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魂槍

斷魂槍

《斷魂槍》是1935年老舍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該小說情節簡單,講述了沙子龍這一武林高手改變身份當客棧老闆後的境遇,串連王三勝賣藝、孫老者與王三勝比武、孫老者獻技三個小片段。其中沙子龍從俠客到客棧老闆的身份改變鑄滿了作者深沉而凝重的文化情結。

2010年紀念老舍誕辰111周年創作的話劇《老舍五則》遴選了老舍的五部短篇小說《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斷魂槍》《上任》《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斷魂槍
  • 創作年代:20世紀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老舍
  • 首版字數:5000字
  • 首版時間:1935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手法,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家簡介,

內容簡介

《斷魂槍》圖書封面《斷魂槍》圖書封面
《斷魂槍》講的是清朝末年,列強入侵。鏢局被洋槍取代後,身懷絕技“五虎斷魂槍”的鏢師沙子龍無奈把鏢局解散;而“五虎斷魂槍”的槍法也決不再傳。有時徒弟們來討教,沙子龍用說句笑話的方法敷衍過去,甚至直接把他們趕出去。王三勝是沙子龍的大徒弟,在與孫老者的較量中被打敗,於是王三勝想用師傅的能力威望懾服對方,就引著孫老者來拜會沙子龍。但不管孫老者怎么說,沙子龍就是無動於衷,絕口不提武藝,從而威名大跌。深夜,往日的老鏢師在後院耍起了槍法,望著星空,想起了當年押鏢的歲月,說了4個字:“不傳,不傳”。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從小說的創作時間來看,當時的中國已處在國破家亡的深重危機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已淪陷於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之下,日本軍國主義為實現其吞併中國的目的,不斷挑起事端,妄圖實現華北自治;同時,國共兩黨的內戰和軍閥混戰正打得如火如荼。在國家和整箇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之際,作者深感國人的盲目自大、無知和麻木不仁。作者知道一個文化的生存,必賴它有自我批判,時時矯正自己,充實自己,以老牌號自誇自傲,固執地拒絕更進一步,是自取滅亡。由於個人的自私保守,祖國有多少寶貴的遺產都被埋葬掉了。作者痛感這種“把生命鬧著玩”的國民劣根性已經構成了中華民族潛在危機的基因,故而借沙子龍“斷魂”槍術的泯滅,發出呼嘯,以期喚醒那些仍徜徉在“東方的大夢”中的國民的靈魂。
寫作過程
《斷魂槍》寫於1935年秋天。老舍先生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期間,由於忙於教學和寫作影響了身體的健康,經朋友介紹,他跟隨濟南一著名拳師練習拳術,這也激發了其創作武俠小說《二拳師》的意圖。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此小說最終未能成形,但他將其中的主要情節抽取出來,創作了名為《斷魂槍》的短篇小說。

