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瑞克旅

斯特瑞克旅

斯特瑞克”旅是以3600名步兵為主體,並結合目前陸軍其他兵種的優點和技術手段,能執行從低強度到高強度軍事行動,比其他部隊有著更高的戰術機動能力,更先進戰場狀況獲得和認知能力,以及擴展到連級的各兵種聯合能力。“斯特瑞克”旅不同以往傳統旅在於一些兵種如偵察營,火炮營,軍事情報連,工兵連,通訊連,反坦克連均整合在一起,而以往傳統旅僅僅擁有3個步兵營,這些兵種的部隊只有在演習訓練或戰時臨時配屬。“斯特瑞克”旅擁有更先進的指揮,控制,計算機,通訊,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C4ISR),以便於指揮官們可以洞察瞬息變化的戰場,在敵人之前作出反應,這就是所謂的“先敵觀察,先敵了解,先敵動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特瑞克旅
  • 外文名:SBCT
  • 主體:3600名步兵
  • 特點:更高的戰術機動能力
武器技術,通信網路構架,戰術網際網路,作戰指揮系統,作戰能力,網路化程度,信息質量,互動與協同,自我協調,作戰效能,發展前景,

武器技術

在進行初始作戰能力試驗1年後,美陸軍的第一個“斯瑞克”旅戰鬥隊(SBCT)--第2步兵師第3旅,在伊拉克表現十分出色。該旅充分利用其速度和態勢感知能力成功消滅和俘虜了大量敵軍。與履帶式裝甲戰車相比,“斯瑞克”輪式車輛不但提高了速度,而且行駛時噪音較低。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第2步兵師第3旅在當地贏得了“幽靈騎士”的綽號。
在伊拉克,“斯特瑞克”戰車安裝了條形附加裝甲增強防護,可有效抵禦火箭筒的攻擊。此外,美陸軍還在發展反應裝甲,以抵禦其他種類的威脅。美陸軍計畫生產充足的附加反應裝甲組件裝備部隊,並定於2005年5月裝備第一個“斯瑞克”旅,2006年裝備其他“斯特瑞克”旅。
與此同時,“斯特瑞克”戰車在伊拉克部署期間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包括感測器作用距離短,以及與後方的通信能力差。美陸軍計畫升高“斯瑞克”偵察車的感測器桅桿解決感測器問題,用53套作用距離更遠並能在聯合作戰環境中使用的衛星無線電裝置代替44套近程數字無線電台,解決通信問題。
目前,美陸軍第二個“斯瑞克”旅--第25步兵師第1旅,正在接受作戰能力評估。美國防部將於今年夏天對其進行鑑定。第三個“斯特瑞克”旅擬由第172步兵旅改編,將於今年5月開始裝備“斯特瑞克”戰車。
斯特瑞克旅原本有2種編制,一種是步兵制斯瑞克旅,一種是騎兵制斯瑞克旅。騎兵制原本用於改編裝甲騎兵2團,2004年5月,美國陸軍宣布,取消騎兵制,所有斯瑞克旅均按步兵制改編。
步兵旅和騎兵旅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所配備的車輛和型號的區別。步兵斯特瑞克旅戰鬥隊有各型裝甲車(包括偵察車、步兵輸送車和機動火炮系統)291輛,其中步兵輸送車127輛、機動火炮系統27輛、反坦克飛彈車9輛、偵察車51輛。騎兵斯瑞克旅戰鬥隊則有各型裝甲車308輛,其中步兵輸送車13輛、機動火炮系統48輛、偵察車108輛。據稱,裝備一支騎兵斯瑞克旅戰鬥隊需要14億美元,而步兵斯瑞克旅戰鬥隊只需9.4億美元。根據第2步兵師第3旅在伊拉克的作戰經驗,裝備50輛偵察車完全可.
斯特瑞克旅
“斯特瑞克”旅從一開始就是按照網路中心戰理念設計的,比以往數位化師的起點更高。按照美陸軍中將麥科南的說法,過去第4機步師的數位化建設是在原有作戰理念以及訓練與編制原則上增加了網路和指揮控制系統;而“斯特瑞克”旅則是通過改變這些理念和原則來更好地發揮數位化系統的作用。
在作戰使用上,“斯特瑞克”旅充分利用先進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與偵察(C41SR)技術,可以在廣闊分散的作戰地域遂行進攻、防禦作戰,以及維持穩定和支援行動。地面部隊的作戰方法也隨之發生變化。“斯特瑞克”旅強調“先敵發現、先敵理解、先敵行動、決戰決勝”;將“進行接觸。調動預備隊”的傳統進攻模式,改變為“用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對敵實施偵察、在非接觸條件下摸清情況、將作戰部隊調動到有利位置,在有利時機進行交戰”的新模式。為此,地面作戰行動也從“命令驅動式”(command—push)轉變為“偵察牽引式”(recon—pull)。“斯特瑞克”旅的作戰條令鼓勵部隊指揮官充分利用新技術,更為靈活、有效地作戰。
在編制體制上,“斯特瑞克”旅改革後的編制結構更有利於發揮新型數字式系統的作用。“斯特瑞克”旅共編有約4000人,設偵察營、野戰炮兵營、支援營、3個步兵營、反坦克連、工兵連、軍事情報連和通信連,是戰略部署、殺傷、機動和生存能力之間高度平衡的諸兵種聯合戰鬥隊。與非數位化的輕型步兵旅的編制相比,“斯特瑞克”旅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偵察能力大大加強,其偵察排數量是輕型步兵旅的4倍,旅屬偵察營最多可以對9條路線和18個地域連續不斷地實施全天候、精確和及時的偵察。
在裝備信息化方面,“斯特瑞克”旅的作戰分隊普遍裝備與數位化重型師同等水平的偵察、通信和指揮系統,有75%以上的車輛配備網路化作戰指揮系統,並且在旅和營級指揮控制中心使用寬頻衛星通信系統。“斯特瑞克”旅裝備的是第一代網路中心戰系統,即當代水平的陸軍數字式地面通信和衛星通信系統,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作戰指揮系統。換言之,“斯特瑞克”旅的通信設備和指揮系統還不夠完善。

