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洪陽洞

新余洪陽洞

洪陽洞位於袁嶺第七峰的山腰,因晉代大醫學家、道教祖師之一葛洪以及婁陽在此修道煉丹,為民治病,故名"洪陽洞"。又因明代大學士嚴嵩青年時代曾在洞中勤學,又稱"嚴嵩洞"。洞口呈弧形,高、寬各20米,洞長達4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余洪陽洞
  • 占地面積:不詳
  • 著名景點:洪陽洞
  • 又名:嚴嵩洞、狐仙洞
簡介,景觀,歷史記載,榮譽稱號,地圖信息,

簡介

洪陽洞,又名嚴嵩洞、狐仙洞,位於仙女湖風景名勝區鈐陽湖景區西北的袁嶺第三峰南麓,西望昌山廟,南瞰鈐陽湖。因其深邃奇巧的石灰岩洞而享有古今勝跡的美名。相傳東晉著名道學家葛洪、類陽二人,曾在此洞棲真養性,修道煉丹,故名洪陽洞。又因明代權相嚴嵩少時讀書洞中,迄今傳有“狐仙伴讀”、“吞食夜明珠”的佳話,所以民間又稱之為“嚴嵩洞”、“狐仙洞”。
新余洪陽洞

景觀

洞內石筍、石鐘乳、石幔、石柱、石花、石塔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鐘乳石表面光滑亮麗,造形奇特,有的像鐵樹開花,有的像孔雀開屏,有的像倒掛金鐘,有的像雄獅漫步,有的像千手觀音,形態生動,栩栩如生,置身其中,仿若進入了一座雕塑園,形似人工,實為自然,讓人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洞身蜿蜒曲折,忽而像市井小巷曲折幽深僅容一人行走,忽而如穹形大廳,豁然開朗,可納千人集會。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宛若地下迷宮一般。洞內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四季皆宜遊玩。
新余洪陽洞

