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革命(圖書(2016年出版,作者仇勇))

新媒體革命(圖書(2016年出版,作者仇勇))

一本關於新媒體的喚醒之作,它不提供良方,不關乎實戰,不解決問題,只希望能刺激你進行思考。深入探討網際網路時代媒體、公關、傳播的困境和出路。吳曉波胡泳、牛文文、邱兵、魏武揮 認真推薦

基本介紹

  • 書名:新媒體革命:線上時代的媒體、公關與傳播 
  • 作者:仇勇 
  • ISBN:9787121279133 
  • 類別圖書>管理>電子商務 
  • 頁數:328 
  • 定價:50元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主要內容,作者簡介,目錄,名人推薦,試讀章節,

主要內容

這既是傳統媒體的大裂變年代,也是線上媒體開啟的新聞業的黃金時代。
信息流動的新法則不僅改變了媒體業,也在重塑公關、傳播和商業的面貌。總之,這個世界的連線方式不僅不再相同,而且這一改變不可逆轉。在這個全新重啟的線上時代里,無論是信息的獲取還是商業本身,信任都變得比以往更重要。
從告別傳統媒體的那一刻起,我就有著兩個小小的“野心”:一是探尋適合線上時代的媒體生產方式;二是讓優質內容有權獲得合理的市場定價。很希望能看到真正的新媒體湧現,並實現它。
撰寫本書的原因,一方面是想與諸位探討媒體、公關、傳播的困境和出路,另一方面則是對信任的重要性及如何獲取信任進行重新思考。這是一本喚醒之作,它不提供良方,不關乎實戰,不解決問題,只希望能刺激你進行思考。
本書不求“點讚”、只求“罵評”。新媒體趨勢和市場瞬息萬變,本書注定永遠只是Beta版,希望你我一起讓它不斷疊代更新。

作者簡介

傳統媒體老兵,新媒體新人。
畢業於鄭州大學新聞系,16年傳統媒體工作經歷。
曾任《商務周刊》高級編輯、《環球企業家》雜誌執行副主編、中信出版集團新媒體總執行人、海爾集團企業傳播總監。
信奉不虛美、不隱惡、不瞎爭論。

目錄

第一章 別了,古典媒體 001
古典媒體之所以不能繼續扮演讓你免除信息未知恐懼的資訊管家,是因為它們不再提供受信任的沒有錯過任何事物的保證。事實上,以前它們也沒有做到。只不過,它們一直讓你誤以為通過訂閱、觀看和收聽它們,你就與這個世界同步了。
線上時代,新聞的新定義/002
信息爆炸焦慮/011
過濾失敗與信息前置/014
客群自己會進行媒介組合/017
第二章 重塑內容 021
古典媒體長期以來提供的大部分內容,對客群而言都是無用之用。有用之用的信息,能夠免除客群對某一類未知信息的恐慌,更像是情報。“無用之用”的信息則是非必需品,由精英製造,更有知識的味道。是否能夠幫助我們做出當下更好的各種人生選擇,是區分“有用之用”和“無用之用”信息的主要判斷標準。
無用之用與有用之用/022
客群:站在數字世界的地圖中央/025
講什麼新故事?/032
顛簸反應/035
第三章 你好,自媒體041
我們還遠遠沒有進入人人自媒體的時代,還有許多的暗黑區域等待信息之光去照亮,去連線。真正值得自戒的是,在初嘗到文章自我撰寫、自我發布和一大堆點讚評論的快感後,許多自媒體人不免沉溺於擁有意見領袖的權力和光環的驕傲之中。對於想過主編癮的人來說,這可能是讓人上癮的毒品。
你們全家都是自媒體/042
意見領袖幻象/045
游擊隊對正規/049
李普曼和杜威的爭論/052
由信任到權威的新鏈條/056
第四章 真正的新媒體061
如果生產方式和定價機制不創新,所謂新媒體只是披著網際網路的皇帝新衣。區分媒體新與舊的三個判斷標準是:是否存在主編意志;是否在意著作權問題;是否依賴廣告模式。
內容與載體的可分離/062
一雲多媒/064
殺死著作權/068
生產方式和定價機制/071
第五章 (傳統)公關之死077
傳統企業面臨的品牌傳播問題在我看來就是越來越與消費者沒關係了。因為你的品牌不能夠說明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是什麼樣的人。甚至於,消費者羞於向他人提起,原來他是你的產品或服務的購買者。
上帝和僕人都沒有了/078
危機公關與網路暴力/083
體驗,還是體驗/088
個性標籤時代與“神呼應”/092
數位化測量與數字資產/101
第六章 社交傳播105
當知識變得網路化,房間裡最聰明的人不再是站在最前面對我們說教的那個人,也不是房間內所有人的整體智慧。房間裡最聰明的人是房間本身:把房間裡的人和想法連線起來,並將之與房間外產生連線的網路。
從冬粉經濟到社群關係/106
在信任經濟的市場裡建立信任/110
要讓傳播失控/113
共同成長/121
第七章 媒體的未來價值 125
身懷鑑賞力的我們不會成為這個世界的零餘者。我們會回來的。只不過,我們會以另一種身份和方式回來:找到媒體適用於線上時代的生產方式,讓優質內容有權獲得合理的市場定價。
購買體驗,而不僅是內容/126
細分社區與想像的共同體/129
過濾罩與小時代/132
媒體不能放棄的是自己風格化的品牌/136
鑑賞力永在/142
附錄
[牛文文對談錄1]傳統媒體是華麗的無用/147
[牛文文對談錄2]媒體在垂直細分社區時代的機會和新定位/161
[邱兵對談錄]澎湃新聞:對一個傳統新媒體樣本的解構/177
[吳曉波對談錄]自媒體的套利模式/192
[李岷對談錄]虎嗅:平台和協作/200
[王壯對談錄]+媒體,而不是媒體+/207
[林軍對談錄]新媒體想要什麼:立言、立德、立功?/220
[王偉興對談錄]愛范兒:連線熱愛的數字世界的導遊/228
[駱軼航對談錄]PingWest:創造連線的價值/238
[申音演講錄]手藝人的崛起和自由聯合/249
[馬一木對談錄]內容、品牌與客群的“神呼應”/260
[魏寒楓對談錄]傳統媒體需要分子化/269
[李波對談錄]開乾能幹掉傳統公關公司嗎?/279
參考資料/302
致謝/304

