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市主義

“新都市主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概念,它不僅注重社區的整合,而且注重考慮機會成本、時間成本與居住舒適的結合,並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對環境的破壞、對土地和能源的過度耗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都市主義
  • 外文名:The New Capitalism
概念,歷史形成,形成,意義,精髓,演變,19世紀,二戰後,21世紀,生活方式,模式,傳統鄰里開發模式,交通導向開發模式,借鑑意義,

概念

首先,它必須是位於城市中心的物業,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資源,包括最好最便捷的醫療、消費、教育服務等。其次,物業所處的環境很好。外部環境上,它具有廣場、湖景等具有強烈時代特徵、人文特色的外部資源;內部環境上,它非常強調物業本身的品質,從規劃設計、建築設計到園林設計都具備一流的水平。再次,它還是一個不能跟別的物業形式相混合的純住宅物業。

歷史形成

形成

新都市主義(NewUrbanism)是指上世紀80年代晚期美國在社區發展和城市規劃界興起的一個新運動。其宗旨是重新定義城市與住宅的意義和形成,創造出新一代的城市與住宅。它的出現深刻影響了美國的城市住宅和社區發展,並很快在世界範圍內流行,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進入中國。它起源於二戰前的城市發展模式,即尋求重新整合現代生活諸種因素,如居家、工作、購物、休閒等,試圖在更大的區域開放性空間範圍內以交通線聯繫,重構一個緊湊、便利行人的鄰里社區。

意義

新都市主義包含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個方面體現為通過舊城改造,改善城區的居住環境,提倡回歸城市的理念。另一個方面是在城市的郊區發展,對城市邊緣進行重構。也是對城市郊區化擴張模式的深刻反思。與郊區化擴張模式相反,新都市主義贊同將不斷擴張的城市邊緣重構形成社區,使其具有多樣化鄰里街區,而不是簡單地形成一個人們居住的“臥城”。

精髓

將這兩個方面簡單概括為:讓城市自然化,讓自然城市化。新都市主義的精髓就是讓都市文明與自然屬性和諧共存,在滿足人們對城市資源的高度利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城市的基本作用,充分顧及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倡導的是一種快節奏、低生活成本、高娛樂的都市“躍動人群”生活模式,強調居住背景、個性化生活;強調生活輕鬆便利的居住環境、和睦的鄰里關係、全力以赴的工作、盡情地享受與娛樂的生活方式。

演變

19世紀

18、19世紀工業革命是西方城市迅速發展的時期,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城市問題,因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為解決所出現的這些城市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規劃方案,如公園城市運動、田園城市運動、城市美化運動等。
面對大規模的郊區化,人們的反思一直沒停止過。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一種後來稱為“新都市”的浪潮出現在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建築界。新都市主義者旗幟鮮明地向郊區化無序蔓延“宣戰”,以作為郊區化蔓延的“終結者”為己任。針對郊區化過程中的問題,新都市主義重新倡導較高密度、重視鄰里關係的社區,廣泛提倡不同階層的融合,以步行為主要交通形式的居住模式。
新都市主義的概念,其宗旨是重新定義城市,探索住宅的意義和形式,創造出新一代的城市和住宅。新都市主義強調社區感,試圖尋找人們周遭物質環境的社會意義,以及人們對物質環境的認知感。它通過強調調整環境中的物質因素來加強人們的社會交流,從而強化社區居民的相互聯繫、認同感和安全感,從而創造最佳的人居環境。具體體現在建設多功能的新社區和新城鎮,刻意營造社區和城鎮中心,讓社區回歸格線狀道路系統,重建富有活力的城市街道以及協調的建築單體設計。

二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城市在戰爭的廢墟上迎來了高速的現代化。在此進程中,城市的現代病日漸顯現出來,諸如交通堵塞、空氣污染、人居生活空間狹小等。這時候,人們開始渴望郊外新鮮的空氣和原生態的環境,試圖到郊外尋找居住的“詩意”,住宅郊區化開始出現。然而,事與願違的是,住宅郊區化的出現,讓現代都市遭遇了另一個困境:城市中心的居住人口日益減少、城市中心空心化、城市中心資源被大量閒置、城市商業日漸衰弱、城市固有的魅力一天天在流失。與此同時,由於住宅外遷,而人們的工作地依然在城市中心區,這就更大程度上加劇了城市交通堵塞,同時也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成本。
在諸多的弊端面前,人們開始反思住宅郊區化的問題。反思的結果是新城市主義,或者可稱之為新都市主義的出現。新城市主義提倡回歸城市中心,主張在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中,強調社區的功能配置,強調社區與整個城市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21世紀