通信網路構架

“斯特瑞克”旅的通信網路為異構型網路,主要包括戰術網際網路、戰鬥網無線電台網、指揮控制節點網、衛星通信廣域網和全球廣播系統五個子網路,它們各司其職、取長補短。
斯特瑞克旅

戰術網際網路

它是以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EPLRS)為數據傳輸骨幹的陸地網,用於戰鬥車輛之間的數字通信,平均頻寬14/4千比特/秒、最高56.6千比特/秒。EPLRS以地面視距通信為基礎,為擴大TI的工作距離,一般要使用中繼站。EPLRS具有自動中繼和動態重組的能力,從而在網路結構上為運動中車輛之間的信息傳輸提供保證。然而演習表明,TI中繼站很容易遭受攻擊;而且在茂密的植被下,中繼站的定位也很困難。
斯特瑞克旅
EPLRS可以自動生成有關分隊、車輛和人員的位置信息,並在“斯特瑞克”旅內所有配備了EPLRS的車輛之間分發。士兵們通過“21世紀部隊旅和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FBCB)獲取態勢信息以及EPLRS的文本和數據信息,並在顯示器上顯示出來。在“斯特瑞克”旅內,排以上各級指揮車都裝備了EPLRS/FBCB,步兵排的4輛運兵車中也有2輛裝備。
1 . 戰鬥網無線電台(CNR)網
它的主體是“辛嘎斯”(SINCGARS)背負式調頻電台,用以組成班、排、連、營、旅各級子網,僅用於話音通信。與EPLRS一樣,“辛嘎斯”也面臨著頻寬窄(僅16千比特/秒)和通信距離短的問題;CNR的網路也需要利用中繼站來實現遠距離通信。
2. 指揮控制節點(TOC to-TOC)網
它是一種基於“近期數字電台”(NTDR)系統的低頻寬地面數據通信網,用於保證旅部、偵察營、支援營和步兵營等指揮所之間的互聯互通。在旅的基本指揮所與支援營指揮所之間,採用“旅用戶節點”(BSN)設備以及帶定向天線的視距電台實現專用的大容量連結。該網路用於分發指揮官的命令、共享計畫與情報數據,以及交換陸軍作戰指揮系統(ABCS)內部使用的數字透明圖。
NTDR系統通常以28.8千比特/秒的速率、採用多路訪問網路的工作方式,十幾個裝備了NTDR、互相“通視”的指揮所和車輛可以組成一個多路訪問網路。在以點對點視距通信方式工作時,該電台的通信速率可達8兆比特/秒。旅指揮車配有NTDR,既可以通過EPLRS或特高頻軍事衛星通信系統實時訪問戰術網際網路,也可以通過NTDR訪問營和營以上網路。
3. 衛星通信廣域網(SATCOMWAN)
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採用SMART-T終端的“軍事星”廣域網。這是一種1.5兆比特/秒高頻寬數據網路,採用“安全、可靠的移動式戰術終端”(SMART-T),是“斯特瑞克”旅通信網路中生存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最強的部分。全旅一般僅在旅的基本指揮所、前方指揮所和旅屬支援營配備3部SMART-T,但在需要時可以將其轉移並重組,例如擔任主攻任務的步兵營在關鍵時刻就可以調配到1套SMART-T。
