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是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祭器禮器),於1971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墨綠色,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龍背有對稱的單孔。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格線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被譽為“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龍”,也稱為“中華第一龍”。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 出土地點: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賽塔拉嘎查
  • 館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文物材質:岫玉
  • 文物類別:玉器(祭器禮器)
  • 文物等級:國寶級文物
  • 文物別名:紅山文化玉龍、紅山玉龍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製作技術,文物賞析,文物價值,文化寓意,保護措施,

文物歷史

1971年,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特徵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高26厘米,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鬃,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鬃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格線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製作技術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是一件圓雕作品,玉龍以切、磨碾、軋為主要工藝,要求形狀準確,形象生動,在設計上有成熟的構思和畫線,在工具上有多種類,在手法上有熟練的技巧,它涵蓋了玉器圓雕工藝切、磨、碾、軋、打孔、勾線等方法和工序,有著圓雕技藝的基本技術表現。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造型獨特,工藝精湛。

文物賞析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頭部刻畫生動,手法細照,線面利落,簡潔圓潤,自頭部向後拖出長長的脊發,和龍身分開,向上卷揚,使玉龍的身形有了變化。龍身圓潤無鱗有一中孔可懸掛,這件作品體大,造型和諧可愛。

文物價值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是紅山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表現了中國北方玉器的成熟和較高的琢磨技術水平。
關於龍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蜥蜴說,鱷魚說,至於龍首則有來自馬首、牛首或豬首之說。這件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徵看,吻部較長,鼻並上翹起棱,端面截的鼻孔,似有豬首特徵,是研究中國龍起源的重要資料。且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用黑綠色玉製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文化寓意

關於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的用途現在尚無定論,因其高達26厘米,顯然並非配飾之物,推測大概是一種用於作為宗教圖騰象徵或是用於祭祀的禮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很有可能是馬姓的圖騰。

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