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水庫(陝西省靖邊縣新橋水庫)

新橋水庫(陝西省靖邊縣新橋水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橋水庫是陝西省最早建成的一座大型水庫,總庫容2億立方米。壩址位於靖邊縣東坑鄉新橋村附近無定河上源紅柳河上,東距縣城37公里,太原銀川的公路從壩頂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橋水庫
  • 總庫容:2億立方米
  • 距縣城:37公里
  • 控制流域面積:1332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建設維修,社會效益,

地理環境

水庫地處河源梁峁丘陵澗地地區,控制流域面積1332平方公里,剔除閉流澗地,實際產流面積為8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4730萬立方米,年輸沙量1500萬噸,原計畫灌溉面積36萬畝,因水量不足,調整為灌東坑鄉至梁鎮一帶耕地及沙荒地16萬畝。

建設維修

1957年陝西省水利局提出修建新橋水庫的構想,並委託黃河西北工程局作初步設計。1958年1月黃委會設計院提出《無定河流域規劃報告》,推薦修建新橋舊城等6座大中型水庫和支溝堵壩方案,並承擔壩址勘測工作,5月提出設計要點,7月提出設計任務書。水庫建築物包括大壩、輸水洞和引洪渠(見圖1)。大壩為均質黃土,分攔河主壩和左岸副壩,主壩最大壩高47.1米,頂寬10米,長380米,壩頂高程1376.75米,上游坡自上而下為1∶2.5~1∶3~1∶8(水中倒土部位),下游坡分別為1∶2.5~1∶3~1∶4,壩後為褥墊式排水。
輸水洞位於右岸,為2米×2米磚涵,頂為半圓拱形,進水高程1359.5米,斜臥管進水,11級,進水孔寬0.9米,高1.05米,引水流量5.4立方米每秒,最大為10立方米每秒。
引洪渠進口在右岸壩前250米處,渠底高程1371.6米,底寬25米,邊坡1∶2,無閘門控制,渠長2.5公里,泄水量100立方米每秒。1961年修建,尚差700米未通。
水庫建設由榆林專署水利局負責,組織4000民工及技工承擔築壩任務,於1958年9月1日開工。1959年夏採取小斷面渡汛,當年10月1日竣工,完成土石方293萬立方米。共用141萬工日,國家投資420萬元。
1960年9月,水庫蓄水位達到1361.5米高程,大壩兩肩的壩體及岸坡發生滑塌,壩腳下遊河床30米範圍內發生泉涌和沙沸現象20餘處。10月,陝西省水利廳派工作組檢查,提出了上游截滲、下游加戧,增設排水措施並立即實施。11月北京水勘院副總工馮寅,黃委副主任趙明甫,黃委會設計院院長韓培誠、副總工沈崇剛,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張壽蔭、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院長王耿介共同到水庫現場檢查,明確由黃委會設計院承擔加固設計。隨後在補充勘探、摸清庫區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於1961年7月提出水庫加固說明書,技術負責人李世同。方案中提出攔河壩建築物等級由4級提高到2級,按設計要求,由上游坡培厚加高大壩3米,水下採用水中倒土,水上部分分層夯實,壩體褥墊式排水延長,下游壩坡河床部分蓋重加固,左岸台地增築副壩,右岸增開引洪渠1道。這次工程除動員民工外,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千餘人參加,於1962年完成。70年代,又組織民眾在水庫上游乾支流修建中小型水庫10餘座,其中較大的水庫有營盤山(紅柳河)、楊福井(紅柳河支溝)、周灣、西郊紅柳河石拐子溝)、邊牆渠(紅柳河八里莊溝)和水路畔(紅柳河石窯溝)等6座,總蓄水量約3億立方米。形成了以新橋水庫為中心的壩庫群體,控制上游水沙80%~90%。

社會效益

原先構想的水庫效益很大,以後因水源不足,且庫成後年漏水達2400萬立方米,占河源來水的一半以上,效益很不理想,1966年最多曾灌溉2.7萬畝,1975年庫水已近於涸竭,灌溉基本停止。原有的2億庫容已淤積1.56億立方米,只剩下0.44億立方米,經陝西省省、地兩級主管部門研究同意降為中型水庫。水庫運用到1980年,共攔泥1.9億立方米,淤出壩地1.65萬畝,早在1966年已開始試種糧食,獲得較好收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