(2)“特洛伊精靈”衛星通信網。這是一種藉助民用通信衛星系統的點對點數據通信系統,用於“斯特瑞克”旅和上級司令部的連線,並且可從世界各地的情報中心獲取情報。不過“特洛伊精靈”和上述SMART-T終端都不能實現“動中通”。
(3)“特高頻軍事衛星數據通信系統”(UHF MILSATCOM)。它採用“噴火”(Spitfire)軍事衛星終端,安裝在配備小型天線的旅指揮車上。“噴火”衛星終端可提供24千比特/秒以下的低頻寬通信連結,並向陸軍作戰指揮系統傳送戰術通用圖,可以實現“動中通”。
斯特瑞克”旅通信網路的最大的問題,是陸地通信系統頻寬過窄、通信距離太短。近期的解決措施是研製EPLRS的升級系統,並在營、旅級指揮車內安裝民用通信衛星超小孔徑終端(最大通信速率1.5兆比特/秒、平均速率128千比特/秒)。
作為長遠之計,將用“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JTRS)和“戰術級作戰人員信息網”(WIN-T)的衛星終端取代EPLRS和“辛嘎斯”電台。屆時,戰術級機動車輛可用的頻寬將增加到約10兆比特/秒。指揮控制節點網還有望成為基於衛星通信的網路,傳輸速度可達288千比特/秒。這些措施將增強“斯特瑞克”旅的協同能力、減少地形對於分隊部署的限制、減少對易受攻擊的中繼站的依賴。

作戰指揮系統

“斯特瑞克”旅的作戰指揮系統也與數位化的重型部隊一樣,以陸軍作戰指揮系統為基礎,將原來分別研製的不同職能的數位化指揮控制系統和作戰管理系統整合為一個有機系統。“斯特瑞克”旅的作戰指揮系統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
全球指揮控制系統·陸軍部分”(GCCS-A),是聯合指揮控制系統和陸軍指揮控制系統之間的接口。
“機動控制系統”(MCS),配備在旅和營的戰術作戰中心和指揮車上,支持機動作戰計畫,為旅的指揮節點網提供通用作戰圖的中心集成平台。
“全源分析系統”(ASAS),配備在旅屬軍事情報連以及旅和營的戰術作戰中心,用於將情報和感測器信息融合成統一的敵情圖,並生成通用作戰圖中“紅軍”一方的態勢信息。
“先進的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AFATDS),用於火力支援計畫,以及協調、最佳化遠程火力資源的使用。
“戰鬥勤務支援控制系統”(CSSCS),用於統一和融合戰鬥支援數據,也向戰術指揮官提供有關彈藥和燃料供應、醫療和人員狀況、運輸、維修、全面的物資供應情況以及其他野戰勤務信息。
“21世紀部隊旅和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是陸軍作戰指揮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幾乎每一輛“斯特瑞克”車都配備了該系統。
“數字地形支援系統”(DTSS),用於從多個來源接收各種格式的數字地形數據,並加以處理、複製和分發,提供地形分析成果。
“戰術空中信息系統”(TAIS),可為多軍種聯合戰區指揮官提供實時空域信息,在戰鬥空間空域管制措施透明圖上顯示飛機的位置和運動情況。
“綜合氣象系統”(1METS),可以接收、處理和分發氣象觀察報告、氣象預報以及天氣與環境對戰場作戰系統影響的報告。

