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運動

新城運動

新城運動(New Town Movement)

19世紀初,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已將近有100萬人口。城市的密集一方面達到了不可控制的災難性程度;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一種不尋常的活力。新城運動是衛星城建設後進行的一項城市建設運動,新城運動的理論源於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和衛星城一樣也是為了解決大城市問題,發展中小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城運動
  • 外文名:New Town Movement
  • 源於:霍華德的田園城市
  • 目的:解決大城市問題
簡介,建設目標,發展歷史,

簡介

災難總要被控制,1854年,倫敦成立了改善工人住房委員會,1899年霍華德發起成立了花園城市聯合會,並在倫敦郊區建設了兩座新城-1902年的萊切沃斯(Letchworth)和1919年的韋林(Welwyn)。
兩次世界大戰後倫敦受到重創,英國政府開始討論重建城市的方案。
1942年,英國皇家學會MARS小組的建築師提出一個規劃報告,將倫敦由原來封閉的城市形態轉變為一個開放的、由兩個相互隔離的部分組成的大倫敦。
新城運動的理論源於霍華德的花園城市,和衛星城一樣也是為了解決大城市問題,發展中小城市。
新城可以是衛星城,但衛星城不同於新城。

建設目標

平衡與獨立自足,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總人口中有相當數量的就業人員與總人口平衡,工作崗位選擇率高。
英國1946年為開發建設新城頒布了《新城法》,新城由政府委派新城開發公司統一建設,徵購土地,綜合開發。

發展歷史

1、第一代新城
1946-1950年代興起的小城鎮,人口規模不超過六萬人,第三代衛星城屬於第一代新城,倫敦外圍建了八個衛星城。特點:規模較小,功能分區嚴格,居住按鄰里單位建設,強調獨立自足和平衡,對地區不平衡,經濟開發問題考慮較少。例如,英國哈羅新城。
2、第二代新城
1950-1964年,人口不超過十萬人,是新開發地區中心。
特點:規模比前面大,功能分區不及前嚴格,密度高,注意景觀設計,小汽車發展後交通規劃比較重視,考慮地區經濟開發。例如,英國利文斯頓,斯蒂文奇新城。
3、第三代新城
1960年以後規劃的,人口達25-30萬,中等規模新城,如密爾頓凱恩斯新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