人物介紹

沙子龍
沙子龍曾經是威震江湖的俠客,因為保鏢職業吃的就是江湖飯,雖然過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但作為鏢局堂主,他是江湖的中心。沙子龍的鏢局改成了客棧,作為客棧老闆,雖然日子安逸了許多。但是沙子龍從一個優秀的鏢師,變成了一個平凡無奇的客棧老闆,即便是自己的門徒重新找回了當年的場子,也無論孫姓長者如何指名道姓地提出挑戰,沙子龍都無心戀戰,沙子龍就是想將自己的槍法帶進棺材,沙子龍明顯地感覺到了屬於自己鏢師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時代就是一個苟延殘喘的世界,他的覺悟是明顯的,因為他知道,國家無法靠一身好武藝來拯救,民族的希望也不再是武林英雄們的一身好本事。
孫老者
孫老者他只醉心於功夫本身,他對武術的熱愛已到痴迷的程度。他在賣藝場上顯露的身手,以及他給沙子龍的表演,明顯是位武林名家。他那深藏不露的性格和沙子龍頗為接近。他執著堅韌,為學習傳統的武林絕技而風塵僕僕地奔走江湖。作為一個江湖人士,肯定早就聽說過傳聞已久、威震西北的斷魂槍,但也一定知道,沙老師不傳斷魂槍。但是武迷那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信念讓他來找沙子龍。
和沙子龍見面之後,他看出沙子龍的精明,但是學武的痴迷讓他直接說出“我來領教領教槍法”。然而沙子龍並沒有接碴兒,反而讓他喝茶吃飯,孫老者再次強調“我來為領教領教槍法”,沙子龍的回答進一步讓他失望了“功夫早擱下了”“已經放了肉”。但是這並沒有讓孫老者放棄,“不比武,交給我那趟五虎斷魂槍”,並且還將自己學得的武藝展示給沙子龍,看夠不夠學藝。“我不逛,也用不著錢,我來學藝”“我練趟給你看看,看夠得上學藝不夠”,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的功夫不錯,展示後沙子龍就會教斷魂槍,帶有一點固執和盲目的性格特徵,這是長期活在自己武藝世界裡產生的結果。
王三勝
王三勝自稱是沙子龍的徒弟,到處炫耀老師的威風以抬高自己,面對世事的變遷,他似乎渾然不知,一如既往地賣藝掙錢、練武露臉。他同其他的師弟一樣,為了餬口,每天靠著一點小功夫,賣點力氣,到廟會去賣藝。並且很愛吹噓自己。沙子龍從來不承認自己收過徒弟,因為自稱為是自己徒弟的人從來就只會在廟會上賣武藝,把武藝僅僅當做一種賺錢的本領,憑著三腳貓功夫去贏取民眾稀且薄的幾個銅板,而這幾個銅板根本不夠他們自己餬口。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社會轉型期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
該作品的重心不在於批判什麼,而在於展示。作品透過拳師沙子龍的遭遇展示了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尷尬處境。而這種民族傳統文化是老舍作品中所一貫關注的,對這種民族文化傳統的批判、反思。
該作品的文章字數並不多,且故事情節設計的亦不複雜,它講述了一個曾威震西北武林的拳師——沙子龍的故事。“沙子龍的鏢局已改成客棧”,小說一開始,老舍就通過簡短的文字敘述把主人公沙子龍的悲劇結局展示給讀者看,沙子龍作為作品中的一號人物,其生活的現實是一面,中國傳統文明正被西方物質文明所衝擊,“龍旗的中國不再神秘”,兩種文明激烈碰撞、衝突,代表“國粹”的“國術”價值跌落,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另一方面,文明的更替又是以民族壓迫的方式進行的,“半醒的人們,揉著眼,禱告著祖先和神靈;不大一會兒,失去了國土、自由和權利。門外站著不同面色的人,槍口還熱著。”被壓迫民族的愚昧麻木與侵略者的強大兇殘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真實寫照,也是《斷魂槍》的社會歷史背景。
該作品藝術地再現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現實:“江湖鏢師們的生活變遷已使鏢師本身的生活價值和人生追求失去了意義,他們既無法再活在過去的輝煌歲月里,又不得不面對落後就要挨打的殘酷現實,帝國主義用槍炮和文化侵略已無情地擊醒了古老的東方民族的春秋大夢,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都不得不重新面對生活的抉擇。”從“斷魂槍”的字面意義來看,作者是有所指的,它是暗示了要斷以主人公沙子龍為代表的鏢師及其所弘揚的武藝的魂呢,還是映射出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的強勢文明的大舉入侵下已失去了其強勢地位,正逐步走向邊緣化的真實寫照。抑或兩者兼而有之,這的確值得廣大讀者進一步思考。
兩難選擇