名人推薦

吳曉波、胡泳、牛文文、邱兵、魏武揮認真推薦
“話語即權力”,這是米歇爾·福柯對這個世界的定義,所以在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變革往往與信息、內容媒介的演進有關。
每一代人都有他們自己的媒體革命,從來都是如此。而在我們雙目能及的未來,我們所正在經歷的新媒體變革會比我們所認為的更加重要和意義非凡。
——吳曉波(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吳曉波頻道創始人)
網際網路從誕生的最初時刻起,就一直與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圖景與修辭糾纏不休。社會性與地域性的鴻溝不僅始終沒有因網際網路而消除,而且似乎還誕生了新的形式。新的媒體革命能否改變舊制度?答案恐怕需要一代人去尋找。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當媒體人開始勇敢地面對變革挑戰,會發生什麼?仇勇的觀察,在這個大時代給這群媒體人留了一個側影。
——牛文文(創業黑馬董事長、黑馬學院院長)
傳媒業變革之年代,沒有先知,只有諍言,推薦仇勇新書《新媒體革命》。
——邱兵(澎湃新聞CEO、《東方早報》社長)
到目前為止,網際網路衝擊最大的就是媒體業,這個行業的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仇勇雄心勃勃地為我們勾勒出了這個變化背後的邏輯,並基於此,展示了他眼中的媒體未來。
——魏武揮(新媒體研究者、天奇阿米巴投資合伙人)

  

