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秧歌運動與秧歌劇

新秧歌運動與秧歌劇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發起的文藝普及運動,是當時延安的文藝工作者,首先是魯迅藝術文學院的師生學習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後,所產生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實踐行動之一。秧歌劇是把舊秧歌的帶故事性的歌舞形式加以提高創造而成的較完整的戲劇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秧歌運動與秧歌劇
  • 時間:抗日戰爭時期
  • 地點:延安
  • 性質:文藝普及運動
正文,

正文

新秧歌運動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發起的文藝普及運動,是當時延安的文藝工作者,首先是魯迅藝術文學院的師生學習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後,所產生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實踐行動之一。秧歌劇是把舊秧歌的帶故事性的歌舞形式加以提高創造而成的較完整的戲劇表演。
秧歌是中國農民在節日期間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北方農村尤其盛行。它的來源較早,河北定縣秧歌相傳起於北宋時期。陝北農村的秧歌活動也十分普遍。1943年新年和春節,魯藝師生組成了秧歌隊到街頭廣場演出,利用民間的秧歌形式,表現擁軍、生產、學文化等與當時廣大工農兵和革命幹部息息相關的生活內容。因為這些節目具有舊秧歌所沒有的新鮮內容,農民就稱之為新秧歌。新秧歌很快就普及到各機關、部隊,其影響所及,使許多農民的秧歌隊也編演起新節目來。不久,新秧歌就普及到全陝甘寧邊區和相鄰的晉綏邊區,形成一項生氣勃勃、熱鬧紅火的民眾文化運動。秧歌隊深入農村和部隊演出,並取材於他們的生活,編演了一批新鮮的劇目,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牛永貴掛彩》、《慣匪周子山》等,這些載歌載舞的戲劇就是秧歌劇。解放戰爭期間,新秧歌迅速普及到山西河北東北山東等地的廣大解放區,這些地區的農民和城市市民都扭起了新秧歌。 新秧歌運動為戲曲改革運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一方面,秧歌劇採取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小戲的形式來表現解放了的人民的新生活和興高采烈的心情,所唱的歌曲也都是各地民歌和民間小戲中所常用的樂曲;另一方面,秧歌劇無論在人物的塑造和舞蹈、曲調、演唱上又都有所改革,去掉了舊秧歌中不健康的成分,並創造性地加進了能夠表現健康向上的新生活的成分。這種改革,一般說來在形式和內容上基本是和諧的,能為人民民眾所接受。這是因為舊的民間小戲在表演上本來就比較接近日常生活,而且,秧歌劇所表現的生活還不太複雜,劇中人物都是農村中常見的。所以,運用這種藝術形式去表現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內容與形式的矛盾不大,也較容易解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