1840年以後中國長期緊鎖的大門終於被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撕開一個大洞,侵略者的遠洋艦隊從廣州打到長江口,打到南京城下,迫使清政府訂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隨後,西方文明伴隨著侵略者的鐵蹄長驅直入,所到之處中國傳統文化無不遭受嚴重挑戰。龍旗的中國不再神秘,今天是火車、快槍、通商和恐怖,中國大地已存在千年的鏢旗、鋼刀、口馬,江湖上的智慧與黑話,義氣與聲名都如夢一般成為了昨天。這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真實寫照,也是斷魂槍的社會歷史背景。老舍的高妙之處在於,他通過一個江湖鏢師的生活變遷表現了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面臨西方強勢文明挑戰時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
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然而喚醒這個大夢的不是酣睡民族內部的清醒者,而是門外不同面色的人,侵略者用炮聲和槍聲,用民族壓迫和武力征服的方式剝奪了這個沉睡民族的尊嚴。“因此面對武力和文化的雙重災難,一直堅信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的中國民眾遭遇了信念的崩摧。”在如何應對文明的挑戰,是接受火車、快槍、通商的既定現實,以中西兩種文化的融合來順應時代潮流,還是把西方文化當作歷史上出現過不止一次的異端加以排斥,以抗拒的心態來固守傳統文化的純潔或做著東方大夢的民族這些選擇之中一時間陷入痛苦的艱難選擇。
小說中沙子龍是唯一感到西方文明咄咄逼人的氣勢和傳統文明不可挽回地衰落的武師,老舍借他淡出世俗、淡出武林、淡出歷史的行為來表達文明衝突中弱小民族找不到生存位置,找不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點和連線線時的深刻悲哀,以及自己對東方大夢驚醒之後路在何處的理性思考。然而老舍又不甘心失去國土、自由與權利的民族在強權面前俯首稱臣,悄無聲息地接受火車、快槍與通商或者只在自我封閉的空隙里獨自玩味和憑弔過去的輝煌。於是老舍在沙子龍之外全力塑造了一個性格、氣質、思想、行為截然不同於沙子龍的形象,這就是孫老者。孫老者其貌不揚:小乾巴個兒,臉上窩窩癟癟,眼陷進去很深,嘴上幾根細黃胡,肩上扛著條小黃草辮子,有筷子那么細,而絕不象筷子那么直順。行動不便:他的胳臂不大動;左腳往前邁,右腳隨著拉上來,一步步的向前拉扯,身子整著,象是患過癱瘓病。但是他酷愛武藝,喜歡四處尋師訪友,並且堅定自信,武德高尚,執著於習武求藝。從作品中看,老舍寫孫老者絕不僅僅是用以補充和陪襯沙子龍,作者賦予了他積極進取、豪爽樂觀、不退讓、不妥協的思想品性,可以說,老舍在這個人物身上寄託了自己的民族理想。
孫老者身形外貌的瘦弱病殘,很容易讓人聯想到1840年代中國國民精神的孱弱,而他瘦小軀體內隱藏的堅韌又使人相信這是一個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徵。用這種對比的手法,老舍藝術地表達了他對當時中國社會的認識和希望。因此,讀者可以認為孫老者追求武藝的精神就是傳統文化在遭遇威脅時努力自存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一個民族走出陰霾、戰勝挫折的動力。然而,對西方文明的入侵、傳統文化的困境,孫老者似乎無動於衷。在翻天覆地的社會巨變面前,他為什麼堅如磐石,仍然執著於傳統武藝的追尋。他並不是目光短淺、精神麻木,仍沉睡於東方大夢中的幽靈,而是一個誓死捍衛傳統文化,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在火車、快槍、通商與恐怖的年代裡,他的不變是應對外來文明、保護傳統文化的最好方式。在他的身上,體現了老舍對傳統文明的深厚感情、對社會進行理性思考的同時內心一種善良而美好的願望。
沙子龍和孫老者看似完全不同的兩類人,讀者卻難以判斷作者對他們的肯定與否定,也難以簡單地得出誰是民族希望的結論。他們一個因為對時代社會有清醒認識,因而固執地要將充滿傳統美質的古老文化帶進棺材;一個不顧一切地要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卻又全然不顧火車、快槍與通商的社會變遷。沙子龍與孫老者之間的差異反映的其實是作者內心的矛盾。理智上他希望改變傳統文化中的惰性,希望民族從沉睡中真正覺醒,主動吸收異質文化的精華。情感上他又渴望傳承了五千年的古老文化不要就此消失在外來文明的強勢進入中。正是這種理智與情感的衝突在小說中形成了多重的糾合關係,產生了難以調和的兩難情境,也在客觀上造成了小說閱讀過程中的多元理解。綜上所述,斷魂槍採用了多重的兩難結構,不論是沙子龍的個人悲劇還是傳統武術的衰落折射的都是中國近代史上民族文化的可悲境遇。

