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膿皰病

新生兒膿皰病又稱新生兒大皰性膿皰病或新生兒天皰瘡,為新生兒常見的一種以大皰為主的急性傳染性、化膿性皮膚病,發病急劇,傳染性強。大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好發於臂部、四肢、手足、顏面等部。

基本介紹

  • 別稱:新生兒大皰性膿皰病、新生兒天皰瘡
  • 就診科室:兒科
  • 常見發病部位:臂部、四肢、手足、顏面
  • 常見病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
  • 常見症狀:開始為針尖大紅色斑點,速出現水皰並速擴大,皰周炎性紅暈,大皰多會化膿;發熱、腹瀉、肺炎、腎炎,腦膜炎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直接接觸感染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新生兒膿皰病多從帶菌醫護人員或患兒母親身上感染。由凝固酶陽性、噬菌體Ⅱ組71型金黃色葡萄球菌接觸傳染所致。由於嬰兒皮膚稚嫩,抵抗力弱,同時初次接觸細菌,對細菌特別敏感,再加上營養不良、氣候濕熱、過度保暖、皮膚多汗浸漬等誘發原因,而給化膿菌的侵入和繁殖造成了良好條件。在嬰兒室、哺乳室中,一旦發現此病,必須嚴格消毒和隔離。

臨床表現

多在嬰兒出生後4~10天發病,傳染性強,易在產科、嬰兒室或哺乳室內流行,開始為針尖大至豆大的紅色斑點,其上迅速出現水皰,水皰迅速擴大,由豌豆到核桃大或是更大,皰周圍有炎性紅暈,皰膜較薄、易破,1~2天后,大皰內液體變濁,或是皰底先有些黃色膿液,但整個大皰多數會化膿,起初大皰很飽滿,隨後不斷擴大而鬆弛,皰膜破裂後,露出潮紅、光滑的糜爛面,然後結成薄痂,別處又可出現大皰,可成片糜爛而像一般的天皰瘡,損害多半發生於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也可廣泛發生於軀幹和四肢,而掌跖常無損害,有時損害也發生在黏膜上或波及手指而引起化膿性甲床炎或甲溝炎,本病開始階段全身症狀不明顯,隨病情進展,可出現發熱、腹瀉、肺炎、腎炎,腦膜炎甚至敗血症等,導致患兒死亡。

檢查

進行血、尿常規檢查,取膿液或滲液作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如懷疑有敗血症時,應作血培養,新發水皰內容物細菌培養可見致病菌。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特點,結合實驗室檢查可以診斷。

鑑別診斷

1.金葡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徵
可能是本病的嚴重類型。起病急,有嚴重的全身症狀,皮損主要是大水皰,尼氏征陽性、剝脫顯著,不具有大膿皰損害。
  
2.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水皰多發生在手、足部等易受外傷和摩擦的部位,大皰內容物澄清,常有家族史。

治療

1.注意新生兒的皮膚清潔衛生,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並對嬰兒室、患兒的衣物等進行消毒。
2.儘早套用有效抗生素,常用藥物有青黴素、新型青黴素Ⅱ、氨苄西林、頭孢唑林、頭孢拉定,紅黴素等。
3.加強支持療法,多次少量輸全血、新鮮血漿。
4.局部治療,在無菌情況下,剪除已破的皰膜,濕敷或清洗創面。
(1)常用藥物有1/8000高錳酸鉀溶液、0.05%依沙吖啶溶液、0.1%苯扎溴銨溶液。
(2)創面清潔無膿液者可外敷1%新黴素軟膏。
(3)創面清潔有膿液可酌情外敷膿皰瘡泥膏,或用紅黴素軟膏、新黴素軟膏、桿菌肽軟膏等。

預防

嚴禁患有化膿性皮膚病的醫護人員及家屬接觸新生兒,非工作人員嚴禁進入嬰兒室,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注意新生兒清潔衛生,患兒尿布、衣被要經常消毒,嬰兒室內注意通風散熱,定期消毒。
1.在護理新生兒前必須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新生兒要勤洗澡,勤換衣服,衣服要柔軟,避免皮膚損傷,而且不要讓孩子過熱,夏天室內要通風。
2.進行衛生宣傳,毛巾、面盆等應經常消毒。
3.注意清潔衛生,禁用塑膠制的床單、尿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