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曲子

新疆曲子

新疆曲子俗稱"新疆小曲子",是由陝西曲子、青海平弦、蘭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後,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樂藝術,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東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的烏魯木齊、昌吉州、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和南疆的庫爾勒、焉耆等地,是由新疆漢、回、錫伯等民族共創共享的地方戲劇劇種。

2006年,新疆曲子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疆曲子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
  • 遺產類別:曲藝
  • 遺產編號:Ⅴ—30
簡介,歷史溯源,藝術特色,角色行當,傳承意義,

簡介

俗稱"新疆小曲子",是由陝西曲子、青海平弦、蘭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後,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樂藝術,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東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的烏魯木齊、昌吉州、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和南疆的庫爾勒、焉耆等地,是由新疆漢、回、錫伯等民族共創共享的地方戲劇劇種。
新疆曲子劇的唱詞可分雅、俗兩類。屬於歷史故事、英雄人物和閨情內容的,講究文辭雅麗;屬於民間故事、傳說的,語言都比較通俗流暢。如《張璉賣布》中張璉的一段唱:"那一年你害娃娃,一心要吃個大南瓜……騾子馱,大車拉,拉拉扯扯到咱家,切刀切,鍘刀鍘,煮了一鍋大南瓜……"這類戲常用方言、土語,顯得生活氣息濃厚、生動、風趣。新疆曲子劇的道白,過去總是時而用陝西語音,時而用新疆語音,很不規範,也難以形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俗稱小曲子。是由陝西曲子、青海平弦、蘭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後,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樂藝術,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東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的烏魯木齊、昌吉州、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和南疆的庫爾勒、焉耆等地,深受漢族、回族和錫伯族民眾的喜愛。1958年成立了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曲子劇團,這是該劇種的第一個國營專業劇團,為了區別於其他省區的曲子劇種,正式定名為"新疆曲子劇"。

歷史溯源

關於新疆曲子的形成年代,無文字記載可考。據藝人傳說,清鹹豐七年(1857)前後,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曾向新疆移民,大批回族、漢族人民把眉戶、道情等戲曲、曲藝形式帶到新疆,後受當地各民族生活和藝術的影響,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戲曲劇種。早期活動,以業餘性質自樂班(又名"座台子")形式,在廟會或集市上演唱。20世紀30年代開始走上職業化道路。1940年,烏魯木齊首先出現職業化班社"元興戲院",在演出的同時,培養了一批學生。1946年,元興戲院解散,藝人流散各地,以各種方式從事演出活動,擴大了新疆曲子的影響。
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流入伊犁的一支,吸收錫伯族的音樂舞蹈,成為錫伯族的新疆曲子,它開始以漢語演唱,所演劇目如《賣水》、《賣布》、《釘缸》、《打漁殺家》、《小放牛》等,也為原來的新疆曲子劇目。1944年三區革命以後,產生了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劇目,並採用錫伯族語言演唱。
建國後,在有關部門扶持下,這一劇種又有新的發展。1956年新疆自治區戲曲劇目工作會議的後,在調查和觀摩,以及組織老藝人座談等基礎上,於1958年成立了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曲子劇團,這是該劇種的第一個國營專業劇團,為了區別於其他省區的曲子劇種,正式定名為"新疆曲子劇"。該團招收學生,培養演員,並在挖掘、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於1959年初改編演出了《漁蚌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疆曲子再放光彩。1981年烏魯木齊縣文化館創作和組織演出了《硬脖子縣令》等劇目。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新疆曲子劇團也於1982年創作演出了現代戲《田頭風波》、《辣姐兒》、《心事》等,同時在音樂唱腔等方面均有所創新。

藝術特色

新疆曲子劇音樂唱腔屬於聯曲體。其音樂淵源原有"平(青海平弦)、賦(西寧賦子)、越(陝西曲子)、鼓(蘭州鼓子)"的說。隨著時代的推移,文化的嬗變,"賦調"漸與"平調"合流,"鼓子調"大部分也都歸入"越調"。除上述"四大調"外,民歌俗曲也占相當比例。"平調"劇目的曲調一直聲調工專用,多是一曲貫穿始終,曲名也即劇名,如〔十里墩〕、〔賣道袍〕等。"越調"是新疆曲子劇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在流傳、演變過程中不斷完善、發展,派生出了許多新的曲調,現除〔崗調〕、〔五更〕與原曲相近外與原曲相近外,其他曲調都有較大變化。常用曲調有〔越頭〕、〔越尾〕、〔北宮〕、〔硬西京〕等。新疆曲子劇也吸收各少數民族的音樂。如傳統劇目《瞎子觀燈》中運用的〔撒拉調〕,就來源於甘肅、青海循化縣撒拉族民歌;《假大爺浪院》中運用的〔天山令〕、〔駱駝客〕源自維吾爾族民歌。《赤心愛社》中的〔對席〕、〔玩花燈〕來自錫伯族民歌。
早期新疆曲子劇的伴奏樂器中,弦樂主要用三弦、四胡、板胡。打擊樂主要用瓦子,又叫四頁瓦(竹製),共四片,兩片一對,演唱者左右手各持一對演奏;飛子(又叫甩子),演奏方法是用上扇邊緣敲擊下扇內碗。瓦子和飛子用於掌握節奏,烘托氣氛,豐富演奏效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伴奏樂器不斷豐富,分文、武場。文場有三弦、板胡、二胡、中胡、揚琴、琵琶、大提琴、笛子、嗩吶、長笛、單簧管;武場有板鼓、牙子、戰鼓、手鑼、鑔、大鑼、水鑔、木魚等。
新疆曲子劇的唱詞可分雅、俗兩類。屬於歷史故事、英雄人物和閨情內容的,講究文辭雅麗;屬於民間故事、傳說的,語言都比較通俗流暢。如《張璉賣布》中張璉的一段唱:"那一年你害娃娃,一心要吃個大南瓜……騾子馱,大車拉,拉拉扯扯到咱家,切刀切,鍘刀鍘,煮了一鍋大南瓜……"這類戲常用方言、土語,顯得生活氣息濃厚、生動、風趣。新疆曲子劇的道白,過去總是時而用陝西語音,時而用新疆語音,很不規範,也難以形成它的地方特色。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現在新疆曲子劇的道白是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方言的語音為標準音,加以提煉、加工,成為一種舞台化的藝術語言。