藝術手法

一、對比烘託運用的美《斷魂槍》在人物的塑造上,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與烘托的藝術手法。
作者寫沙子龍,用筆十分節省,很多地方不是直接描寫,而是通過王三勝與孫老者間接地烘托和對比來凸顯他的性格。王三勝的爭強好勝、利己與沙子龍的不計功利、忘我追求,孫老者的積極進取與沙子龍的消極冷漠,都顯出了性格上的很大差異,從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作者寫沙子龍不談武藝和往事,是以徒弟們熱衷於武藝與大吹他們往事為烘托的;寫孫老者的武藝高強,以先刻畫王三勝的功夫為烘托,以王三勝的比武失敗為對照。因此,主要人物沙子龍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含蓄豐滿,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回味無窮。
二、語言的含蓄洗鍊《斷魂槍》的比喻運用別具一格,似乎在讀者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在作品中是這樣描寫孫老者的一對眼睛的:“眼眶雖深,眼珠黑得像兩口小井”,在比武時候“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兩個香火頭,黑眼珠似乎要把槍尖吸進去”。這裡連用了三個比喻,而這三個比喻個個不同,十分傳神地表現了孫老者眼睛的深、小、亮。在王三勝賣藝的場面里,老舍只用了一連串的短句,就把現場的氣氛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王三勝,大個子,一臉橫肉,弩著對大眼珠,看著四周。大家不出聲,他脫了小褂,緊了緊深月白色的‘腰裡硬’,把肚子殺進去。給手心一口吐沫,抄起大刀來:‘諸位,王三勝先練趟瞧瞧。不白練,練完了,帶著的扔幾個;沒錢,給喊個好,助助威。這兒沒生意口。好,上眼!’大刀橫了身,眼珠弩出多高,臉上繃緊,胸脯子鼓出,像兩塊老樺木根子。一跺腳,刀橫起,大紅纓子在肩前擺動。削砍劈撥,蹲越閃轉,手起風生,忽忽直響……”這段描寫簡練而形象生動,可以說是乾乾淨淨、明明白白,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僅用一句話就形象地概括出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被壓迫民族的堅強反抗及力量對比的懸殊:“炮聲壓下去馬來與印度野林中的虎嘯。”寫那桿“斷魂槍”更是形象貼切,精練至極:“涼,滑,硬而發顫的桿子。”總之,《斷魂槍》的語言生動傳神,給人一種含蓄洗鍊之美感。
人物形象刻畫
《斷魂槍》成功地刻畫了三個人物:沙子龍、王三勝、孫老者。他們三個都是深通武藝的拳師,但是性格卻不相同,對現實的態度也各不相同。沙子龍性格較為複雜,是一個與現實格格不入的時代落伍者,他對現實的看法是“生命是鬧著玩,事事顯出如此”,總覺得一切都今不如昔;因此,在傾心的事業已經被文明的狂風吹走之後,他只有退避到自我這塊狹小的天地里,自我嘆息、自我欣賞。他的性格中還有另一面,就是孤傲中透露著對武藝的執著追求,他把那桿“斷魂槍”當做有生命的活物和唯一的朋友。作者在這個人物身上傾注的感情也是矛盾的:既有對他不合潮流、脫離現實的生活態度的否定,也有對他的遭遇的同情和內心世界的理解,甚至還有對他執著、忘我品格的某種程度的讚賞。小說中寫道:“這是走鏢也沒有飯吃,而國術還沒被革命黨與教育家提倡起來的時候。”這就暗示沙子龍個人的不幸遭遇,其原因在於社會的忽視和不完善。
王三勝爭強好勝,性格外露,對現實的態度非常實際。他崇敬沙子龍,其目的是為了自己。一旦沙子龍不能為他臉上增光添色,他馬上斬斷情義,由崇拜、吹噓轉而貶低、蔑視。這種功利主義、隨機應變使他無法懂得習武練藝的真正含義。王三勝的形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江湖藝人性格上的弱點以及當時社會中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利己動機,從而反襯出沙子龍對“國術”的真正追求和迷戀。這個人物形象也有著一定的美學意義。孫老者與沙子龍的性格截然不同。沙子龍深藏不露,孫老者卻豪爽樂觀;沙子龍孤傲寂寞,孫老者卻喜愛尋師訪友。他偌大年紀,武藝十分高強卻專程趕來領教斷魂槍法,顯示了很強的進取心。這從另一個側面對比出沙子龍的冷漠與消極。
三個人物,三種待人處世的方式,三種對待武藝的態度和追求,分別折射出當時社會變動中人們心態的消極傾向、利己傾向,當然也有積極的傾向,三個人物都給這篇小說增添了美的光彩。篇像斷魂槍難過反倒變成了覺悟。覺悟這個詞含義非常豐富而且耐人琢磨。沙子龍的不傳!不傳!是老舍三個人一樁事的文眼所在,甚至是老舍自己所說的我心中想過了許多回的全部落腳處,深藏老舍藝術匠心,自然具有值得探討的空間。要探索不傳!不傳!,我們先來考察老舍的敘事藝術和匠心。
