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是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白皮書。白皮書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組成,全文2.9萬餘字。白皮書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個語種發布,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分別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

2019年9月27日10時,《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發布的白皮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 語言: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個語種
  • 字數:2.9萬餘字
  • 發布單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 發布時間:2019年9月27日
內容全文,目錄,正文,主要內容,內容解讀,

內容全文

目錄

前言
一、中國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一)中國發展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二)中國在與世界的聯繫互動中發展
(三)中國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了正能量
(四)中國道路符合中國國情、適應時代要求
二、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
(一)中國是世界經濟成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二)全方位對外開放為各國分享“中國紅利”創造更多機會
(三)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四)中國發展為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經驗和借鑑
(五)中國絕不走“國強必霸”的路子
三、建設繁榮美好世界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
(一)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四)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
(五)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
(六)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四、中國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力量
(一)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二)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三)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
(四)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五)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六)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結束語

正文

前言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已開發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近14億人民擺脫了物質短缺,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嚴和權利。這不僅是中國的巨大變化,也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更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
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仍然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中國人民還需要繼續艱苦奮鬥。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既充滿希望,又充滿挑戰。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同時,全球深層次矛盾突出,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中國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中國從哪裡來、向哪裡去?中國推動建設什麼樣的世界?發展起來的中國如何與世界相處?為回應外界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了解和理解,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政府發布此白皮書。
一、中國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中國是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國,歷史上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近代以後,中國陷入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甚至亡國亡種的危險境地。中國人民始終不屈不撓、奮力抗爭,始終夢想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礎上建立起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華民族進入了發展新紀元。70年來,中國人民艱辛探索、砥礪前行,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文化的傳承中,在總結社會主義500年、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一)中國發展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的是一個經歷100多年戰亂、滿目瘡痍的爛攤子,國家一窮二白,人民生活極端貧困,工農業基礎十分薄弱,國民經濟幾近崩潰。中國人民求生存、謀發展,難度之大超出想像。70年來,中國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乾出了一片新天地。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從1952年至2018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從120億元增加到30516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970倍,年均增長11%;國內生產總值從679億元增加到90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174倍,年均增長8.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19元增加到2018年的64644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70倍。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按市場匯率計算,2018年中國經濟規模為13.6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20.5萬億美元。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多項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科技發展成就顯著,“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青蒿素、高速鐵路等重大科技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對外貿易持續增加,2009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貨物出口國、第二大貨物進口國,2013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進外資大幅增加,日益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熱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表1)。
人民生活極大改善。經過長期努力,中國人民從饑寒交迫、解決溫飽到實現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表2)。按照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計算,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人,下降到2018年的166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97.5%下降到1.7%,下降了95.8個百分點(圖1),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專欄1)。中國初步構建起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教育等民生領域的社會保障體系。2018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190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9643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3874萬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70年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35歲,2018年達到77歲,遠高於世界平均預期壽命72歲。70年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弘揚,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廣泛傳播,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更加活躍。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的全球民生福祉報告顯示,過去10年中,中國排名上升25位,在受調查的152個國家中進步最快。(注1)
