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列比茨基

斯克列比茨基

斯克列比茨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列莫維奇·彼什科夫,別名瑪克西姆·高爾基,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列寧說他是“無產階級文學最傑出代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克列比茨基
  • 外文名: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
  • 別名:高爾基
  • 國籍:前蘇聯
  • 民族:俄羅斯
  • 出生地:下諾夫哥羅德
  • 出生日期:1868年3月16日
  • 逝世日期:1936年6月18日
  • 職業:作家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蘇聯作家協會主席
    參與俄國社會主義革命
  • 代表作品:《童年》《海燕之歌》《在人間》《我的大學》 《小攝影師》
簡介,斯克列比茨基的名言警句,課文,《小攝影師》,《海燕之歌》,《跑進家來的松鼠》,《童年》,高爾基州,高爾基市,生平,高爾基成名三部曲簡介,

簡介

斯克列比茨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登上文壇,他的早期作品,雜存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這是他無產階級世界觀形成前必然經歷的階段。浪漫主義作品如《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鷹之歌》(1895)等,讚美了熱愛自由、嚮往光明與英雄業績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鬥的激情;現實主義作品如《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等,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表達了他們的激憤與抗爭。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義並充滿激烈內心衝突的人物。
1901年他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徵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風擊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預告革命風暴即將到來,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鬥,這是一篇無產階級革命戰鬥的檄文與頌歌,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讚。1905年革命前夕,高爾基的創作轉向了戲劇,1901~1905年,他先後寫出了《小市民》、《底層》、《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和《野蠻人》等劇本。特別是《小市民》、《底層》展現了現實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與新的精神面貌,表現了他們為自己權利而鬥爭的決心與樂觀情緒,它們的上演,在當時俄國的劇壇上引起了轟動。
1906年斯克列比茨基寫成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誌著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母親》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為社會主義而鬥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列寧肯定了它的現實意義。
1905年革命失敗後,斯克列比茨基赴美國及義大利寫了一系列政論文章,抨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學界的形形色色反動思潮。1908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懺悔》流露出唯心主義的造神論思想,雖然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但也得到了他的熱情幫助。儘管如此,高爾基的主導傾向仍然是積極的,富於革命的戰鬥精神。對新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方法的特徵從理論上進行了許多探索,提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觀點。他在兩次革命之間的創作成果頗豐,如《奧古洛夫鎮》(1909)、《夏天》(1909)、《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1910---1911)、《義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 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1913---1923),以及稍後完成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4---1925)等幾部作 品。1921年,他遵照列寧忠告,到國外養病。
1931年回國之後,從1925年起著手創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詩氣魄的長篇巨著《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還寫了《蘇聯遊記》(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劇作《耶戈爾·布雷喬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薩·日烈茲諾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藝理論、文學批評和政論文章,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斯克列比茨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並主持召開了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新人,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
斯克列比茨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讓他成為全世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其中《跑進家來的松鼠》選編入六年制人教版語文書11冊第22課

斯克列比茨基的名言警句

不要慨嘆生活的痛苦!慨嘆是弱者!
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意志。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
學習——永遠不晚。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鬆而舒適的詩。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生活的情況越艱難,我越感到自己更堅強,甚而也更聰明。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樣。
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天才是由於對事業的熱愛而發展起來的。簡直可以說,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的熱愛而已。
天才出於勤奮。
沒有不可認識的東西,我們只能說還有尚未被認識的東西。
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
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只有人的勞動才是神聖的。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是學習一輩子。
當大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時,又給了他一根拐杖,這就是理想。——高爾基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發展得越快。——高爾基
讓整個一生都在追求中度過,那在這一生中必定會有許許多多頂頂美好的時刻。——高爾基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能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高爾基
人的靈魂表現在他的事業,人是要死的,誰也活不了幾百歲,但是他的事業會永垂不朽。——高爾基
真實的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最美好的無價之寶。

