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壩鄉(甘肅省高台縣新壩鄉)

新壩鄉(甘肅省高台縣新壩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壩鎮地處祁連山北麓,312國道南側,距離縣城52公里,全鎮共有30個行政村、1個農場、154個合作社、3596戶、14140人。地域面積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42001畝,年日照時數2800小時,年有效降水量220毫米,年蒸發量1200-2000毫米,無霜期120天,早霜9月20日,晚霜5月20日。最高平均氣溫在8月為23度,最低平均氣溫在1月為-15度,地理海拔最高為2419米,新壩街為2115米,最低為1714米。全鄉有“兩庫一塘”(擺浪河水水庫、大河峽水庫、小暖泉塘壩)。至目前,全鎮已形成糧、種、果、畜四大支柱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壩鎮
  • 耕地面積:42001畝
  • 地域面積:200平方公里
  • 地理位置:祁連山北麓
鄉鎮簡介,自然環境,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生產狀況,農業生產,畜牧業生產,林草業生產,二三產業,綜合建設,旅遊景點,

鄉鎮簡介

鎮政府設有黨委、政府、人大三大班子,鎮政府、鎮黨委、鎮人大駐新壩鎮街上。內設四辦四中心: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發展辦公室(掛人口和計畫生育辦公室牌子)、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計畫生育服務中心。
另有縣級部門派出機構:財政所、司法所、國土資源中心所、水管所、中心衛生院、中心國小等單位。

自然環境

新壩鎮地質屬祁連褶皺系的走廊過度帶,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海拔1714米--2500米(鎮政府2115米),屬於祁連山北麓沖積洪積平原地形。年平均氣溫3.2--6.2攝氏度,無霜期120天,年降水量219.2毫米。流徑本鎮的主要河流有擺浪河、西大河、石灰關河、水關河、紅沙河。分布有以擺 浪河(庫 容717.2萬m3)、大河峽( 庫容65萬m3)、水關(庫容74.2萬m3)、石灰關(庫容116萬m3)、黑達板水庫(庫容38萬m3)等3個水庫及許三灣機井在內的六個灌區。境內資源豐富,蘊藏著豐富的原煤、石灰石、銅礦石、碎金等礦藏,有較高開採價值,並有羌活、大黃、蓁艽、柴胡等多種天然藥材以及豐富的牧草。盛產蠶豆、小麥、玉米、洋芋、啤麥等糧食作物和紫花草(琉璃苣)、胡麻、油菜、洋蔥、番茄等經濟作物和蕎麥、糜谷、大蔥、大蒜、中藥材等作物種植,蔬菜、花卉、玉米、油葵、洋芋等多種作物制種的理想區域,尤其是氣候適宜,海拔適中。境內夏季涼爽,氣候宜人,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松木台子、黑松嶺旅遊避署景點,馬營河大峽谷,紅塘、西柳溝高山引水渠系、大河峽、石灰關河冰川,是理想的旅遊觀光避署勝地。

歷史沿革

商、西周時期,境內有羌人部落活動。春秋戰國和秦時,有烏孫人和月氏人逐水草而居。西漢初年,為匈奴占據,屬匈奴渾邪王屬地。西漢武帝時,納入漢王朝版圖,為漢樂涫地。後為前涼、前秦、後涼、北涼、西涼等割據統治。唐時置祁連戊,為肅州福祿縣轄地。宋時為西夏地。元代屬甘州路部管府。明朝時屬高台千戶所轄地。清代時,隸屬甘州府。民國初,新壩設五區。民國28年(1939年)後,改稱祁連鄉,領12保。1953年改為五區,領10鄉,1955年新壩東片設河西壩、新壩、暖泉3個鄉,西片設紅崖子、紅沙河、鎮邊3個鄉。1958年並稱新壩人民公社。1961年東片設暖泉、元山子、新壩3個公社,西片設紅崖子、二壩溝、紅沙河3個公社。1964年東片並為新壩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新壩鄉;西片並為紅崖子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紅崖子鄉。2005年2月,兩鄉並稱為新壩鄉。
2013年9月,撤銷原新壩鄉,設立新壩鎮,原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新壩鎮歷史文化悠久。境記憶體漢唐遺址羊蹄鼓城、許三灣城及古墓群、大石硌漢墓群、明代紅崖堡城等遺址,均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營救紅西路軍指戰員英勇事跡也已成為新壩鄉的光榮歷史。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鎮民眾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依靠科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興辦鄉鎮企業,構建山區特色經濟,形成了制種、番茄、草畜、勞務四大主導產業,實現了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促進了三大文明的和諧、快速發展。二OO四年底,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1159.2萬元,農業增加值達到94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35元,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58.6萬元。