藝術結構
作者善於凝聚豐富的生活於短短的文字之中,做到了文約而旨豐。如開頭幾句就寫出了沙子龍的心態及時代的變化:生命是鬧著玩,事事顯出如此;沙子龍的鏢局已經改成客棧。本文三個部分,層次井然,安排得十分巧妙。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千真萬確,敢起誓”,主要寫沙子龍和他的徒弟,通過形象概括的語言,渲染出當時的時代氛圍。這一部分有四個層次:第一層總括沙子龍當時的思想和處境,一共才兩句話;第二層從“東方的大夢”到“提倡起來的時候”,點出國際、國內的社會背景特徵,用來說明“鏢局已經改成客棧”的外部原因;第三層具體介紹沙子龍,突出他的“神槍法”的名望和“五虎斷魂槍”的絕技;第四層敘述沙子龍徒弟們的賣藝生涯和對師傅的傾心崇拜。第二大部分從“王三勝”到“他們都沒有去”,是小說內容的主幹和具體細緻描寫的部分。
它由兩個事件組成:一是王三勝在街頭賣藝,與孫老者比武失敗;二是在沙子龍家裡,沙子龍拒絕孫老者提出的比武或傳授“斷魂槍”的要求。第三部分由全文最後兩個自然段構成,寫比武事件發生後的沙子龍和他的徒弟們。徒弟們不再崇拜師傅,沙子龍卻更加陷入與現實隔絕的小天地里自我欣賞。全文第一、第三部分的略寫與第二部分的詳寫結合,概括敘述與具體刻畫結合。第一、第三部分又首尾呼應,寫出比武中心事件前後發生的變化。這兩部分寫的都是沙子龍和他的徒弟,但第一部分先寫沙子龍後寫徒弟,第三部分卻先寫徒弟後寫沙子龍。小說從沙子龍的話開頭,又以沙子龍的話結尾。整篇小說布局合理,結構完整統一,體現了作者的精心構思和藝術功力。
白描手法
《斷魂槍》作者力求以極節儉的筆墨把人物寫活,於是就採用了白描手法,達到了傳神的藝術境界。如孫老者的形象:“小乾巴個兒,披著件粗藍大衫,臉上窩窩癟癟,眼陷進去很深,嘴上幾根細黃胡,肩上扛著條小黃草辮子,有筷子那么細,而絕對不像筷子那么直順。”一個不起眼的小老頭的形象立在了讀者的面前。寫孫老者的語言:“‘不,我還不餓!’孫老者很堅決,兩個‘不’字把小辮從肩上掄到後邊去。”表現出人物乾脆利落的性格和為求藝而來的迫切心情。寫王三勝的賣藝:“一跺腳,刀橫起,大紅纓子在肩前擺動。削砍劈撥,蹲越閃轉,手起風生,忽忽直響。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轉,身彎下去,四周鴉雀無聲,只有纓鈴輕叫。刀順過來,猛地一個跺泥,身子直挺,比眾人高著一頭,黑塔似的,收了勢。”一連串準確生動的動作描寫,尤其是動詞的出色運用,將一場武術表演寫得活靈活現,美不勝收。
第三人稱的敘述與個人情調的互滲
《斷魂槍》是第三人稱敘述,但是老舍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既充分地利用了第三人稱觀察和出入的便利,又充分調動了敘述語調的功能,還在敘述的同時刻畫了沙子龍的形象。可以說老舍將第三人稱可能的藝術效應發揮到了最大限度。充分地利用了俯視角的便利敘述出時代的氛圍和變遷。在小說開篇,敘述者就敘述出沙子龍的鏢局已改成客棧。然後用具有歷史滄桑感的慨嘆語調描繪出時代的變遷: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炮聲壓下去馬來與印度野林中的虎嘯江湖上的智慧與黑話,義氣與聲名,連沙子龍,他的武藝,事業,都夢似的變成昨夜的敘述者概括這個時代是這是鏢局已沒有飯吃,而國術還沒有被革命黨與教育家提倡起來的時候。在敘述中自然地刻畫出沙子龍的形象。誠然,敘述者有不少文字敘述了沙子龍形象,沙子龍的形象和經歷,在民間的威望,以及眼下沙子龍的處境。藝術直覺告訴讀者,沙子龍是小說的主角,但是文本前半部分在實際上卻用了較多文字描寫了他的徒弟們以及王三勝在土地廟前擺開的練把勢的場子以及與孫姓長者的交手等。在這些人對於沙子龍的讚嘆、景仰和崇拜的感情中,沙子龍影子似地無時無刻不在讀者心中,這個藝術效果是藉助於間接描寫獲得的。
《斷魂槍》中對沙子龍的描寫,準確地說是通過他人對沙子龍的感情、態度間接或側面描寫。老舍通過描寫和敘述各色人等對沙子龍的久已敬仰和崇拜襯托沙子龍身份和威望,為沙子龍不傳的選擇先期作鋪墊,以便形成較大的落差。沙子龍在讀者心理中期待值越高,後面沙子龍拒絕演習五虎斷魂槍的時候讀者心理落差越大,藝術效果越好。敘述中透著蒼涼的情調,大勢所趨的悲涼時代氛圍在情節進展同時順便得到傳達。這種蒼涼情調是屬於屬於沙子龍的,也可看成是屬於敘述者的。小說中火車,快槍,通商與恐怖敘述者與沙子龍的感受互相滲透,難以分得清究竟是誰的感慨。無論是誰的感受,皆屬悲音。敘述透著蒼涼的情調所產生的藝術效應,既襯托人物心理,又賦予故事以意義,並且體現出滲透了情調的語言美。

