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

今日的喀什地區古代稱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縣、疏勒縣、伽師縣一帶)、蒲犁(今塔什庫爾乾)、莎車、依耐(今英吉沙和阿克陶境內)、烏禾宅 (今塔什庫爾乾南部)、西夜(今葉城)等諸國地。秦末漢初,這些地方屬於匈奴的僮僕都尉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疆喀什地區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政府駐地:喀什市人民東路
  • 電話區號:0998
  • 郵政區碼:844000
  • 地理位置:新疆西南部
  • 面積:16.2萬平方公里
  • 人口:431.94萬人(2010年)
  • 方言:維吾爾語 漢語
  • 氣候條件:乾旱 季風
基本內容
喀什是維吾爾語“喀什噶爾”音譯的簡稱,其語源有突厥語、古伊蘭語、波斯語等融演而成,含意有“各色磚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創”等不同的解釋。
漢喀什地區地圖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博望候張騫奉旨通西域時進駐疏勒,這裡始為漢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漢朝在新疆設定西域都護府,喀什作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國版圖。
唐太宗以後,這裡為唐朝政府的重要軍事據點,當時的安西四鎮之一即為喀什噶爾。五代至宋,先後為喀喇汗王朝和西遼所管轄。喀喇汗王朝時期,曾以喀什噶爾為首府。成吉思汗西征後,屬次子察合台太子的封地。葉爾羌汗國時,喀什曾作為輔助中心,起著重要的作用。
清乾隆時期這兒是清政府“總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的駐地。光緒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爾道,共轄有疏勒、莎車兩個府和英吉沙爾直隸廳、蒲犁分防廳、和闐直隸州。
民國年間改為喀什行政區,設行政長公署於疏附。民國32年(1943)改名新疆第三(喀什)行政區。還有第十(莎車)行政區。
解放後建立了喀什專區和莎車專區。1956年撤銷莎車專區,併入喀什專區,1971年1月,喀什專區改為喀什地區。
喀什市於一九五二年建市,一九八四年被定為國家乙級對外開放城市,一九八六年被國務院命名為新疆境內唯一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二00四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中共喀什地委、行署、兵團農三師司令部、喀什軍分區、武警部隊等黨政軍所在地,是南疆西部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信息中心。
2010年,為中國第六大特區。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舉全國之力建設新疆,設立喀什經濟特區,率先在新疆進行資源稅費改革。5年後全區人均GDP將達全國平均水平
解放以來,喀什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光輝歷程,同全國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2003年生產總值完成105.1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50.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8.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6.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2元。糧食區內平衡、自給有餘。棉花具備了600萬擔的年生產能力,是全國最大的地區級商品棉基地。杏子、核桃、石榴、巴旦木、酸梅、開心果等優質特色乾鮮果品形成了250萬畝的規模,果品年產量50萬噸,是有名的“瓜果之鄉”。農區畜牧業優勢明顯,牲畜飼養量近1300萬頭(只),約占全疆的六分之一,年產肉量可達20萬噸以上。
工業從無到有,已形成紡織、煤炭、電力、農機、農副產品加工、食品加工、建材、化工、造紙、塑膠加工等10多個初具規模的門類。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初步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網路,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事業欣欣向榮,科技教育發展迅速,現有各類學校1522所。在校學生達83萬人,廣播和電視人口的覆蓋率分別達到95.4%、94.1%。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是全國民眾性體育運動先進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現有各級各類醫院215個。基本形成了地縣鄉三級民眾文化網路。
以民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纍纍,民族團結、軍民團結、兵地團結不斷加強,各民族間形成了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良好關係,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受到孤立和打擊,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
在新世紀新階段,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黨中央又專門對新疆的發展與穩定作出戰略部署,並從各個方面給予支持。對於占全疆人口六分之一、農民的四分之一的喀什而言,實觀經濟的騰飛,面對著極好的發展機遇。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喀什提出了緊緊抓住本世紀頭二十年的重點戰略機遇期,打開西出東進的大通道,充分發揮周邊鄰多國的區位優勢和集群口岸優勢,加快建立“兩個基地一個中心”(東聯西出的商品加工基地,西進東銷的商品集散基地和商貿旅遊購物中心),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把喀什打造成為中亞經濟圈的核心區。到2020年力爭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前十年力爭經濟年均增長12%。第一步是到2007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7億元,年均增長12%,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億元,年均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40億元,年均增長20%;第三產業增加值64億元,年均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達到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使人民生活改善更加顯著。
確定了調強一產,調大二產,調快三產的發展方針,提出以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的發展,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堅持抓好糧食、棉花、畜牧業、林果業、設施農業和富餘勞動力轉移六項產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村的城鎮化和農民的市民化。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重點發展電力、棉紡、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建材、礦產、輕工業和面向周邊國家的服裝類、小家電、日用百貨等組裝工業的發展,努力實現由農業統領經濟向工業統領經濟的格局轉變;聚全區之力促喀什市、疏勒縣、疏附縣“一市兩縣”區域經濟的崛起。加快輕工、服裝、紡織工業園區、能源材料工業園區、石化工業園區、旅遊及文化產品開發園區、農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開發園區的建設,構築5000平方公里、120萬人的大喀什市城市圈,發揮對全區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引進大的企業集團來促進大經貿、大旅遊格局的形成,促進三產快速發展,使喀什成為帶動南疆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