歷史記載

據民國二十九年《分宜縣誌》載:洞內“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綿延十餘里,分為東西二部分,東部高大寬敞,西段幽暗深邃。洞內怪石壁立,鐘乳嶙峋,琳琅滿目,儀態萬千! 洪陽洞洞口在有岩(山加贊)(山加兀)如蓋,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守道鄔鳴雷順著洞口的山勢建造三間亭屋,重塑葛洪、婁陽三仙真像,屋上懸匾,題寫“古洪陽洞”洞名。洞口之後的洞門,東向離地四十尺高,由洞門進入石室,開始覺得平坦,明爽可容百人。從西洞進去,始感幽暗,每間各有小門,次第而入,舊有遊人進到第七十二間時,聽見昌山渡傳來的(竹字頭加高)聲。洞中有水,春溢冬涸,雲霞煙縵。內有穴通頂,仰見天日,俗云:“天心又有石燕至,春或能飛翔。”也正如胡徽詩中所述:“天窗通月影,地穴透江津。” 從各洞特點來看,首洞就是由洞門進入的可容百人的石室,其中原本立有葛洪、婁陽二仙塑像。仰面石壁上橫鐫“洪陽古洞天”五個大字,古樸蒼勁,氣韻雄建。“洪陽古洞 天”字壁上有石榻,榻上可仰撫雲崖;雲崖的對面,也就是右側,有塊題詩石,刻有歷代詩文;從題詩石下來就是志游石。而在“洪陽古洞天”字壁與專游石下方,便是洪陽洞的標誌景觀──丹灶、丹池,據說這就是葛洪、委陽煉丹用過的灶、池,如果將手伸向其上,尚可感受到一股升騰的熱氣,相傳這是當年煉丹的餘熱。此外,洞的右側還有塊呈弧狀向左低垂的象鼻、虎爪。 二洞地勢漸低,中間是頂天立地的乾坤一柱峰,亦稱擎天柱,柱左是懸碧、雲岩、斗光、五雲岩等石;柱石為孕雲、題名石、豐鐘、觀音石四景,而孕雲石孕育的雲霧,飄浮不定,橫貫柱的左右。三洞寬廣綿長,石若雲流;中上部並列壺裡乾坤、別是一天(亦稱別是洞天)兩景;右為瀑飛瀉、玉筍峰立;左為流雲托月(又名月窟)、空心石磨。四洞中立一柱,名為在龍柱峰,它比二洞的乾坤一柱峰稍為彎曲;柱左是石僧、雲石、壽星、棲鳳、蹲獅、嘯虎六景;柱左從上至下,依次為觀音石、子石、土地石、石香爐四景。四洞的特點是四角有景,別有風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角分別是觀音石、雲石、石香爐、嘯虎石。五洞上懸雪崖、雲窩、石馨,與煙光相掩映;中列銀峰、石牆、北土;下布南田、石螺、石蟹。 洪陽洞自五洞之後,便分為東西三段。從東段來看,東門洞中置一柄高張的仙傘,傘右壁孔幽深微亮,名曰名竇;傘左為雲海懸鐘;鐘左峭壁陡立,帶岩直豎,仿佛八幅羅裙,是名帶岩文名八幅羅裙,下有一泓井泉,清澈可愛。東七洞上有雲波盤涌、石崖空垂(即小石崖)、覆崖半壁三景鼎耀;下為鹽翁與醉仙,默然相對於雪白的鹽池兩旁,千古興衰,萬物生滅,似乎都在他們的無言之中。東八洞霞燦雲流,直垂而下的石簾與方廣平夷的題詩石爭奇競勢,並駕齊驅。東九洞則是通天竅獨步天下,一線陽光透下,給這裡灑下了幾許溫暖,下面的眾多的小石猶如引頸相望的雞群,眾星捧月般地環繞著灑下陽光與溫暖的通天竅。東十洞在懸崖墜石的掩映下,立著一塊螢幕般的題名石,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遊人題名其上!而洞左下方的馬岡,宛如一匹過河的駿馬,半掩其體;洞右的石釜,形神兼備,傳國仙人烹煮之器。 再看洪陽洞西段。西六洞雲浮天際(浮天石),雲庵隱現;右側的石鼓扣之欲鳴,鼓下蓮房,歷歷可數,妙不可言;左側則為裙褶石;洞底瓊峰玉穴,互為陰陽。西七洞左有帆牆高掛,舟船急進;右為石燕紛飛,(土加厲)房交錯;右下方則是四根桂笏,端平聳列。西八洞左置龍門,右豎大石門,下蹲石麟,似有“麟遊洲渚,倒影乎漢水澄泓”之趣!西九洞上為椏崖(一稱柳岩)共玉筍並列;中有雪岸與冰崖(又名消水洞)遙峙;下是石龜、玉山,那石龜的頭伸向玉山,似有征服之意。西十洞的渾天儀石,壁光瑩淨,橫貫兩端,象長虹一樣弧狀拱起,予人以曲線之美;渾天儀之下的左壁、則有鶴岩,它是三隻姿態各異的石鶴,或昂首向上,或平視前方,或回頭凝望,充滿了天然的野趣。西十一洞天線孤懸(一線天),翠屏疊嶂;左枕臥龍,右為波濤起伏的浪紋石,右下角聳立著大塊乳石岩。最後是西十二洞,洞中偏左是玉漿、滴漏、霞紋三景鼎秀,其中的霞紋石紅紫輝映,韻味無窮 ;左下方跪著石牛;右下方同是注視石牛的石韁蠡鴇、石犬。 此外,洪陽洞頂部還有小洪陽洞,洞中很小,介寬敞可容百人(註:另有一說認為可容千人),內有玉倉、石閣、石磨之類的景觀,不可勝紀,石如膏乳,有似玉者,舊傳有晉宋時人題字在深窈處,沒有照明工具無法進洞,而且險絕難探。小洪陽洞之上百餘米,又發現一洞,內中天地,尚待探索和開發。

榮譽稱號

自古以來,洪陽洞在鈐邑(指分宜)名景中,號稱第一。無論是堯風浩蕩、舜日高明的太平盛世,還是刀光劍影、血流成河的動盪年代,都有慕名而來的高人韻士、畫客詩翁在此賦題記,吟詩作畫。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作詩曰:“人道歸雲未足夸,洪陽石乳更(谷加含)(谷加牙)。連環入夢難紆軫,回首西風又日斜。”明嘉靖間權相嚴嵩亦賦《游洪陽洞》七律一首:“二仙何代隱岩阿,澗綠山青長薜蘿;塵世總經滄海變,丹(土加丘)長占水雲多;天台擬到逢桃實,石室歸疑爛斧柯;思想此中尋靜侶,因牽俗累欲如何?”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春,分宜知縣周應治游洞後,曾撰遊記,並命畫工繪製洪陽洞圖。另外,洪陽洞洞口還存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84年5月4日被列入新余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文物旅遊勝地。
新余洪陽洞

地圖信息

地址:新余市分宜縣區西南10公里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