作戰能力

2005年,美陸軍委託著名的“智囊團”蘭德公司,以“斯特瑞克”旅為對象進行網路中心戰案例分析。蘭德公司從聯合戰備訓練中心收集了大量的紅藍軍對抗演習資料及觀察員的報告,深入採訪了“斯特瑞克”旅的指揮官:然後以非數位化的輕型步兵旅為對照基準(因為沒有非數位化的中型旅),從以下方面對“斯特瑞克”旅的網路中心戰能力進行了分析。
斯特瑞克旅

網路化程度

“斯特瑞克”旅通信網路的通信能力要遠遠高於僅裝備調頻電台的輕型步兵旅的話音通信網路。這一點可以從節點聯網能力,表示網路中各節點之間進行通信的能力和網路質量兩方面來衡量。
網路質量由通達性、服務質量和網路保險性三大要素組成。其中:通達性表示整個部隊或可以聯網的節點利用網路進行互動的程度。蘭德公司的研究結果表明,輕型步兵旅從步兵班至旅各級傳送態勢感知信息的通達率僅為0.27-0.37,而“斯特瑞克”旅為1:服務質量主要表示在網路上可以提供的各類通信服務的總體質量,包括網路連線的容量(即頻寬)、可提供的數據服務(例如話音、文字、數據或視頻會議)等;網路保險性表示部隊整體上的連通性,包括網路及其傳輸內容的安全性、私密性和完整性
斯特瑞克”旅與輕型步兵旅網路化程度比較的結果是:後者僅具備話音通信能力:而前者除此之外,還具備14千比特/秒(非指揮控制車)或28千比特,秒(指揮控制車)的平均數據通信能力,以及運動中的數據服務能力(包括文字、通用作戰圖,透明圖等)。

信息質量

蘭德公司對“斯特瑞克”旅和輕型步兵旅所掌握的信息質量從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確性兩方面進行了對比。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差距是明顯的。

互動與協同

非數位化輕型步兵旅以調頻電台為唯一的通信手段,沒有通用作戰圖可以共享,各方掌握的信息有局限、理解態勢的差異很大,往往不易達成共識、決策過程較長。而“斯特瑞克”旅的每個班、排長都連在陸軍作戰指揮系統網上,旅內疏開配置的分隊之間可以實現互動,與旅外單位的協同亦很便利。各單位可利用網路和通用作戰圖隨時了解戰場態勢,大大方便營、旅指揮官之間以及官兵之間的互動與協同,決策過程更為快捷、靈活,更符合實際情況。
接受調查的“斯特瑞克”旅士兵,80%認為數位化信息系統可以保證指揮所對戰況的跟蹤和戰鬥計畫的擬定,86%認為陸軍作戰指揮系統可為參謀部的決策提供更好的保障。

