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尾求生

斷尾求生

當壁虎、蜥蜴等動物被天敵咬住尾巴或遭遇危險的時候,往往會自斷尾巴,吸引敵人的注意,乘機逃跑而得以逃生。這可以說是一種犧牲局部,保全整體的求生方式。這是它們的是一種自衛的生存技能,也可以說是本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斷尾求生
  • 外文名:Tails survive
  • 拼音: duàn weǐ qiú shēng 
  • 代表動物:壁虎、蜥蜴
簡介,歷史,

簡介

壁虎在正常生活時不會斷尾,但如果遇到危險就會斷尾,是一種自衛,一種應對危險的本能反映。當它受到外力牽引或者遇到敵害時,尾部肌肉就強烈地收縮,能使尾部斷落。掉下來的一段,由於裡面還有神經, 尚能跳動一些時候。這種現象,在動物學上叫做“自切”。因為壁虎尾部有壁虎的尾椎骨中有一個光滑的關節面,把前後半個尾椎骨連線起來,這個地方的肌肉、皮膚、鱗片都比較薄而鬆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擊時就可以劇烈地擺動身體,並通過尾部肌肉強有力的收縮,造成尾椎骨在關節面處發生斷裂,並且尾部有強烈的胺基酸液體 一但碰到粘液就會迅速斷尾。壁虎尾部還有種叫基拉素的液體藥物,天生就有的。所以壁虎的尾巴被什麼東西夾住了就會自行顛倒,導致斷尾,從而達到保命的作用 。至於長出新尾是因為尾素融化溶解 ,大概2-3個月時間就會長出更長的新尾巴。在自然界,壁虎斷尾求生,海參拋出內膽保命,火蜥蜴截斷四肢再長新肢都是為了求生而作出的痛苦而明智的決定。
古人言: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是一種典型的折中心理。其中,“兩利相權取其重”指人們在做出決策時, 在無弊皆利的特定條件下,經過權衡總是會選擇利益大的方面;“兩害相權取其輕”指人們在做出決策時,在無利皆弊的特定條件下,經過權衡總是會選擇害處小的方面。所以,折中心理可以概括為:儘量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收益。

歷史

壁虎是人們熟悉的動物,而且,壁虎斷尾求生的故事也為人熟知:當壁虎被天敵咬住尾巴的時候,它往往會自斷尾巴而得以逃生。其實,戰場上也能見到這種“斷尾求生”的戰爭藝術。
戰國後期,趙國北部經常受到匈奴蟾襤國及東胡、林胡等部騷擾,邊境不寧。趙王派大將李牧鎮守北部門戶雁門。李牧上任後,日日殺牛宰羊,犒賞將士,只許堅壁自守,不許與敵交鋒。匈奴摸不消底細,也不敢貿然進犯。李牧加緊訓練部隊,養精蓄銳,幾年後,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準備出擊匈奴。他派少數士兵保護邊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見狀,派出小股騎兵前去劫掠,李牧的士兵與敵騎交手,假裝敗退,丟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勝而歸。匈奴單于心想,李牧從來不敢出城征戰,果然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膽小之徒。於是親率大軍直逼雁門。李牧已料到驕兵之計已經奏效,於是嚴陣以待,兵分三路,給匈奴單于準備了一個大口袋。匈奴軍輕敵冒進,被李牧分割幾處,逐個圍殲。單于兵敗,落荒而逃,蟾襤國滅亡。在這場殲滅匈奴軍的戰爭中,李牧使用了“斷尾求生”的戰術——用小損失換得了全局性的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