作品影響

老舍的短篇小說《斷魂槍》寫於 1935 年初秋, 在老舍畢生寫下的短篇小說里,是一篇重要作品。在諸多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斷魂槍》是被選入最多的短篇之一。《斷魂槍》被收錄在蘇教版高中語文讀本必修二中。

作品評價

《斷魂槍》這部短篇小說中,沙子龍最後響徹夜空的“不傳”,包含了沙子龍以及他身後的那個深重的歷史氛圍。沙子龍在《斷魂槍》中就是守著一闋殘夢,小說當中給沙子龍這個人物形象以一個悲劇的身份,過去的歷史已經被埋葬了,在大時代的變化之下,沙子龍孤獨地在新的時代裡面踽踽獨行,而這一切又和中國人近現代的歷史更迭有著一種奇特的神似之處。老舍的《斷魂槍》實際上並不僅僅表達了一個沙子龍的悲劇,更是透過沙子龍的悲劇去表現出一個時代當中的悲劇人格,或者是更深一層次讓人們聯想到民族的沉疴宿疾,實際上社會的發展必然要產生各種淘汰。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講師張智明
《斷魂槍》是老舍短篇小說之精品。小說不足六千字,只寫了三個人物,卻藝術地表現了轉型時期人們種種不同的心態和追求,在精短的篇幅中,蘊涵了深廣的情思。小說構思精緻,文筆老練,內涵豐富,尤其對於處在轉型時代的今天,更是別具一種啟人深思的力量。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哈迎飛
在《斷魂槍》中老舍把主人公沙子龍放在近代中國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中加以塑造,表現了老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原有形態既思其變又難以割捨的複雜心態。
——中央民族大學預科部董穎紅

作家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劇作家,作家。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自幼讀私塾,“五四”新文學運動興起,開始運用白話文進行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同時進行文學創作。先後有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問世,顯露出文學才華。1930年回國後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1937年,其長篇小說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抗日戰爭爆發後,老舍先生開始劇本創作,主要作品《殘霧》、《國家至上》(與宋之合作)、《虎嘯》等。1950年,創作話劇《方珍珠》和《龍鬚溝》,後者通過北京龍鬚溝的今昔巨變,謳歌了光明的新中國,演出後引起強烈反響,由於該劇創作的成功,1951年12月北京人民政府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藝術家”稱號。1957年劇作《茶館》問世,次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被評論界認為是話劇民族化的勝利,是完整藝術性的高峰。其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又兩度公演此劇。
斷魂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