自我協調

指揮速度(speed of command)是衡量指揮決策靈活性和部隊自我協調能力的指標。在這方面,“斯特瑞克”旅具有明顯的優勢。在下頁的圖中將“斯特瑞克”旅和輕型步兵旅在2003年5月舒加特·戈登基地進行的城市進攻作戰演習中的指揮進程進行了比較。兩支部隊同時接受任務、均被要求在不晚於規定的時刻發起進攻,但其間的過程卻大相逕庭,從中可以看出“斯特瑞克”旅的網路中心戰優勢。
“斯特瑞克”旅的第一個優勢是在偵察方面。輕型步兵旅只有42個小時的偵察時間,偵察排的數量不及“斯特瑞克”旅的1/4,而且必需在動用營屬偵察排之前確定作戰方案:而“斯特瑞克”旅在受領任務後6小時開始實施偵察,偵察可用時間為60小時,且偵察排的數量為前者的4倍多。輕型步兵旅在決定作戰方案並下達具體作戰命令時(第2天06:00)尚未全面了解態勢,是典型的“命令驅動式”作戰:而“斯特瑞克”旅直至查清敵方態勢後才從兩個備用作戰方案中選擇其一,體現了“偵察牽引式”作戰的特點。
第二個優勢是指揮上的靈活性。“斯特瑞克”旅旅長可以控制指揮速度,既可以加快行動速度以維持節奏、保持主動,也可以推遲選擇作戰方案的時間以實施偵察,只為下屬部隊預留16個小時:而輕型步兵旅旅長則只能墨守“1/3至2/3”的原則,為下屬部隊預留占總任務時間2/3的“決策至執行”時間(48小時)用於作戰計畫、偵察和演練。
第三個優勢是部隊的主動性和自我協調能力。“斯特瑞克”旅的步兵營可以利用通用作戰圖及時了解敵我雙方的態勢,積極主動地互相配合。如在演習行動中,主攻營營長發現先頭營已提前完成對敵迂迴包抄的任務,便當即決定將發起攻擊的時間從原定的第4日凌晨4時提前到第3日15時,保證了作戰行動的快節奏和對敵打擊的突然性,僅用6個小時就在25千米範圍內攻克了20座建築物。

作戰效能

蘭德公司的研究結果表明,“斯特瑞克”旅在演習行動中的作戰效能比非數位化旅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在態勢感知的質量、指揮速度及部隊生存力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2003年5月城市進攻作戰演習的總結報告稱:與精銳對抗部隊(紅軍)交戰的傷亡比,輕型步兵旅達到10:1,而“斯特瑞克”旅僅為1:1。
從伊拉克戰場上反饋回來的信息也證明,“斯特瑞克”旅在更為複雜的非對稱威脅環境中也有良好表現。有報告稱,在伊拉克的“斯特瑞克”旅(第2步兵師第3旅)的月平均傷亡率僅是101空降師屬非數位化部隊的1/6,士兵的傷亡風險是後者的1/2。
受訪的“斯特瑞克”旅士兵中,95%表示對完成作戰任務的能力充滿信心。聯合戰備訓練中心的資深觀察員指出,“斯特瑞克”旅做到了“先敵發現、先敵理解和先敵行動”,其態勢感知和態勢理解能力、機動力和殺傷力的結合令人印象深刻。
“斯特瑞克”旅與輕型步兵旅的網路中心戰能力及部隊作戰效能的比較見上表:

發展前景

隨著美國陸軍編制體制向模組化的轉變,美陸軍的基本作戰單位從傳統的師轉變為旅,美陸軍的信息化建設重心也從師轉移到旅。“斯特瑞克”旅在美陸軍向未來信息化部隊轉型的過程中,肩負著“承上啟下”的重任。
雖然從第1個“斯特瑞克”旅誕生至今僅有幾年的時間,然而在有限的對抗演習和實戰行動中,“斯特瑞克”旅已經展示出了信息化對增強部隊作戰效能的巨大作用。偵察與情報能力的大幅增強確保了“先敵發現”,暢通的網路和廣泛共享的“通用作戰圖”為“先敵理解”態勢和靈活的指揮創造了條件,因而也保證了“先敵行動”和“決戰決勝”。
“斯特瑞克”旅的經驗表明,陸軍信息化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發展信息化裝備,而且部隊編制體制的改革、通信與指揮網路的最佳化整合以及部隊訓練等非裝備因素,都對信息化部隊的綜合作戰效能有著巨大的影響。美軍估計,如果士兵在諸兵種合成作戰中訓練有素,則“斯特瑞克”旅的生存能力還將成倍提高,藍軍,精銳紅軍傷亡比可以從現在的1:1改寫為1:2。
眼下,“斯特瑞克”旅的信息化指揮通信網路還有諸多不足。隨著新一代信息化裝備的逐步列裝和部隊信息化作戰經驗的積累,“斯特瑞克”旅的綜合作戰效能還有很大的提升潛力,這塊美國陸軍信息化建設的“試驗田”還將發揮更大的示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