課文

《小攝影師》

這個文章被寫進了國小課本里。
1928年夏天,高爾基住在列寧格勒。他經常坐在窗子旁邊工作。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高爾基正在讀書,突然,一個小紙團從窗外飛到了桌子上。高爾基打開紙團,上面寫著:“親愛的高爾基同志,我是一名小學生 。我想給您照張相,貼在我們的牆報上。請您讓他們讓我進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爾基從視窗向外望去,看見人行道邊上站著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手裡拿著一架照相機。
“是你扔的紙團嗎?”高爾基問。
“是的。”小男孩站起來,鞠了個躬,“請讓我進去吧!”
“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高爾基說。
過了一會兒,小男孩站在高爾基面前了。他仔細打量著高爾基,咧開嘴笑了,然後用手指了指沙發,說:“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
高爾基拿了張報紙,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說:“一切準備妥當。”高爾基側過臉,對著他微笑。 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來。
“你怎么了?”高爾基不知出了什麼事。
小男孩哭著說:“我把膠捲忘在家裡了。”
高爾基趕緊站起來,小男孩已經提著照相機跑出去了。高爾基走到視窗,大聲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
小男孩哭著,跳上一輛電車。電車馬上開走了。
晚上,秘書告訴高爾基:“外面來了一位攝影師。”
“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問。
“不是。是一家雜誌社的記者。”
“請轉告他,我很忙。不過,來的如果是個小男孩就讓他進來。”

《海燕之歌》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的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鬥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到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海燕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狂風吼叫……雷聲轟響……
一堆堆烏雲,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在大海上燃燒。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裡。這些閃電的影子,活像一條條火蛇,在大海里蜿蜒遊動,一晃就消失了。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的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寫作背景:
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諾夫戈羅德的人們很早就把火車站擠滿了,他們是為了給自己喜歡的作家高爾基送行。沙皇政府這次破天荒的未經審訊就急匆匆的把高爾基放逐到庫爾斯克去。高爾基剛到來,人群中就爆發出了“高爾基萬歲”、“打倒專制制度”、“消滅黑暗勢力”的呼聲。示威者時而高唱革命歌曲,時而朗誦《海燕》。一位演說者大聲說道:“高爾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說出了真理並揭露我們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筆,一種力量——他那在自由發表意見時所表示的思想……我們要用示威來表示我們是怎樣的喜愛高爾基。” 示威結束後,一位大學生激動的高呼:“暴君將要死亡,而偉大的有利的自由的人民將要興起!”就因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詩——《海燕》。
海燕的寫作背景:
高爾基寫這首詩是在1901年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當時人民民眾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沙皇反動政府加緊了對人民的鎮壓,正是革命與反革命激烈搏鬥的時候。高爾基當時在聖彼得堡,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他為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抨擊機會主義者、資產階級自由派的醜惡嘴臉,就寫下了《海燕》這篇散文詩。

《跑進家來的松鼠》

我們家的房子緊挨著森林。一隻松鼠跑進我們家來,很快就跟我們相熟了。它整天滿屋亂跑,在櫥櫃和架子上跳來跳去,動作靈活得驚人,從來沒有碰掉過一樣東西。爸爸的書房裡,掛著一副從森林裡撿來的大鹿角。松鼠常常跳到上面去蹲著,就像蹲在樹枝上似的。它特別愛吃甜食,經常跳到我們肩膀上要糖吃。有一回,餐櫃裡的方糖不見了,媽媽把我們幾個孩子叫去問,我們誰也不知道。爸爸說我們不誠實,一星期不許吃糖。松鼠跟我們一樣,一個星期沒有吃到糖。有時,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臉,還輕輕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兒給它找去呢?有一天,午飯後,我正靜靜地坐在沙發上看書。忽然看見松鼠跳上餐桌,叼起一塊麵包皮,跳上了大櫃頂。過了一會兒,它又來叼走了一塊。我踩著椅子往大櫃頂上瞧,那兒放著媽媽的一頂帽子。我拿起帽子,不由得大吃一驚——那帽子下面什麼都有!方糖,紙包糖,還有麵包皮和各種各樣的小骨頭……我馬上跑去告訴了爸爸:“原來松鼠才是我們家那個不誠實的孩子!”爸爸哈哈大笑,說:“我怎么沒想到這一點呢!咱們家的松鼠是在儲備冬糧呢。森林裡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開始儲備冬糧。這是松鼠的天性,咱們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後!”爸爸在餐櫃門上裝了個小鉤子,免得松鼠鑽進去。但是松鼠繼續千方百計地貯(zhù)存冬糧。一見麵包皮、榛子、核桃、小骨頭什麼的,馬上叼走藏起來。有一天,我們到森林裡采蘑菇,回到家時累極了,草草吃了飯就睡了。滿滿一籃子蘑菇就放在窗台上——那兒比較涼快,放一夜不會壞。第二天早晨,我們驚奇地發現籃子空了。蘑菇都到哪兒去了?爸爸忽然在書房裡驚叫起來:“快來看!”我們跑過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讓人哭笑不得:牆上的那副鹿角上掛滿了蘑菇;不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鏡子後面、油畫上面,到處是蘑菇。原來松鼠起了個大早,忙活了一個早晨,把蘑菇全晾上了。它想晾乾了留著給自己過冬。秋天,當陽光還溫暖地照耀著大地的時候,森林裡的松鼠總是把蘑菇高高地掛在樹枝上晾乾。我們家的松鼠也這樣做了。過了些日子,天氣真的冷了起來。松鼠儘量鑽到暖和一些的地方躲起來。有一天,它乾脆失蹤了,哪兒也找不到。也許它跑到花園或森林裡去了吧?我們心裡空落落的。天太冷,我們得生爐子了。我們關上通風口,放上柴,點著了火。忽然聽到爐子裡有什麼東西沙沙直響。我們急忙把通風口打開,只見松鼠像粒子彈似的從裡頭躥(cuān)了出來,跳到了大櫃頂上。爐子裡的煙直往屋子裡冒,而煙囪(cōng)口卻不見一絲煙。這是怎么回事?哥哥用粗鐵絲做了個大鉤子,從通風口伸進煙囪里去。結果,哥哥從煙囪里掏出一隻手套,還有奶奶過節時才捨得戴的頭巾。原來,松鼠把這些東西叼到煙囪里給自己墊窩了。唉,它是從森林裡來的,住在我們家裡,還保留著老習慣。它天性這樣,跟它說住在我們的房子裡不會冷,是沒有用的。