角色行當

新疆曲子劇是新疆的地方劇種,尚在形成,、完善的過程中,雖有角色行當,但不完備。特點是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其他行當次的。新疆曲子劇角色行當的演變受到眉戶、秦腔、蘭州曲子戲等劇種的影響,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是在坐唱、走唱的基礎上,逐步地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較為完善,至今發展為以"三小"為主的角色行當體制。
生行分為多種。其中,貧生出身貧寒,穿青道袍(褶子),著高底靴,戴黑方巾,如《三子爭父》的王義。富貴生為有錢人家子弟,正派的臉上俊扮;紈絝子弟臉上醜扮(也稱醜生),身著華麗道袍(褶子),戴小生巾。文小生為文人學士,如《拾玉鐲》的傅朋,多著華貴、雅素的道袍(褶子)。武生多穿寶衣和弓身子快靴,戴羅帽或梢子,如《三岔口》的任堂會。老生俗稱"白三綹",穿古銅色或灰色道袍(褶子),戴老生髮髻,如《三子爭父》的張耕儒,《烙碗計》的劉子明。鬚生俗稱"黑三綹",如《坐樓》的宋江。
旦行也分多種。其中,小旦為性情溫柔、正派清純的未婚女子,如《拾玉鐲》的孫玉姣。閨門旦為舉止優雅的大家閨秀,如《虎口緣》的蓮香、《小姑賢》的小姑,一般身穿水袖長裙。花旦為開朗活潑、熱情大膽的年輕女子,如《李彥貴賣水》的梅香、《殺樓》的閻惜姣,衣著不一,一般短襖打扮較多。潑辣旦為刻薄刁蠻的女子,如《殺狗勸妻》的焦氏,多以花哨戲衣著裝,也有穿對帔和裙子的,或因家貧著素衣的。正旦為端莊持重的中年婦女,又分官旦和貧旦,官旦扮演富貴的家的婦女,貧旦扮演貧寒的家的婦女,如《狀元與乞丐》的柳氏。娃娃旦為天真爛漫的女童,如《虎口緣》的小姑,穿短小童衣或小襖褲。老旦為老年婦女,一般不包頭,不貼片子,頭頂扎蓬頭或老年髮髻,穿老旦帔,長裙,如《張璉賣布》的王媽、《殺狗勸妻》的曹母。媒旦為四十歲開外的能說會道的媒婆或心腸狠毒的老婦,如《小姑賢》的姚氏、《老少換》的王媒婆。武旦為擅長武藝的女子,如《十字坡》的孫二娘、《打焦贊》的楊排風,一般穿戰衣戰裙或改良靠。
醜行也分多種。其中,小丑不分貧富,均為性情奸猾,不務正業的人,如《張璉賣布》的張璉。根據家境,有穿醜衣系小腰包的,也有穿團花道袍(褶子),系絛子的;有戴四角帽的,也有戴氈帽的。老醜為年紀較大,心術不正者,如《老少換》的甘歡喜,《牧童與小姐》的陳吉善,他們穿員外對帔,戴員外巾,穿雲頭。武旦為會武藝者,動作麻利,行動每捷,如《三岔口》的劉利化。一般穿黑弓身子靴,戴氈帽,扎腰巾子,也有穿寶衣、快靴、扎板帶的。

傳承意義

新疆曲子形成的100多年來,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本土居民的文化娛樂和倫理道德的教化等方面功不可沒。新疆曲子作為我國稀有劇種,已在新疆這塊多民族聚居的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成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擁有的藝術奇葩。它是自清代以來中央政府開發西部的產物,是民族團結、文化交融的結晶。新疆曲子的形成與發展,有力地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的,其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發展的。發掘、搶救和保護新疆曲子,不僅能為研究解決處於民族區域自治地區中,漢語言藝術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問題,還可為繁榮、弘揚新疆文化起到推進作用。發掘、搶救和保護新疆曲子,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急劇變遷,特別是科技進步和文化活動的不斷豐富,新疆曲子客群面逐步減少,生存環境日漸狹小。而且一些頗有造詣的曲子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中止了演唱活動,有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疆曲子後繼乏人現象日益顯現,一些演唱、演奏技巧難以得到傳承。由於缺乏有力的財政支持和長效的保護機制,發掘、搶救和保護新疆曲子的工作緩慢,給新疆曲子生存帶來危機,新疆曲子已成為瀕危劇種,亟待保護。新疆曲子劇團由於地域、經費、體制等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無法擺脫嚴重的生存危機。這個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的、是承載新疆曲子的唯一劇團。一旦解體,必然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大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