神道石獸做一對比,便可一目了然。後者腿長彎曲,足四爪,作躍動奔跑狀,動感極強。而前者腿短,足五爪,雖作邁步前行之狀,但整體取靜態之勢,似乎更接近南京甘家巷、堯化門一帶的梁代宗室王侯陵前的無角神道石獸。此外,根據曾布川寬《六朝帝陵——以石獸和磚畫為中心》一書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南朝帝陵的有角石獸還是王侯陵墓的無角石獸,從神道正面即由外向內看,齊代陵墓的左右石獸都將外面的前肢伸出,而劉宋、蕭梁和陳代的石獸則伸出裡面的前肢。只有丹陽三城巷的梁文帝建陵是個例外,因為其石獸製作於梁王朝成立初年,所以還沿襲著齊的形式。方旗廟一對南朝石獸從正面看皆伸出裡面的前肢,因此不屬齊的造型。綜合上析兩個因素看,認為它的時代在蕭梁以後應該沒有問題。
那么這處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墓主究竟會是誰呢?我們認為從文獻記載分析有可能是梁元帝蕭繹。蕭繹字世誠,小字七符,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生於天監七年(508年)八月,承聖元年(552年)冬十一月即帝位於江陵。承聖三年(554年)十一月江陵城破為西魏所俘,次月被害,時年四十七歲。翌年其子蕭方智承制,追尊蕭繹為孝元皇帝,廟號世祖。蕭繹之初葬地,據《南史》卷八《梁本紀下》乃當亡後草葬於江陵津陽門外。《資治通鑑》卷一六八胡三省注曰:“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周人歸元帝之柩於王糹林。王糹林敗,陳人乃得而葬之。”具體歸葬之時間和葬地,《陳書》卷三《文帝本紀》中有一段比較詳細的記載,天嘉元年(560年)六月陳文帝陳艹倩下詔說:“梁孝元遭離多難,靈櫬播越,朕昔經北面,有異常倫,遣使迎接,以次近路。江寧既是舊塋,宜即安卜,車旗禮章,悉用梁典,依魏葬漢獻帝故事。”是月,乃葬梁元帝於江寧。眾所周知,梁代帝陵區在今丹陽三城巷一帶,那裡埋葬有梁文帝建陵、武帝修陵、簡文帝莊陵等4座陵墓。梁元帝歸葬的“江寧舊塋”又是一個怎樣的陵地?還埋葬有什麼人?
原來梁元帝的生母阮文宣太后陵就葬在江寧。《梁書》卷七《后妃傳》及《南史》卷十二《后妃傳下》載高祖阮修容,諱令嬴,本姓石,會稽餘姚人。天監七年(508年)八月生蕭繹後賜姓阮氏,由采女進為修容。大同六年(540年,一說大同九年,543年)六月薨於江州內寢,其年十一月歸葬江寧縣通望山,謚曰宣。梁元帝即位後,追崇生母阮修容為文宣太后。梁元帝所葬的“江寧舊塋”應當就是指江寧縣通望山的其母阮太后陵。這種以血緣上的母子關係來決定陵區位置的例證在南朝屢見不鮮。如南京北郊幕府山陵區內所葬的宋明帝和沈太后是母子關係,南郊岩山陵區內所葬的劉宋武帝和路太后是母子關係,殷貴妃和始平王劉子鸞也是母子關係。又據《宋書》卷七十九《文五王傳》記載,宋文帝第十子武昌王劉渾於孝建年間被逼令-,先葬襄陽,後於大明四年(460年)亦還葬其母江太妃墓旁。因此,梁元帝蕭繹葬在通望山其母阮太后陵旁合乎情禮 非常遺憾的是,通望山的具體位置舊方誌多載“未詳所在”,我們遍查史籍也毫無蹤跡。
儘管如此,還是可以根據一些線索對其大致方位作些推測。 史載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析秣陵縣西南境新置臨江縣,次年改稱江寧縣,後廢,至永嘉元年(307年)又復置,東晉、南朝置縣如故。其北界大約在今牛首山一線與秣陵縣接壤,而南界當與今安徽馬鞍山市毗鄰。六朝江寧縣治就在今江寧區江寧鎮,直到隋滅陳後才遷縣治於建康故都宣陽門外。至宋代,江寧故城尚存。《至正金陵新志》卷一《江寧縣圖考》記曰:“古城在今城西南七十里,南臨江寧浦,周六里四十步。”今方旗廟石刻正在六朝江寧縣範圍之內,且距縣治所在的江寧鎮更僅咫尺之遙,西北不遠便是長江,近旁的寧馬公路是六朝由都城建康(今南京)通達牛渚(今馬鞍山采石磯)的一條古道,交通十分便利。蕭繹母阮太后歸葬的江寧縣通望山位於其縣治旁的今建中村周圍的連綿高崗是完全可能的
問題是推測墓主系梁元帝的方旗廟兩件神道石獸都為無角的辟邪形,而按照等級這種石獸一般置於南朝宗室王侯墓前,帝王陵前一般設定有角的麒麟和天祿。這該如何解釋?如前所述梁元帝既非正常死亡,也非正常埋葬,而是事隔六年改朝之後由陳文帝從上游江陵遷葬,他是否真如詔書所言“悉用梁典”在蕭繹陵前使用了帝陵一級的有角石獸是要打個問號的;另一方面,與齊高帝禮葬宋順帝於遂寧陵、梁武帝禮葬齊和帝於恭安陵不同,梁元帝蕭繹雖然作為前代帝王被陳文帝禮葬,但陵號不傳。在這一點上,卻與梁敬帝陵情況相同。太平二年(557年)梁敬帝蕭方智禪位於陳武帝陳霸先後被奉為江陰王,次年薨於外邸。陳武帝雖詔遣太宰弔祭,司空監護喪事,追謚他為敬皇帝,但亦陵號不傳,這大概是陳代對待前朝之君的一以貫之的政策吧!所以,如果梁元帝陵前僅僅只是安放了宗室王侯的無角石獸也是可以理解的。

保護與開發

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這對辟邪守護的南朝大墓很有可能在政權交替之時,遭到破壞。在這個過程中,東邊的辟邪被攔腰打斷。隨著歲月流逝,折斷的部分逐漸淹沒地下了。再後來,這裡逐漸成為村民居住的村落。村民們因為找不到辟邪被“腰斬”的原因,於是就衍生出很多動人的傳說。儘管發現了辟邪後半部分的蹤跡,但由於南朝石刻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依照國家有關法規,要原樣保護,不會輕易挖出來復原。
從2004年開始,此處配合江蘇省南京市江寧濱江開發區開發,濱江開發區專門修建了方旗廟石刻公園,不間斷對石刻周圍環境進行修繕和保護。2011年,園區又啟動石刻加頂保護工程,並順利通過南京市文物局和江寧區文廣局領導專家組的驗收。該工程由東南大學留美博士,博士生導師,一級註冊建築師周琦教授設計。 同時在公園前擴修了一面人工湖,自此石刻公園成為當地的一處風景休閒區。

交通與旅遊

方旗廟石刻公園位於南京市郊江寧鎮,距南京城區約20公里。旁邊就是省級江寧濱江經濟開發區,205國道寧蕪公路從旁邊經過,寧馬高速公路入口、寧蕪鐵路、建設中的寧安高鐵江寧南站距此均不到1公里,交通便捷。
著名的南山湖風景區、銀杏湖風景區距此約4-5公里。
公交線路有:寧井線(雨花台南門到銅井)、D6線(濱江客運站到油坊橋捷運站)、陸九線(陸郎到九四二四)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