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歌(廣東民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年歌是一首廣東惠州童謠。客家人具有很強的歲時生活概念,人們的生活總是與天時、物候的周期轉換相適應,因此形成了豐富的的歲時、節日民俗。大自然陰晴圓缺、風霜雨雪、草木榮枯、侯鳥去來等物候的重複與間隔出現,無不標示著時間的演化,因而決定著農作物生長季節的周期,並進一步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年歌
  • 文學載體:童謠
  • 產地:惠州客家
  • 類型:啟蒙類
  • 相關節日:春節期間(正月初一到十五)
  • 特色活動:龍船會,三重日送窮,鬧花燈等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新年歌
【創作年代】未知
【作者姓名】未知
【文學體裁】童謠

作品原文

新年歌
初一就話初一頭,①
初二就話新年頭,
初三就講窮鬼日,②
初四就話嬲一日,③
初五初六神下天,
七毋去,八毋歸,④
九九十十看打獅,⑤
十一十二龍燈出,⑥
十三十四過月半,⑦
過了月半正來歸。

作品注釋

①話:客語讀作“哇”,說。新年頭:指年初一至初五。客家有年初一出行(或稱作“開大門”)、拜年、祭祖等習俗;年初二是已婚客家女子“轉妹家”的日子。
②窮鬼日:又作“送窮日”、“三重日”。客家年初三有“送窮”習俗,這一天,贛南閩西客家不進菜園摘菜,也不作其他任何採集農活,以免農作物“生蟲”。其他多數客家地區這天相互不做客,各家各戶不請酒。是日大早,家家戶戶都競早將里里外外打掃乾淨,然後將所掃之垃圾,以糞箕送至大路頭。此謂之“送窮”、“送晦”。晚上則必須洗澡,將身上的“窮氣”、“晦氣”洗得一乾二淨。
③嬲:客語讀作liao4,休閒、休息、玩耍之意。年初四十客家人“等灶神”的日子;等到下午四點以後,家家戶戶都要供上牲禮、水果、酒菜,並且焚香、點燭、燒金,以及燃放爆竹表示恭迎,同時要燒全副武裝的“神馬”、“甲馬”、“天兵”,以迎接灶神以及其他諸神下凡。客家又有年初五、六諸神才下凡到人間一說。
④七毋去,八毋歸:年初七不外出做客,外出做客不得在年初八那天回家,究其原因,可能與客家人“七勝八敗”的數字禁忌有關。
⑤打獅:舞獅。實際上,客家人舞獅的很少,舞麒麟的多。東莞市樟木頭鎮是東莞市唯一的純客鎮,是中國著名的“麒麟舞之鄉”。
⑥龍燈:客家龍燈無論形制還是表演形式都特別豐富。著名的舞龍有閩西連城姑田大龍、連城四堡拔龍、梅州豐順埔寨火龍、梅州大埔茶陽花環龍、贛南上猶九獅拜象、湖南汝城香火龍等。
⑦過月半:過元宵節。元宵,客家俗稱“正月半”。

作品賞析

“新年”(春節)是客家最重大的節日。整個新年過程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小年”(送灶神)便拉開了序幕,接著臘月二十五“入年界”,年二十九或年三十除夕夜過大年、吃團圓飯,直到年初五“出年界”(有的地方要到年初十才“出年界”),年味仍然方興未艾,非得鬧過了元宵才罷休。
客家人過新年的氛圍特別濃郁,相關傳統民俗活動比任何族群都更加豐富。如年初一至年初九,各地客家主要民俗活動項目便有數十個。
正月初一:出行、拜新年、食齋、新年祭祖、敬神、扛花子酒、龍船會;正月初二:轉妹家、燒添丁炮、扛公王;正月初三:三重日送窮、燒鬥神紙、賀老鼠嫁女、曲蓬唱戲;正月初四:等灶神;正月初五:祭財神、開市、五穀神誕、出年界、贊鼓舞(以粵東揭西縣河婆鎮客家為代表);正月初六:拜紫姑;正月初七:七樣菜、七寶粥(以贛南會昌縣客家為代表);正月初八:占谷、祭星、迎燈;正月初九:拜天公、安太歲、迎聖跡(以台灣高雄市美濃鎮客家為代表)、花燈節(以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客家為代表)。至於正月十五元宵節,除上元祈福、破蒙、拜新丁、擲炮城、吃鹹湯圓之外,各種各樣的鬧花燈、舞龍那就更加精彩紛陳,令人眼花繚亂。僅具有客家特色的花燈就有茶藍燈、採茶燈、雲燈、鯉魚燈、船燈、竹馬燈、甑笊燈、龍燈等數十種。歡天喜地過新年,不僅是客家兒童的幸福時光,也是廣大客家婦女快快樂樂的日子。正因如此,《新年歌》便廣為流傳。
贛南寧都縣客家也有一首以新年為題材的童謠,名曰《新年新頭》,其風格完全不同,逗趣的意味非常強烈:“新年新頭,馱把斧頭,砍倒一棵爛樹頭。拿來破,破到三擔零一頭。拿去賣,買到三塊豆腐頭。拿去煮,煮到三鍋頭。拿來烹,烹到三碗頭,爺佬一碗頭,姆媽一碗頭,自家一碗頭。”(“馱”,用肩扛;“破”,劈開;“爺佬”,父親、爸爸;“姆媽”,母親、媽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