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1980年4月和5月,中國先後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加廣泛深入地參與國際經貿交流與合作。中國在國際社會廣交朋友,已與179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建立了110對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載入聯合國多項決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積極回響。
中國的發展成就是辛辛苦苦幹出來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大國,好日子等不來、要不來,唯有奮鬥,別無他路。中國的發展,靠的是“8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的實幹精神,幾代人馳而不息、接續奮鬥,付出別人難以想像的辛勞和汗水;靠的是“自己的擔子自己扛”的擔當精神,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不輸出問題,不轉嫁矛盾,不通過強買強賣、掠奪別國發展自己;靠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不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老路,不照搬西方國家發展模式,而是結合中國實際、總結經驗教訓、借鑑人類文明,敢闖敢試,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二)中國在與世界的聯繫互動中發展
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緊密相連。新中國成立初期,努力打破外部封鎖,積極開展經貿、文化等領域對外交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順應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擁抱世界、學習世界、貢獻世界,與世界良好互動、共同發展。
大規模“請進來”。打開大門的中國充滿生機與活力,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開展合作,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興業,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來中國學習工作、觀光旅遊。1978年至2018年,中國累計吸引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20343億美元,累計設立近100萬家外商投資企業。2018年,有49.2萬餘名外國留學人員來華學習。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提質增速(專欄2)。2001年至2018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額從2436億美元增至21358億美元,年均增長13.6%,高於全球平均水平6.8個百分點;服務貿易進口額從393億美元增至5250億美元,年均增長16.5%,占全球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9.4%。
大踏步“走出去”。從經貿投資到人文交流,從官方到民間,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走向世界,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交流合作。對外投資合作持續健康發展,投資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430.4億美元,是2002年的53倍,年均增長28.2%。對外貿易逐年增長,從1978年至2018年,中國對外貿易累計達到521921.1億美元;2018年,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出口額分別達到24867億美元、2668億美元。近年來,中國連續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地位,2018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近1.5億人次。
發展自己、造福世界。對外開放為中國帶來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轉變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創造熱情,顯著提升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水平。同時,中國的開放發展,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廣闊市場。中國開放投資與服務貿易,促進了當地經濟成長和就業。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推動全球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中國出口產品品質優良,滿足了國際市場需求,減少了民眾支出,降低了通脹壓力。中國人足跡遍及全球,極大促進了中外交流互鑒。
(三)中國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了正能量
中國道路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有寬廣高遠的世界眼光和深厚博大的人類情懷。70年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為各國共同發展注入了動力。
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新中國成立之初,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戰後國際格局注入了和平能量。20世紀50年代,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有力維護了廣大開發中國家權益,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著眼國際形勢發展變化,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共建“一帶一路”、正確義利觀、新安全觀、全球治理觀、文明觀等一系列重要理念、重要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以實際行動維護世界和平。70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衝突,沒有侵占過別國一寸土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動裁減軍隊員額400餘萬。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進程,反對軍備競賽,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中國簽署或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20個多邊軍控、裁軍和防擴散條約。中國已成為聯合國第二大維和預算攤款國和經常性預算會費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一大出兵國(專欄3)。2015年起,中國宣布設立為期10年、總額10億美元的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並於2016年正式投入運行。中國始終致力於通過談判、協商方式處理領土問題和海洋劃界爭端,同14個鄰國中的12個國家徹底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劃定了中越北部灣海上界線,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國際爭端開闢了嶄新道路。中國積極參與重大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解決,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中國積極促進全球共同發展。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一直是全球減貧與發展事業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在致力於實現自身發展、消除貧困的同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向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開發中國家特別是最不已開發國家消除貧困。中國開展對外援助60多年來,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派遣60多萬名援助人員,700多人為他國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先後7次宣布無條件免除重債窮國和最不已開發國家對華到期政府無息貸款債務。中國積極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大洋洲的69個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先後為120多個開發中國家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積極參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磋商,全面做好國內落實工作,率先發布落實議程的國別方案和進展報告,在多個領域實現早期收穫。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為其他開發中國家落實議程提供幫助。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子基金3年來成功實施27個項目,惠及49個亞非拉國家,為全球落實議程注入強大動力。2015年,中國宣布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截至2018年,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等地區30多個國家實施了200餘個有關救災、衛生、婦幼、難民、環保等領域的發展合作項目。
(四)中國道路符合中國國情、適應時代要求
道路決定命運,發展道路的選擇對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至關重要。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中國必須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70年來,中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是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正確發展道路並且沿著這條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這是一條從本國國情出發確立的道路。中國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採東西方各家之長,堅守但不僵化,借鑑但不照搬,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這是一條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在新中國,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70年來,中國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保障人民民主權利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人民中尋找發展動力、依靠人民推動發展、使發展造福人民。