生產狀況

農業生產

立足於資源優勢,以節水增效為目標,大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科技推廣步伐,發展特色農業。至目前,全鎮已建成萬畝制種基地(包括玉米、洋芋、油葵、蔬菜、花卉等作物面積達到26643畝)、萬畝優質小麥生產基地、萬畝優質蠶豆生產基地。尤其是制種、加工番茄、洋芋等作物,以其良好的產品質量,吸引諸多龍頭企業爭相開發,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成為拉動經濟成長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產業。

畜牧業生產

立足豐富的飼草優勢,以牛、羊、豬、雞的規模養殖和適度的馬鹿、肉狗等特種養殖為重點,已建成全縣最大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全鎮各類養殖大戶達到2507戶,養殖專業社105個,養殖專業村17個,牛、羊、豬、雞的飼養量分別達到10779頭、101625隻、38036隻、133716隻。

林草業生產

全鎮緊抓退耕還林(草)政策機遇,進行圍欄育草、荒地種草、植樹造林、改變生態環境,已建立草場257277畝(其中自然草場249667畝,人工草場13000畝),林地面積19430畝,其中防護林12026畝,退耕還林9447畝,以杏、李、蘋果、蘋果梨為主的經濟林3521畝,水果年產量117萬公斤。

二三產業

認真落實省、市、縣優惠政策,大力營造寬鬆的政策環境、服務環境、法制環境,建成兆豐水泥製造有限責任公司、高台縣紅磚廠、鑫磊砂石料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新壩螢石礦、新壩牧場、興盛公司、稻花香麵粉廠、三江源林牧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年生產能力為水泥3萬噸、紅磚900萬塊、螢石8000噸、麵粉2000噸、砂石料8萬方。個體工商戶達到583戶,積極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輸出勞動力4000人(次)。

綜合建設

以小康建設為中心,全鎮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鄉30%的農戶建起了高標準小康住宅,改廚、改廁、改院、改圈農戶分別達到2726戶、2090戶、1926戶、2424戶。其中870農戶建起了“三位一體”能源沼氣池。全鎮29個村全部實現了通車、通電、通郵、通水、通電話目標,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96%,程控電話入戶率90%,有行動電話1590部(移動680部、聯通90部、大靈通550部、小靈通270部)。狠抓文明鄉(鎮)、文明村、文明單位創建活動,目前,全鎮50%以上的村、單位達到了文明村、文明單位標準,鎮上先後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科技之鄉、教育之鄉、文化之鄉、衛生之鄉、體育之鄉。

旅遊景點

許三灣古城遺址
新增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旅遊景區(點)——許三灣城及墓群位於甘肅省高台縣新壩鄉許三灣村,為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遺址,海拔1488米,包括許三灣城、西南墓群、東墓群、五道梁墓群。許三灣古城具有良好的河西古文化旅遊資質,為河西地區半荒漠古城遺址旅遊區的典型代表。城址四周夯土築牆,城址平面為方形,東西長66米,南北長84米,城垣完整,南面開門,有瓮城。城內有建築基址。城周圍有墓群三處,有帶礫石封土的墓葬3000餘座,密集處封土相互連線。在城西3公里的五道梁,分布墓葬1000多座。城北1.5公里有圓形封土墓200多座。城內外地表散見有灰、紅色陶片,城內曾出土過大量的“五銖”、“貨泉”、“開元通寶”等古錢幣和銅箭頭、銅帶鉤等。現存遺址主要為城牆、馬面、瓮城、角墩、古井、烽火墩等。<BR> 古城遺址東北為綿延數十里的沙漠腹地,黎明可覽“大漠日出”勝景;正午,因地表為沙礫戈壁,升溫較快,每日可見“海市蜃樓”奇觀;西部為南接祁連一瀉而下的地平線,傍晚可睹“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風光;遺址北部為阡陌縱橫的綠洲,正是“人進沙退”的壯舉;南望祁連,便可印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此地做江南”的名句。是半荒漠戈壁地區人文景觀的旅遊勝地。許三灣城及墓群是漢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重要的歷史遺址,對研究當地的歷史、經濟、以及十六國時期割據政權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