歷史進入21世紀,在新城市主義思潮的基礎上,城市復興理念開始出現。200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英國伯明罕召開了由1600多人出席的英國城市峰會。峰會的主題和提出的口號是:城市復興、再生和持續發展。關於“城市復興”的概念,英國副首相普里斯克特解釋說,城市復興就是用可持續的社區文化和前瞻性的城市規劃,來恢復舊有城市的人文性,同時,整合現代生活的諸要素,再造城市社區活力。城市復興理論強調,建築必須滿足人們兩個方面的基本需求,即人與自然融合交流的要求和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要求;同時,要保持和延續城市的歷史和文脈,讓城市成為“有故事的建築空間”。
毫無疑問,城市復興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是城市再塑魅力的有效途徑。或許有一天,人們會發現,城市復興讓我們重新尋找到了我們的精神家園,會像文藝復興一樣在歷史的時空里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生活方式

目前有這樣一群人,為了不受都市的嘈雜、都市交通擁擠的影響,就把家和工作都安在離城不遠,但是環境優美、生活方便、工作舒心。黃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住在城南可以享受一個比市區更為舒適的環境,打開窗戶就可以看到大片的綠地、田野,可以選擇花園洋房、聯排別墅、獨棟別墅等多種低密度的住宅,不必再去擠電梯公寓。新城南的政府配套設施、新會展中心帶來更加便利的生活,醫院、學校、餐飲、購物、休閒娛樂一樣都不少,完備的商業配套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不僅可以居家在城南,更可以工作在城南,不必再每天起早貪黑奔波在家和單位之間,有更多的時間可以休息、娛樂、學習。新都市主義帶來的就是這種生活。

模式

傳統鄰里開發模式

TND即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是由安杜勒斯·杜安尼和伊莉莎白·普拉特贊伯克夫婦提出的,代表作就是“佛羅里達沃頓郡海濱鎮”。TND社區規劃的基本建築地塊是鄰里。它的大小從16到80公頃不等,半徑不超過400米,使得大多數房屋處在街區公園3分鐘的步行範圍內,離中心廣場或公共空間5分鐘步行距離;TND採用聯結點很多的街道網路來劃分鄰里,可以提供不同的交通路線來緩解交通堵塞,同時又通過頻繁停車控制車速;它強調鄰裡間的活動平衡,包括居住、購物、工作、上學、禮拜和娛樂休閒;優先考慮公共空間,優先考慮市政建築的適當地點。

交通導向開發模式

TOD即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由彼得·卡爾索普提出的。第一個運用TOD原則的開發項目是“加利福尼亞薩克拉曼多拉圭納韋斯特社區”。這個模式將社區開發設計在沿輕軌鐵路和公共汽車網路排列的不連續節點上,它利用了運輸與土地使用之間的一個基本關係,把更多的起點與終點散放在公車站很近的步行範圍內,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運輸。每一個TOD都是一個密集的、緊密交織在一起的社區,在公車站周圍密集的、較近的步行範圍內有商店、住房和辦公室,使得居民很容易得到工作、購物、娛樂和各種服務。在商業區周圍是聯排住宅和公寓。最後一圈在核心周圍400米的位置,包括獨立住宅和大規模的商業企業。  應該說,給“新都市主義”下個精確的定義比較困難。從哲學角度來說,“新都市主義”屬於後現代主義思潮,是與現代主義思潮相對應的。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復興,而是一種全新的復歸。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新都市主義運動都還只是一個剛剛起步的運動,它的理論還不是很明朗,它的影響還沒有它宣揚的那么大,它的套用和效果還有待實踐檢驗。

借鑑意義

我們可以肯定,新都市主義在中國城市的現階段還不具備指導意義,但它對中國的城市建設還是具有借鑑意義的。  新都市主義具有思想和形式兩個層面。其核心思想是對都市化和郊區化的揚棄,是城市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發展,希望回到人性化和有機聯繫的社區,回歸傳統,保持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人類需求滿足達到一定高度後,更高層次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新都市主義在現階段也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掌握其精神核心的。  新都市主義更具標誌作用的還是它的外在形式。在經歷了現代主義之後,新都市主義對歷史風格、地方風格和創新風格的尊重值得我們重視。尤其是他們對建築的重視。杜安尼和普拉特贊伯克認為規劃不會首先出現,首先出現的是當地風格的建築,規劃是在這種建築本身成為塑造社區的三維結構後才出現的。因此,不管對新都市主義的評論如何,海濱鎮還是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好評。新都市主義的建築處理和布局手法是值得學習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有著為數眾多、分布廣泛的小城鎮。我們的小城鎮的歷史悠久,有著值得珍惜的地方傳統和特色。小城鎮的規模具有天然的宜人尺度,完全可以實現職住的平衡和步行交通。在地方政府主持的規劃下,統一建設公共空間和市政基礎設施,再由企業來開發住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