這是一條改革創新的道路。中國的發展沒有現成模式可以套用,沒有現成道路可以借鑑。中國人民拼搏進取、敢闖敢試,通過改革創新破解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破除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是一條在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的道路。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提升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參與和推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這是一條全面依法治國的道路。中國把依法治國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為國家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確保國家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70年來,中國發展之所以成功,最根本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體量巨大、國情複雜,治理難度世所罕見,沒有集中統一、堅強有力的領導力量,中國將走向分裂和解體,給世界帶來災難。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的核心領導力量長期執政並得到人民擁護,在於立黨初心不為一黨之私,而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並長期堅守;在於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有堅強領導核心,有科學理論引領,有嚴明紀律規矩,有選賢任能機制,保持了黨的穩定性、先進性、純潔性;在於既有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規劃能力,又有具體政策的強大執行能力;在於與時俱進、開明開放,既不忘本來又吸收外來,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組織力和號召力。
70年來,中國戰勝了各種風險和挑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中國的這條發展道路,將隨著時代前進越來越顯示出光明的發展前景(專欄4)。
經過70年發展,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開發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讓近14億人民都過上富裕的日子,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仍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二、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國際上有些人擔心中國會走“國強必霸”的路子,一些人提出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這既有認知上的誤讀,有根深蒂固的偏見,也有力量消長帶來的心理失衡,還有出於維護自身既得利益的刻意歪曲。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是中國人民的夢想,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是機遇,不是威脅和挑戰。
(一)中國是世界經濟成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1979年至2018年,中國經濟以年均9.4%的速度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2008年,全球遭遇嚴重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受到重創,中國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應對危機,經濟迅速回升向好,並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中國是世界經濟成長的最大貢獻者。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近三年,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0萬、80萬和90萬億元大關,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2013-201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成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28.1%。有關測算結果表明,2013-2016年,如果沒有中國因素,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將放緩0.6個百分點,波動強度將提高5.2%。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認為,2000-2017年,世界對中國經濟的綜合依存度指數從0.4逐步上升至1.2,中國貢獻了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35%。(注2)
中國科技創新為世界經濟成長注入新動能。近年來,中國科技領域投入不斷增加,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2018年,中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19%。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2019年,中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4位,比2018年前進3名(專欄5),成為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注3)在高科技領域,中國正在實現趕超,量子通信、超級計算、航空航天、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網路(5G)、移動支付、新能源汽車、高速鐵路、金融科技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果廣泛套用,為其他國家人民生產生活帶來更多便利,為世界經濟成長注入了新動能。
未來中國經濟的穩定器和動力源作用更加凸顯。當前世界經濟成長動力不足,穩健的中國經濟對世界越來越重要。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產業最佳化持續升級,新經濟成長點不斷湧現。2018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6%,未來人口城鎮化水平將穩步提高,城鎮常住人口繼續增加,帶來基礎設施、地產、新零售、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的廣泛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引擎。新產業新業態快速崛起,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1.7%、8.9%和8.1%;新能源汽車、智慧型電視、鋰離子電池和積體電路分別增長66.2%、17.7%、12.9%和11.2%;信息服務業同比增速高達30.7%,移動遊戲、網路購物、約車平台、旅遊平台、大數據云計算等子行業增速達30%-50%,每個子行業都誕生了一批獨角獸企業。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報告認為,到2040年,中國和世界其他經濟體彼此融合有望創造22萬億至37萬億美元經濟價值,相當於全球經濟總量的15%-26%,世界其他經濟體和中國加強合作,將會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注4)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深度融合在一起。經濟運行更穩定、增長質量更高、增長前景可期的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是長期利好(專欄6)。把中國經濟發展看作“威脅”和“挑戰”,試圖把中國擠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使中國與世界經濟“脫鉤”,既不可行,而且有害。
(二)全方位對外開放為各國分享“中國紅利”創造更多機會
中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現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安全穩定的政治環境,數量龐大、需求升級的消費群體,素質全面、吃苦耐勞的勞動者,健全完善、周全周到的基礎設施,公平競爭和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為各國提供更廣闊市場、更充足資本、更豐富產品、更多合作契機。中國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
中國有世界上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中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全球市場”。中國有近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市場規模全球最大。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多個領域的廣泛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引擎。中國消費空間和潛力巨大,消費升級態勢明顯,消費增速超過固定資產投資,消費梯度效應凸顯,消費對經濟貢獻越來越大(專欄7)。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認為,在汽車、酒類、手機等許多品類中,中國都是全球第一大市場,消費額約占全球消費總額的30%。(注5)龐大的消費需求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巨大市場。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
