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腸草(草藥)

斷腸草(草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斷腸草,中藥名。為馬錢科植物鉤吻Gelsemium elegans(Gardn.et Champ.)Benth.的根、葉或全株。別稱:鉤吻、野葛、胡蔓藤、斷腸草、爛腸草、朝陽草、大茶藥、大茶藤、荷班藥、豬人參。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攻毒拔毒,散瘀止痛,殺蟲止癢之功效。外用適用於皮膚濕疹,體癬,腳癬,跌打損傷,骨折,痔瘡,疔瘡,麻風。還適用於除四害,殺蛆蟲,滅孑孓。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斷腸草
  • 別名:鉤吻、大茶藥、大炮葉、黃花苦蔓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捩花目
  • :馬錢科
  • :鉤吻屬
  • :鉤吻
  • 分布區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等
  • 採收時間:葉和全草在夏、秋採集
  • 用量:外用適量
  • 毒性:大毒
主要價值,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誤服應對,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入藥部位

根、葉或全株。

性味

味苦、辛,性溫。

功效

攻毒拔毒,散瘀止痛,殺蟲止癢。

主治

外用適用於皮膚濕疹,體癬,腳癬,跌打損傷,骨折,痔瘡,疔瘡,麻風。還適用於除四害,殺蛆蟲,滅孑孓。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禁忌

只作外用,禁止內服。
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鹼。吃下後腸子會變黑,會腹痛不止。

誤服應對

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炭灰,再用鹼水和催吐劑,洗胃後用綠豆、金銀花和甘草急煎後服用可解毒。斷腸草還有一說是雷藤(《中藥大辭典〉)綠豆、金銀花和甘草實際上是萬用解毒藥,同樣的還有荔枝蒂、生豆漿等。

採集加工

根全年可采,洗淨曬乾即成。葉和全草在夏、秋採集,曬乾。

形態特徵

常綠木質藤本,長3-12米。小枝圓柱形,幼時具縱棱;除苞片邊緣和花梗幼時被毛外,全株均無毛。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側脈每邊5-7條,上面扁平,下面凸起;葉柄長6-12毫米。花密集,組成頂生和腋生的三歧聚傘花序,每分枝基部有苞片2枚;苞片三角形,長2-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生於花梗的基部和中部;花梗纖細,長3-8毫米;花萼裂片卵狀披針形,長3-4毫米;花冠黃色,漏斗狀,長12-19毫米,內面有淡紅色斑點,花冠管長7-10毫米,花冠裂片卵形,長5-9毫米;雄蕊著生於花冠管中部,花絲細長,長3.5-4毫米,花葯卵狀長圓形,長1.5-2毫米,伸出花冠管喉部之外;子房卵狀長圓形,長2-2.5毫米,花柱長8-12毫米,柱頭上部2裂,裂片頂端再2裂。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10-15毫米,直徑6-10毫米,未開裂時明顯地具有2條縱槽,成熟時通常黑色,乾後室間開裂為2個2裂果瓣,基部有宿存的花萼,果皮薄革質,內有種子20-40顆;種子扁壓狀橢圓形或腎形,邊緣具有不規則齒裂狀膜質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
老藤呈圓柱形,直徑1-2.5cm;表面灰棕色、灰黃色,具栓皮,為軟木栓皮,較硬,裂成不規則縱溝和橫裂隙,厚可達0.4cm。質硬,不易折斷,斷麵皮部極薄,紅褐色,易與栓皮一起剝離,木部黃白色、黃棕色,有多數細孔,髓部淺棕褐色。氣淡,味微苦。

生長環境

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叢中或潮濕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

分布範圍

產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