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頭

《新上頭》是唐代詩人韓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一位正行加笄禮、即將出嫁的女子的言行,前二句寫少女婚期已定,所以她學梳新髮型、試穿新衣服,少女的喜悅之情與忐忑之態,盡在不言之中;後二句寫少女愛好心切、看來看去,反而疑惑起來。擔心自己打扮的是否合適,因為沒有把握,使去遍問旁人。這首詩以鮮明而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和細緻生動的心理刻劃,寫得頗有情趣和富於哲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新上頭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韓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新上頭
學梳松鬢試新裙,訊息佳期在此春
為愛好多心轉惑,遍將宜稱問傍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上頭:按古代社會風俗,女子十五歲時要通過一定的儀式,以簪束髮,表示成年,名“加笄”,俗稱上頭。
⑵蟬鬢(bìn):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型,兩鬢薄如蟬翼。
⑶佳期:指女子出嫁成婚之日。
⑷愛好多:特別愛美。心轉惑:心裡轉而疑慮。
⑸偏:背著。宜稱:好壞,合適與否。

白話譯文

學著將兩鬢梳得薄如蟬翼且試穿新裙,因為聽說出嫁成婚的佳期就在今春。
由於想妝扮得更好反而疑惑不定,背著父母將裝扮合適不合適去請問旁人。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得而知。《香奩集》中載有此詩,而集中作品多是詩人二十到三十八、九歲時,未中進士前所作,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在青年時代為一位正行加笄禮、即將出嫁的女子所作,這位女子的身份,或是詩人的玩伴,或是詩人的親戚,亦有可能純是個陌生人。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韓偓這首詩,以鮮明而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和細緻生動的心理刻劃,寫得頗有情趣和富於哲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詩寫這位姑娘新近才上了頭,而因為古代通行早婚,所以就在這個春天,又要做新娘子了。既然已有訊息,佳期在即,所以更有必要習慣於這種成人的妝束,於是學著梳那種薄如蟬翼的鬢髮,試著穿新制的衣裙。少女們總是愛好的,湯顯祖的名劇《牡丹亭》中女主角杜麗娘在遊園時,曾唱道:“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這真是古今中外所有少女的心聲,韓偓詩中這位新上頭的姑娘也不例外。正因初試新妝,愛好心切,自己看來看去,反而疑慮起來,這種妝扮,究竟對自己是否合宜、相稱。實在把握不定,就只好去遍問旁人了。詩歌很短小,但卻一波三折,詩情婉轉,讀來生動有味。
詩人用富有特徵性的舉止,來生動地刻畫這位姑娘的形象。先是像電影一樣地推出一個特寫鏡頭:一位年青的姑娘正在對鏡梳妝打扮,反反覆覆,不厭其煩。這位姑娘這樣裝扮自己,原來是為了迎接一生中重要的“上頭”佳期的到來。這兩句是因果倒裝,逆筆推挽,不僅使詩句顯得跌宕多姿,更重要的是突現了這位姑娘認真裝扮自己的動作,同時,第二句又暗用春天來襯托年青姑娘的朝氣蓬勃,使這個形象充滿生機,寫出了活潑可愛的精神狀態。三句“為愛好多心轉惑”,是全詩的關鍵,這一轉折,不僅是絕句“起承轉合”的需要,同時也根據主人公心理的邏輯變化。這位姑娘開始一意愛好,然而求之過急、過深,難免“轉惑”,不知怎樣才好了。對於一個只有十五歲的還是少不更事、缺乏主意的姑娘來說,這種變化十分自然。作者通過細膩的刻劃,不僅進一步寫活了這位女子,同時也指出了一種普遍的心態,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而最後一句“遍將宜稱問傍人”,又是這種疑惑心理的延伸。唐代詩人朱慶餘有一首《閨意獻張水部》的絕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位新婚女子,就與這位才剛要“上頭”的姑娘不一樣,心中雖然也有點“惑”,但她決不去“遍將宜稱問傍人”,而只是“低聲問夫婿”,不同年齡、不同情境的人,即使遇到類似情況,也各有不同的心理。兩詩對照,可見其中道理,而更饒風趣。

名家評價

明·鐘惺《唐詩歸》:全是一片徘徊向賞之意(末句下)。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迨吉有期,新妝乍試,明知梳裹入吋,而猶問傍人者,一生愛好,不厭詳求,作者善狀閨人情性也。至嫁後,則畫眉深淺,問夫婿而不問傍人,同一愛好,更饒風趣矣。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新上頭》一首寫女子愛好心情,亦極工細。

作者簡介

韓偓(約842~923):字致堯,又作致光、致堯,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昭宗龍紀元年進士。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遺,歷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黃巢軍入長安,光化三年十一月隨唐昭宗奔鳳翔,升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後因不附朱全忠,貶濮州司馬,再貶鄧州司馬。昭宗被殺後,南依閨王王審知。擅寫宮詞,多寫艷情,辭藻華麗,人稱“香奩體”。有《香奩集》,《全唐詩》存詩四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