中國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近9億人,就業人員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1.7億,每年大學畢業生有800多萬,人才紅利巨大。中國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給國外生產者、投資者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更加優質的營商環境(專欄8)。中國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定《外商投資法》,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持續放寬市場準入,著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中國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健全與國際經貿規則接軌的創新保護體系,為廣大投資者和權利人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保護。聯合國貿發會議《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延續了下滑趨勢,規模較上年下降了13%,但中國實現了逆勢增長,繼續穩居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注6)2019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478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特別是高技術製造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幅較大,展現出對外資的強大吸引力。
更大規模“走出去”惠及更多國家。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更深更廣地開展全球貿易投資活動,為促進東道國經濟成長、擴大當地就業作貢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一項關於中國在非投資情況的調查報告表明,在衣索比亞的中國企業建設工地和工廠,當地員工僱傭率在90%以上,中國企業為非洲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注7)預計未來5年,中國對外貨物貿易將達到25萬億美元。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到國外投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赴國外留學、工作、旅遊。中國積極推動科學技術創新走向世界,使技術發展和創新不僅造福中國而且惠及世界,讓更多人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和好處(專欄9)。
開放應該是雙向的、互利的,而不應是單向的、一方受益的。互利雙向才能長遠持久。中國承諾持續擴大進口、放寬市場準入、改善營商環境、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其他國家也應該擴大開放,採取相應舉措,努力改進自己的營商環境。只有各方相向而行,才能營造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發展環境,共同把發展的“蛋糕”越做越大,形成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三)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中華民族歷來有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情懷。中國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始終不忘回饋國際大家庭,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更好公共產品。
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為指引,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重點,已經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從倡議轉化為全球廣受歡迎的公共產品(專欄10)。2016年11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歡迎共建“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倡議。2017年3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中呼籲各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注8)“一帶一路”倡議是名副其實的資源共享、共同繁榮、共同發展之路。
搭建多邊對話和合作平台。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主張國際上的事由各國商量著辦,積極搭建政治、經濟、安全、人文等領域多邊對話和合作平台。創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拉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等多個全球和區域性多邊平台,推動多邊合作日益深入。主辦亞信上海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北京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取得一系列開創性、引領性、機制性成果。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合作機構,為全球包容性發展貢獻越來越大的力量。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努力為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貢獻智慧和力量。積極推動朝鮮半島、伊朗核、敘利亞、阿富汗等地區熱點問題政治解決,致力於推動對話協商,尋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積極參與聯合國及其他多邊平台氣候治理進程,堅定支持並推動《巴黎氣候變化協定》落實。積極推動落實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及安理會反恐決議,積極參與國際反恐合作。不斷加強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路安全、極地、外空、海洋等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
積極開展對外援助。中國自身是開發中國家,對其他開發中國家正在經受的貧困與苦難感同身受,力所能及地為他們提供援助。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諾、互利共贏,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地為廣大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人員、智力等方面援助,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眾生活、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更大貢獻。
(四)中國發展為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經驗和借鑑
一個國家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並不容易。近代以來,許多開發中國家艱辛探索,希望實現國富民強,但真正找到適合自身的道路、實現良好發展的並不多。一些國家盲目照搬或被迫引入西方模式,不僅沒有實現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反而陷入社會動亂、經濟危機、治理癱瘓,甚至發生無休止的內戰。
在幾十年艱辛探索中,中國始終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發展的成功,提振了開發中國家實現國富民強的信心,拓展了開發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的國家和民族,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提供了經驗和借鑑。
照搬沒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中國發展的最大啟示,就是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既要借鑑別國經驗,更要立足本國實際,依據自己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決定。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各國可以相互學習借鑑發展經驗,但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一家說了算。發展道路合不合適,關鍵要看這條道路能不能解決本國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和現實性問題,能不能改善民生、增進福祉,能不能得到人民的贊成和擁護。
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是每個主權國家的權利。任何國家都不能將自己的模式強加於人,更無權強行顛覆他國政權和政治制度。中國尊重其他國家選擇的不同發展道路,中國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中國將通過深化自身實踐,不斷探索現代化建設規律、國家治理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與各國加強治國理政交流,共享發展經驗,共同實現良政善治。
(五)中國絕不走“國強必霸”的路子
歷史上確有國家因強成霸,但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用西方一些國家的發展經驗評判中國,把西方一些國家的發展邏輯套用於中國,得出的結論必然荒謬失真。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外交辭令,不是權宜之計,不是戰略模糊,而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是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來源於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中華文明起源於內陸和農耕,是內斂、防禦的文明。5000多年的中華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中國自古倡導“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深知“國雖大,好戰必亡”。中華民族的血液里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列強欺凌,對戰爭和動盪帶來的苦難刻骨銘心,絕不會將曾經遭受的苦難強加給其他民族。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來源於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發展是中國的第一要務。70年來,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進一步發展同樣需要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實現更好發展,關鍵還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以發展促和平、以和平促發展。對外搞擴張、搞霸權,不符合中國利益,違背人民意願。積極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始終是中國堅定不移的國家意志。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來源於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當今世界,各國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時代潮流。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大小強弱,只有在平等、互利、共贏基礎上參與國際合作,才能實現持續發展;反之,追逐霸權,窮兵黷武,只會消耗國力、走向衰亡。人類歷史上由於強國爭霸導致戰亂頻仍、生靈塗炭、人類文明遭受挫折甚至倒退,教訓慘痛而深刻。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穩定不要混亂,是各國人民樸素而真實的共同願望。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符合歷史潮流,順應世界大勢。