試讀章節

引子
85年前,也就是1930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KarlJaspers)在其重要的著作《時代的精神狀況》中寫道:
每一個新的一代都是如此。他們面對毀滅的前景戰慄不已,同時卻把較早的時期看作黃金時代。但屬於那個時期的人也受到同樣陰鬱的預言的困擾。
他毫無違和感地像是在描述當下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精神狀況。我們總是在反覆緬懷曾經的80年代、90年代在精神上的潔淨、理想和秩序,將之想像為傳統媒體的黃金時代而不斷追憶。但同樣地,那個年代的人們也在回想過去;我們的下一代也可能會把今天當作新媒體的黃金年代的啟幕時刻。
時代在呯呯作響,猶如香檳酒在不斷開啟。
看起來真像是這樣。傳統媒體在經歷幾如斷崖式的滑跌,那毀滅的前景令人戰慄不已;新媒體則紛紛拱土而出——在中國,一面是新興科技媒體六大門派的開山立戶:36氪(36kr.com,2010年年底上線)、虎嗅網(huxiu.com,2012年5月)、品玩網(PingWest.com,2012年10月)、鈦媒體(tmtpost.com,2012年12月)、雷鋒網(leiphone.com,2011年4月)、愛范兒(ifanr.com,2008年10月);一面是媒體機構誕下新的巨嬰:澎湃新聞(2014年7月)、界面新聞(2014年10月)、無界新聞(2015年9月)……還有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新式聚合類新聞客戶端耀放光芒,無數棲身於微信公眾平台的個人自媒體浪奔浪流。大洋彼岸的美國,更是叢生出赫芬頓郵報Business InsiderBuzzfeed、Medium、Summly等鮮嫩枝葉。其盛大,其混亂,頗有革故鼎新的革命之勢。
是的,我們已經快步進入了新聞業的人人時代。大眾創新,參與內容製作、傳播和發布,造就了網際網路上的狂歡和繁榮,更促使社會整體發生深刻且深遠的變革。與我們由此取得的進步成果相比,傳統媒體所遭遇的痛苦、羞辱和代價又算得了什麼?2003年,在《我們即媒體:客群如何塑造未來的新聞與信息》一文中,謝恩·鮑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利斯(Chris Willis)兩位作者指出:“可敬的新聞業發現自己處在歷史上的一個罕見關頭,破天荒地,它的新聞守門人角色不僅被新技術和競爭力量所威脅,而且可能被它所服務的客群所動搖。”
鮑曼和威利斯認為,新聞業的轉折在於“參與式新聞”(ParticipatoryJournalism)的出現。如果大眾還不覺得自己的一篇部落格、一條微博、一條微信也可以是新聞的話,一批新興的科技網站、新聞類APP和自媒體群體出現,則生動地說明了星星之火已經在原野上冒出。
正如《赫芬頓郵報》創始人、總編輯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所說的那樣:“這是媒體的一大轉變,從單純展示變成參與式內容提供。新聞媒體如同奧林匹斯山中高高在上的神一般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了。人們對說教已經厭倦了,他們希望的是交談。當前的網路世界是個全球性的談話會,每天都會有千百萬的人們拉把椅子到桌前參與其中——事實上就是如此,到2020年將有30億人加入網路的社區之中。”
信息的消費者和生產者正在合二為一,並以新的方式過濾資訊,它改變了我們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事物的結構,也提出了許多新問題,比如對內容著作權的重新審視,隱私保護的安全風險,以及“過濾罩”與“小時代”的問題。我們毫無顧忌地通過網路“直播”我們的生活,整個網際網路成了一個巨大的記憶體,個人歷史都上載到了雲端,使得搜尋、監視和攻擊變得更可怕,一如美劇《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所虛構的那樣:有一台越來越聰明的“機器”,會從茫茫人海中找到任何一個人。
不過,我相信,人與機器的共同進化,會在過程中找到方法來適應這些不適應。我們享受信息開放的好處,遠遠超過我們為此可能要付出的代價。
人們焦慮於所謂信息爆炸帶來的眩暈感,爭執於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是否在摧毀閱讀的優雅。但不管是長篇文字報導、電視新聞節目還是圖書,人們花在其上的時間已經無可爭議地下降,這已經嚴重傷害了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業的運作模式和贏利模式。一些從業者和評論者將之歸咎於網際網路的巧取豪奪,並堅持認為深度內容不可就此丟棄,呼喚客群回到舊日的沙發時光中。
面對異端新事物的出現,本能地出現抗拒、收縮乃至打壓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無助於我們回到根本問題上。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固執地認為,所謂長篇內容就是萬字以上的文字報導或時長30分鐘的電視新聞調查、訪談。想想看,即使在這個碎片化的資訊時代,為什麼我們還會長久地沉迷於網路遊戲、網路小說、電影電視劇或者戲劇演出?它們也是內容產品。
就像20世紀20年代(有段時間),有文化評論者擔心美國人會失去“吞下”一部思慮縝密的長篇小說或一篇內容詳盡的雜誌文章的能力,而罪惡的源頭就是一本叫《讀者文摘》(Reader’ s Digest)的雜誌。
