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

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

沙丘遺址,是具有海洋文化特質的古代文化遺蹟,因分布在沿海的沙灘、沙堤和沙洲上而得名。沙丘遺址在我國的東南沿海及東南亞群島均有發現。在香港對 沙丘遺址的研究和發掘已有60餘年歷史。 香港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主要發現在能夠躲避寒冷東北風的南邊、西南邊的海岸,和東邊有陸地阻擋的東岸(如大嶼山)的沙丘上。目前已調查發現沙丘遺址近百處,經過發掘的已達30餘處,如深灣、大灣、蘆須城、榕樹灣龍鼓灘東灣大浪灣、橫嶺頭、龍鼓洲、涌浪、圍頭、昂船洲、沙嘴頭等等。沙丘遺址中內涵豐富、延續時間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
  • 地理位置:中山市南朗鎮崖口村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
  • 著名景點:石器和打制石器
文化遺物,崖口遺址,泮沙遺址,

文化遺物

文化遺物中有大量磨光石器和打制石器,以及石片、石核等,石器選料有花崗岩、凝灰岩、石斑岩、石英岩、流紋岩等等。
打制石器類型有盤狀器、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等,磨光石器有石錛、石刀、石鏃、石錘、石磨棒、石網墜等等。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的裝飾品,其中以石環和石管為最多,且往往成組、成套出現。夾砂陶器也是香港沙丘遺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盛行繩紋、劃紋、編織紋、弦紋、葉脈紋和貝印紋等。文化層中和發現一些大型哺乳動物的遺骸,有主、馬、牛、海豚和鹿等,其中尤以豬為多,應該是古人類的獵獲品。另外發現了大量貝類軟體動物,有腹足類和蚌類等,這些都是當時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經過研究表明,香港沙丘遺址的具體年代基本可確定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至青銅時代。

崖口遺址

崖口遺址位於中山市南朗鎮崖口村海邊沙丘上,主要出土的歷史遺物有泥質灰陶瓮。據考究為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文物。其形體較大,通高為59厘米;口徑為35厘米;燒制火候較高,胎質較硬;器物多為侈口、卷沿外翻、廣肩、深腹、下腹瘦長、斜收成小平底;器表多飾以“米”字紋。按出土的器物推斷為戰國時代遺存,屬戰國時代的文化遺物。
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
另在崖口還出土了漢代的硬泥質陶罐、口徑10厘米。泥質橙陶,直口、唇外翻、深腹微鼓、平底。肩飾一周凹弦紋,其下拍印方格紋,據遺物的考究屬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文物,還有小口壺等歷史遺物,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保護文物,上述文物由中山市博物館收藏,均保存良好。

泮沙遺址

泮沙遺址位於南朗鎮泮沙村,屬沙丘遺址。其遺物散布範圍約300平方米,文化層已亂。
所採集文化遺物有夾砂陶罐,陶色呈土黃色和褐黃色。紋飾有菱形方格紋、曲折紋,拍印紋,紋飾清晰,比龍穴出土的器形大,造形講究,器壁較薄。根據出土遺物反映,屬於商代晚期的文化遺物。
陶瓮,高44厘米,口徑27.5厘米。泥質灰陶,胎質硬。侈口,卷沿,沿面外翻,束領、度肩,深腹斜收為平底,最大徑在上腹。器表飾“米”字紋。據考究,屬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文化遺物。上述文物由中山市博物館收藏,保存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