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東路(福建漳州市新華東路)

新華東路(福建漳州市新華東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華東路是漳州舊城最長的路,門牌號碼將近1000號。西與新華南路、新華北路交匯並與新華西路連線,與打錫巷、元光南路、人市路、南昌路、勝利東路、菜市路相交,東段從丹霞路到市尾段已拆遷改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華東路
  • 外文名:Xinhua East Road
  • 地點: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東部
沿革,重要地點,至誠藥店,禮拜堂,牌坊,東嶽行宮,

沿革

新華東路
新華東路至清乾隆二年(1683年)就已經是漳州城東門外的一條五里長的街道,叫東門街。
清代自西向東分段為:東門大街\州主廟\表忠街\元魁廟\接官亭\巷口\教子橋\官園巷口\東廓宮\觀音亭頂\岳口\岳頂\市尾。
新華東路民國時期為陸安東路\中山東路。

重要地點

新華東路的勇壯簡易坊、閩越雄聲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德石坊、蕭狀元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與丹霞路交匯處有德進廟、東嶽廟、薌城區道教協會;另有民國時期的初華坊、禮拜堂;巷口國小、岳口國小在該路。
新華東路
新華東路

至誠藥店

清光緒二年,已經開業多年的“至誠”藥店由浦南圩遷到新華東路岳口街,加入了藥業的競爭隊伍,開張伊始即打出招牌“至神配合湯劑品,誠意虔修丸散方”。藥店創始人蔡中華精心研製的“真料目藥散”,專治風火熱目,功效顯著,風行於東鄉一帶。藥店在民國時期由蔡中華的孫子蔡蕊接手時已經是第三代了,蔡蕊不失時機地増加人手擴大中藥飲片加工作坊,併兼做中藥飲片和本地藥材的批發銷售,此後,至誠藥店一躍成了漳州東門一帶的醫藥大戶。至誠藥店因為招牌是白底紅字,老顧客就稱其為白牌藥店,時至今日,漳州人說起“白牌”,語氣里仍舊不乏溫馨和敬慕。

禮拜堂

接官亭禮拜堂位於薌城新華東路257號,主體建築物肇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1920擴建。面積830平方米。建築風格為仿羅馬式,大樓坐北朝南,共三層,立面九開間,居中三開間凸出,形成門樓,由一對花崗岩石柱支撐,門樓平頂式,頂檐拉水平線腳,柱頭科林斯式,一層闢為門廊,柱頭多立克式,門戶凹壽式,門窗均是拱券式。文革期間曾改為東風電影院,1995年又恢復為禮拜堂。
新華東路
新華東路

牌坊

岳口街兩座石牌坊為“勇壯簡易、所向無前”坊和“閩越雄聲、楚滇偉積”坊,均為東北-西南向,建於清康熙年間,兩坊間相距159米。“勇壯簡易、所向無前”坊為清康熙四十六年(1619年)賜福建提督、左都督、掛鎮朔將軍印的藍理所立,坊寬10.63米,高12.5米。“閩越雄聲、楚滇偉積”坊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賜福建全漳總兵官、左都督許鳳所立,坊寬11.2米,高12米。
新華東路
新華東路

東嶽行宮

岳口街的東嶽行宮於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始建,是漳州府城最大最完整的岳廟。清末民初,“廢科舉興學堂”成了潮流,老城也培植起西式教育的幼苗,一批學堂陸續在漳州誕生。1906年,東嶽行宮闢為“岱東兩等國小堂”。1950年代初,東嶽廟被拆毀,成為岳口國小。今日,岳口國小校園裡還有明朝正德年牌坊和廟宇殘存的奈何橋。
新華東路
新華東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