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契訶夫創作短篇小說)

《新娘》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03年。《新娘》是關於一位即將出嫁的貴族小姐娜佳,在他人的鼓勵和內心的召喚下逃離了平庸生活的故事。

契訶夫沒有在《新娘》中,運用具體的情節或心理衝突揭示娜佳心智成長的歷程,而是用情節的省略以及時空的跳躍,留下大幅未知空白任讀者的想像自由馳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新娘
  • 外文名稱:Невеста
  • 創作年代:1903年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 字數:約13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結婚前的娜佳在一夜之間突然發現自己的未婚夫——小安德萊是一個庸俗無聊的傻瓜;原來不平凡的母親現在卻變得那樣醜陋;原來美好的生活竟是一潭死水。痛苦的娜佳在薩沙的啟發下離家出走,去尋求美好自由的生活。一年後她回到家鄉,又突然發現為她啟蒙的薩沙與她的距離越來越遠。娜佳的思想經過了第二次升華,毅然決定離開家去追求那朦朦朧朧的幸福所在。

創作背景

20世紀初年,俄國無產階級成長壯大了,這是“個革命的時代,一個社會變革、科學猛進的時代”。作家契訶夫雖然不了解新的階級,但是他在對知識的認識與評價上,敏銳地捕捉到20世紀之春的信息。知識創造一切,包括人們的生命與力量。契訶夫晚年企圖在一篇小說中描寫一個青年女革命者,題目叫作《新娘》。他有個朋友叫魏列薩耶夫,也是作家。魏列薩耶夫讀了小說的手稿後,就對契訶夫說:“安東·巴浦洛維奇,女孩子們不是這樣去參加革命的。像您的娜佳那樣的姑娘是不會參加革命的。”契訶夫立刻明白自己犯了錯誤,他雖然同情革命,但並不熟悉也不理解革命;作品中的主人公必須合乎生活和性格的邏輯,作家不能憑主觀願望隨意安排他們的命運。於是,他把小說改寫了,在定稿中女主人公娜佳最後沒有參加革命,而只是朦朧地憧憬美好的生活。《新娘》發表於1903年,是契訶夫的最後一篇短篇小說。

人物介紹

娜佳
娜佳作為俄羅斯知識婦女,以她高於自己母親和未婚夫的心靈智慧、審美志趣、理想情操,超越了自己的舊生活。娜佳這一女性形象中寄託了契訶夫對未來世代新人的祝福。
小說通過與薩沙推心置腹的交談與真誠、坦率的爭論,娜佳終於發現未婚夫的庸俗與奴性,母親的空虛與痛苦,並在薩沙的啟發下,選擇去彼得堡求學,開始新的生活。作者雖未具體描繪娜佳在彼得堡的任何活動,但卻交代了她在學習一年後發生的變化。她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安德萊
風度“象演員或畫家”的未婚夫安德萊,不僅是老神甫的孝順兒子,同時還是一個百依百順的理想未婚夫。作家以色彩疊現、音響重奏的手法,常常通過老安德萊言談行狀凸現小安德萊的心理氣質和思想境界。俄國的神職人員是世襲的,中世紀以來,他們是貴族之外的另一知識集團。但是,神學知識畢竟與近現代科學無緣,俄國正教集團的知識,不過是防範人們越過舊觀念的樊籬,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精神文化支柱。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新娘》這部小說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知識女性為追求自我價值實現和社會理想認知所進行的嘗試和努力。《新娘》這部短篇小說的主旨十分明確,契訶夫寫道:“主要的是把生活翻轉過來,其餘的一切都不需要。具體地說,這部小說與作家的其他作品一樣,通過對女主人公娜佳“出走”以尋求“新生活”的行動與心理歷程的敘述,“喚起人們對渾渾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以及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預期。
可以說,在《新娘》中,契訶夫著重表現的不是愛情的追求;或者說,娜佳的追求更高尚、更豐富,遠非“愛情”兩個字所能包容的。她追求那種使人獲得自主自尊、自由創造自然也是創造美好愛情的重大前提。

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作品中,使娜佳思想發生裂變的外部因素是平民知識分子薩沙的影響。愛情題材在俄國一流作家筆下,大多包含社會理想與社會批判內容。在契訶夫之前,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怎么辦?》這部小說里,就曾將這一題材同社會革命、烏托邦理想以及婦女解放運動聯繫在一起,並塑造了革命民主主義知識婦女薇拉·巴甫洛夫娜的典型形象。繼承與發揚了俄國文學民主傳統的契訶夫,則以新娘娜佳象徵俄國革命之早春,這是一位同新生活結下不解之緣的“新娘”。無論就娜佳形象的內涵來說,還是就作家的敘表方式來說,《新娘》的思想藝術價值都超越了20世紀初年的俄國疆域。《新娘》這篇小說,較之其它俄羅斯作家的作品以及作家在此之前發表的小說,都更為接近現代。
此外,作者還通過語言、動作等描寫,刻畫了薩沙、安德萊父子、祖母和母親尼娜等一系列人物,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風格
《新娘》雖然是契訶夫後期的作品,但依然繼承了他一貫的風格——憂傷的抒情筆調和開門見山的寫作技巧。作者開篇就點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為情節的發展做好了鋪墊。文中的景物描寫,隨著主人公娜佳心路歷程的轉變而不斷變化,如開篇第二段的景物描寫襯託了娜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通過描寫潮濕陰沉的夏天,襯託了娜佳壓抑痛苦的內心世界。最典型的是守夜人的打更聲,在不同的場合襯託了主人公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寫
小說《新娘》中,作家將一位處在人生轉折關頭的少女的複雜矛盾心理,表現得異常深刻、細膩。契訶夫的藝術才華在這篇稱為“絕唱”的小說中,得到了集中而突出的體現。作家的神來妙筆,似乎漫不經心地描寫了浮光掠影式的生活流與意識流,但全無浮光掠影式的膚淺,反而形象益加豐滿,思想越顯深邃。貫穿《新娘》全篇的與其說是情節不如說是情緒,大千世界中仿佛一晃而過的種種印象,激發著、催化著少女娜佳的情慷思緒,它們貫串並統領整篇小說。
情節
作家契訶夫沒有把安德萊寫成臉譜化的壞人。娜佳與安德萊之間的決絕,全然沒有採取“正面展開戲劇性性格衝突”的表現方式,情節在這篇小說里顯然被“淡化”了。日常生活般平淡無奇的場景變換,組成了娜佳思想情感裂變的演進過程。由作家“外視角”和主人公娜佳“內視角”組成的印象序列,具有詩的意緒、醇酒般的韻味。

作品評價

當代翻譯家姜椿芳《姜椿芳文集 第9卷 隨筆三 懷念·憶舊》:契訶夫在死前所寫的最後一篇小說《新娘》,把人們追求幸福美好未來的熱望表現得更清楚了。
當代作家肖復興:今天重新讀來,會覺得娜佳的決定有些魯莽,但依然讓我心動。娜佳對於眼前世故而慣性的生活的敏感,讓今天已經麻木的我們汗顏。

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俄國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1879年進入莫斯科醫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他的主要作品有:《勝利者》(1883)、《變色龍》(1884)、《草原》(1888)、《沒意思的故事》(1889)、《庫頁島》(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後來,他由開始創作戲劇,如《結婚》(1890)、《蠢貨》(1888)、《求婚》(1888—1889)、《一個不由自主的悲劇角色》(1889—1890)、《伊凡諾夫》(1887—1889)、《櫻桃園》(1903—1904)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