中國有發展的權利,中國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作為歷史上曾經遭受欺凌、蒙受屈辱的大國,中國發展的目的是贏得尊嚴和安全,讓歷經苦難的人民過上好日子。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中國自然而然地發展了、強大了,但不是想要威脅誰、挑戰誰、取代誰,更不是要在世界上稱王稱霸。中國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的命運由中國人民說了算。沒有任何人能夠剝奪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也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擋中國向前發展的步伐。
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也希望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各國才能共同發展,國與國才能和平相處。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人利益為代價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國家不要指望中國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任何人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三、建設繁榮美好世界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特別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成為影響世界和平穩定的突出因素。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讓人民過上安寧富足的生活,是各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夢想。
(一)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三)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
(四)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
……
(五)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
……
(六)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
四、中國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力量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離不開中國。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於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自身命運與世界各國人民命運緊密相連,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
(二)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
(三)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
……
(四)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
(五)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
(六)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
限於字數限制,全文見參考資料
結束語
回首波瀾壯闊的70年,中國人民為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不會驕傲自滿、止步不前。新時代的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不會改變,與其他國家互學互鑒、合作共贏的決心不會改變,與世界攜手同行的決心不會改變。未來之中國,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當今世界,既充滿機遇和希望,也存在變數和挑戰,世界各國的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緊密相連。每個國家都和世界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只要目標一致、團結起來,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就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主要內容

白皮書指出,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
白皮書通過大量數據和事實,介紹了70年來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重大意義、世界貢獻。白皮書指出,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已開發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近14億人民擺脫了物質短缺,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嚴和權利。白皮書強調,70年來,中國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乾出了一片新天地;70年來,中國在與世界的聯繫互動中發展,擁抱世界、學習世界、貢獻世界;70年來,中國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為各國共同發展注入了動力。
白皮書指出,70年來,中國發展取得成功,根本原因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正確發展道路並且沿著這條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白皮書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從本國國情出發確立的道路,是一條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是一條改革創新的道路,是一條在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的道路,是一條全面依法治國的道路。中國的這條發展道路,符合中國國情,適應時代要求,將隨著時代前進越來越顯示出光明的發展前景。
針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切,白皮書強調,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是中國人民的夢想,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是機遇,不是威脅和挑戰。白皮書指出,中國是世界經濟成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全方位對外開放為各國發展創造更多機會,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中國發展為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經驗和借鑑,中國絕不走“國強必霸”的路子。
面對“世界怎么了、人類怎么辦”的時代之問,白皮書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既充滿希望,又充滿挑戰。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闢出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發展新道路,為人類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白皮書呼籲各國團結起來,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發展起來的中國如何與世界相處。白皮書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離不開中國。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於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持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當前,中國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白皮書指出,新時代的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不會改變,與其他國家互學互鑒、合作共贏的決心不會改變,與世界攜手同行的決心不會改變。未來之中國,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白皮書最後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的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緊密相連。每個國家都和世界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只要目標一致、團結起來,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就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內容解讀

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表示,白皮書圍繞“中國從哪裡來、向哪裡去”“中國推動建設什麼樣的世界”“發展起來的中國如何與世界相處”等問題,系統介紹中國的發展成就、發展道路、發展走向,深入闡述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以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了解和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