但其實,內容長短與否從來不是客群選擇的第一標準。一位撰述《讀者文摘》歷史的作者指出:“最重要的是這本雜誌強調積極樂觀的取向,將負面內容縮減至最少,並且儘可能地點燃希望。”人們不是為了閱讀簡短故事而購買它,而是因為它符合當時美國人的心態、情緒和精神需要。如果只是垃圾信息,140個字的一條微博都會讓人感到冗長,但人們讀罷何偉、歐逸文撰寫的《紐約客》上的中國故事卻又嫌短,長達3個小時的電影《阿凡達》更是讓觀眾驚呼全程無“尿點”。
在我看來,這只是說明了內容產業需要螺旋式上升和進化。在碎片化的信息世界,並不是所有新聞都只能夠“微博化”,我也毫不擔心客群會失去“吞下”一個長篇內容的能力,而是,內容需要新的製作、包裝和呈現形式。它需要製造完美的體驗。
而傳播模型則更需要全新建構。從廣播型媒體到社交型媒體,再到按需型媒體,直至萬物型媒體階段。在過去,傳統媒體都是廣播型,精英製作內容,通過一對多的方式單向推送;而今,媒體更重視雙向互動,其內容分發也變為網狀化,而社交類套用本身就成為媒體的一種;接下來,我們很可能看到按需型媒體的出現,如今日頭條一般的個性化推薦引擎只是初級形態,更可想像的是客群只憑搜尋和朋友圈推薦來獲取資訊;未來在IOT(萬物互聯)時代,一切皆成媒體,信息將在所有聯網、線上狀態中的所有物體上呈現、流動,人和信息的連線將無處不在,無時無刻。
每一個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
這既是古典媒體的大裂變年代,也是線上媒體開啟的新聞業的黃金時代。
2013年2月17日,也是春節過後,我將自己的一些粗淺思考寫就了一篇文章:《傳統媒體在洗牌中》(Traditional media Under New Management),並發布在了微博上。此文引發的熱議是我所始料未及的——它可能在那個時間點上正好觸發了大家關於傳統媒體、新媒體、公關和傳播的迷惘與思考,吵醒了“鐵屋子”里的人。
紙上談兵,不如起而行之。兩周后,我也正式告別了我工作了14年的傳統媒體行業,希望有機會做一個新媒體的試驗。對於我這一代的媒體人來說,從來沒有感受過新聞業的黃金時代,也錯過了2000年左右的第一波網際網路浪潮,我想,再不投身於移動網際網路的這一波洪流,這一輩子可能也就這樣交待了。 在傳統媒體每天所面臨的撕裂狀態和揮之不去的家園情結,我和所有同行一樣感同身受。但面對一個巨變的線上資訊時代,卻有深深的無力感。作為傳統意義上的信息的把關人,我們成了過濾失敗的象徵;作為權威的優質內容的提供商,我們與讀者的信任代理關係正在被解約;作為抵達目標客群的有效傳播渠道,我們讓廣告商青睞的壟斷地位正在被蠶食;作為曾經的無冕之王,我們都快變成這個信息爆炸時代的局外人了。
甚至,關於什麼是新聞都需要重新定義,更別提舊式的內容生產流水線和定價機制了。而目力所見,一時興焉的眾多所謂新媒體、自媒體,在我看來,都不過是披上了網際網路外衣的另一種古典媒體而已。就像一場農民起義,試圖推翻一個舊王朝,重新登基罷了。
信息流動的新法則不僅改變了媒體業,也在重塑公關、傳播和商業的面貌。總之,這個世界的連線方式不一樣了,而且,這一改變是不可逆轉的。
我相信,在這個全新重啟的線上時代里,無論是信息的獲取還是商業本身,信任都變得比以往更重要。寫作本書的原因,一方面,是想與諸位探討媒體、公關、傳播的困境和出路,另一方面,則是關於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獲取信任的思考。劇情概要如下:
·我們對信息爆炸的焦慮,源於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信息未知的恐懼之中。焦慮的原因是過濾失敗,解決之道是信息前置。
·客群需要的是有用之用的信息,古典媒體提供的大多是無用之用。
·媒體機構只有分子化、平台化,才能擁抱自媒體浪潮。
·由權威產生信任的鏈條已出現破損,由信任到權威的新鏈條正在形成。
·在信息獲取的新連線中,推薦變得無比重要。
·盜版也是轉發。對著作權的在意,是因為媒體還在想著做流量生意。
·用戶正依興趣和個性標籤形成一個個重度垂直的社群。消費者需要通過對風格化強烈的品牌的消費來彰顯個性標籤。
·傳統企業面臨的品牌傳播問題是:越來越與消費者沒關係了。品牌要與消費者的個性標籤產生“神呼應”。 ·一切在網際網路上的公關傳播和行銷行為,最終都將積累為品牌的數字資產。有時增值,有時減值。
·發展神與信徒般的冬粉經濟,不如建立平等的社群關係。品牌將與社群共同成長,共同進化。
·未來將有基於信任經濟基礎上的新商業形態誕生。熟人關係比生人關係會更有商業價值。
·用戶會為卓越的體驗付費,而不僅是購買內容。用戶有付費意願。
·媒體不能放棄的是自己風格化的品牌。
·媒體人最寶貴的能力就是鑑賞力,因為它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一種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
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有關網際網路、信息和傳播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也得益於與當下許多媒體同行和新媒體弄潮兒的交談,參考資料及致謝名單附後。
從告別傳統媒體的那一刻起,我就有著兩個小小的野心:找到媒體適用於線上時代的生產方式;讓優質內容有權獲得合理的市場定價。很希望能看到真正的新媒體湧現,並實現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