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陸禿鷲

新大陸禿鷲

新大陸禿鷲,又稱新世界禿鷹或新域鷲,是屬於美洲鷲科(或新域鷲科)的鳥類,但是新大陸禿鷲在基因上與外表相似的舊大陸禿鷲並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新大陸禿鷲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美洲鷲科
區別,分類及演化,形態,食性,繁殖,文化影響,危害及保育,物種及化石,外部連結,

區別

新大陸禿鷲在基因上與外表相似的舊大陸禿鷲並非近親,它們之間的相似性是來自趨同演化,而它們之間的分野則卻仍在討論及研究中。它們在新近紀都是廣泛分布在舊世界及北美洲的。

分類及演化

新大陸禿鷲包含了5個屬及7個物種,5個屬當中只有美洲鷲屬不是單型的。它們的分類如下:
黑美洲鷲屬(Coragyps)
黑美洲鷲(C. atratus)
美洲鷲屬(Cathartes)
紅頭美洲鷲(C. aura)
小黃頭美洲鷲(C. burrovianus)
大黃頭美洲鷲(C. melambrotus)
加州兀鷲屬(Gymnogyps)
加州神鷲(G. californianus)
Vultur
安地斯禿鷹(V. gryphus)
王鷲屬(Sarcoramphus)
王鷲(Sarcoramphus papa)
雖然新大陸禿鷲外表很像舊大陸禿鷲,但它們並非近親。它們的相似性是來自趨同演化。
新大陸禿鷲傳統上是作為一個科分類在隼形目中。但是於20世紀末,一些學者認為它們的染色體組型圖、形態及行為更為像鸛。故此一些文獻將它們分類在鸛形目中,甚至認為它們是鸛科內的一個亞科。不過另有一些意見這種分類過於簡化,而基因證據亦推翻了這個分類。現時卻有一種趨勢將新世界禿鷲提升為一個目,稱為美洲鷲目,與猛禽或鸛沒有近親的guan系。美國鳥類學者協會(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於2007年將北美洲的美洲鷲科再次分類在隼形目中,而草擬將南美洲的美洲鷲科定為地位未定,有可能屬於隼形目或美洲鷲目。
美洲鷲科的學名是來自希臘文的“淨化者”之意。

形態

新大陸禿鷲一般都很大,由小黃頭美洲鷲的56-61厘米至加州神鷹及安地斯神鷹的120厘米長。羽毛主要是黑色或褐色,間中有些白紋。所有的物種頭部及頸部都沒有羽毛。一些皮膚上有鮮艷的顏色,如王鷲就有色彩繽紛的肉冠。
新大陸禿鷲都有長而且闊的雙翼,尾巴堅硬,適合翱翔。它們比其他鳥類更適合翱翔。雙腳有爪,但很脆弱,並不適合抓東西。前趾較長,底部有細小的網狀組織。由於它們沒有鳴管,故其叫聲只限於咕嚕聲及嘶嘶聲。
它們的喙稍呈鉤狀,與其他猛禽比較則較弱。這是由於它們的喙是用來撕開腐肉,而非鮮肉。鼻孔呈卵狀,有蠟膜。鼻腔並沒有分隔,故可以從一邊的鼻孔看穿另一邊。眼睛很突出,但不像鷹般有眉骨遮蔽。黑美洲鷲屬及美洲鷲屬有單一但不完整的上睫毛及兩行下睫毛,而加州兀鷲屬、Vultur及王鷲屬則完全沒有睫毛。
新大陸禿鷲會在腳上排泄,來幫助降低體溫。由於鸛亦會這么做,故這亦成為它們之間緊密關係的論點。

食性

新大陸禿鷲
新大陸禿鷲都是吃腐肉的。雖然它們大部份的飲食都是腐肉,一些成員如黑美洲鷲都曾被發現獵殺獵物。它們也會吃果實、蛋及垃圾。美洲鷲屬中有一種不尋常的特徵,就是它們有敏銳的嗅覺,用來尋找屍體。它們憑著屍體發出的乙硫醇來確定位置。它們腦部的嗅葉比其他動物為大。其他物種如黑美洲鷲及王鷲的嗅覺並不靈敏,只靠視覺,或有時甚至是跟隨美洲鷲屬或其他吃腐肉的動物來尋找食物。
新大陸禿鷲的頭部及頸部沒有羽毛是一種對衛生產生的適應性:可以阻止細菌從屍體藏在羽毛中,另外皮膚亦可以被太陽照射而消毒。

繁殖

新大陸禿鷲不會築巢,它們會在光禿的地方生蛋。它們每次會生1-3顆蛋,這視乎不同物種而定。雛鳥出生時沒有羽毛,於2-3個月後才長出。雙親會以反哺形式來餵養雛鳥。

文化影響

黑美洲鷲及王鷲在瑪雅古抄本作為古代文字出現。當中以王鷲最為普遍。王鷲的圖騰從其肉冠及眼睛可以清楚分辨。它們有時被描繪成一個鳥頭人身的神祇。根據瑪雅傳說,這個神祇是在人類與其他神祇之間傳遞訊息。它們在瑪雅曆法中代表每月的第13日。在瑪雅古抄本中,黑美洲鷲一般與死亡或是猛禽有關,而它們的圖騰代表攻擊人類。黑美洲鷲就沒有像王鷲般的宗教意味。雖然一些圖騰明顯顯示黑美洲鷲相通的鼻孔及鉤狀喙,但有一些則是從沒有王鷲的肉冠來估計是黑美洲鷲。

危害及保育

加州神鷲是瀕危物種。於1987年就已飼養了所有野生的加州神鷲來確保其生存。於2005年,只有127隻野生的加州神鷲。
安地斯神鷹現正近危。
黑美洲鷲、紅頭美洲鷲、小黃頭美洲鷲及大黃頭美洲鷲的狀況仍是安全。這表示它們的數量很穩定,仍未減少到瀕危的數量。

物種及化石

Teratornithidae是一種與新大陸禿鷲有關的已滅絕動物,在美洲是新大陸禿鷲的對手。新大陸禿鷲在史前時代亦有在歐洲出現,甚至有可能在當地演化。Aiornis incredibilis的外表可能像現今的鳥類。不過它們並非近親,而是並行演化的例子,而Teratornithidae比禿鷲更具掠食性。
美洲鷲科的化石歷史頗為大量,但較為混淆。很多化石不論有可能是或不是新大陸禿鷲都被認為是此科的早期成員。自新近紀就沒有明確的化石紀錄,而分子分析的結果卻更為模稜兩可。
美洲鷲科於上新世或更新世有高度的多樣化,可與現今的舊大陸禿鷲比美。已滅絕的屬有:
Diatropornis
Phasmagyps
Brasilogyps
Hadrogyps
Pliogyps
Perugyps
Dryornis
Aizenogyps
Breagyps
Geronogyps
Wingegyps
Parasarcoramphus
於蒙古、美國、阿根廷及古巴發現的化石並未曾分類。現時亦有發現很多與現存物種同屬的化石。
在歐洲發現早期新近紀的化石可能是屬於新大陸禿鷲,稱為Plesiocathartes。另一方面,高鳥科的新兀鷲一直被認為是特別的新大陸禿鷲。

外部連結

[1] Internet Bird Collectio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