《童年》

【寫作背景】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就有撰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1908年至1910年間,列寧到高爾基在義大利卡普里島的寓所做客,高爾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講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寧對高爾基說:“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寫出來!這一切都是富有極好的教育意義的,極好的!”高爾基說:“將來有一天,我會寫出來……”不久,他實現了這個諾言。
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醜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鍊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內容精要】
高爾基4歲喪父,10歲喪母,後靠自己努力學習奮鬥成為了蘇聯偉大的文學家,自傳三部曲是在列寧的鼓勵下寫成的,它們獨自成篇,又前後相連,藝術地再現了主人公阿遼莎成長曆程的三個階段,真實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羅斯民眾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揭露了沙俄專制的黑暗與罪惡,被視為俄蘇自傳體小說的里程碑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成就。
《童年》是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的是高爾基(阿廖沙高爾基乳名)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跟隨脾氣暴躁的、日漸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時光。此書通過一個兒童無邪的眼光,向讀者生動地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描繪了許許多多社會小市民醜陋和愚昧的生活風貌以及當時俄國的宗教、喪葬等民風民俗。高爾基的這些回憶,有助於我們了解沙皇俄國那個時代的風貌,了解一代文學大師高爾基童年時的社會環境。
小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駁的、離奇得難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地講出來的一個悲慘的童話”。在敘述童年生活的過程中,幾乎阿廖沙遭遇的每一件比較大的事情,都會引起他一種意識的覺醒,這在作品中的表現就是每一件事情的敘述之後都緊隨一句或一段阿廖沙的哲理性的語言。在高爾基的筆下,阿廖沙的生活是出身於下層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華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們的性格形成的過程和意識的成長。
【人物評析】
阿廖沙是全書的中心人物,他從小心地善良,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鍊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阿廖沙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高爾基州

前蘇聯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州名。現稱“下諾夫哥羅德州”。在俄羅斯中部,伏爾加河中游和奧卡河下游。面積7.48萬平方公里。人口368.8萬(1987),俄羅斯人占94%,余為韃靼人、莫爾達瓦人、楚瓦什人等。1936年設州,首府下諾夫哥羅德。伏爾加河左岸地勢低平,右岸有丘陵,海拔在243米以下,有岩溶地貌。礦藏有泥炭、磷灰石等。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12℃, 7月19℃。年降水量400—600毫米。伏爾加河幹流上建有水庫和水電站。工業以機械製造(汽車、船舶、工具機、電視機)、金屬加工、化工、石油加工、電力為主。農業主產小麥、馬鈴薯、亞麻等。水陸交通便利。主要城市尚有捷爾任斯克、阿爾扎馬爾、巴甫洛沃等。

高爾基市

市名。1932年前稱“下諾夫哥羅德”。1990年復稱“下諾夫哥羅德”。俄羅斯大城市,下諾夫哥羅德州首府。伏爾加河及其右岸支流奧卡河匯合處,市區跨奧卡河兩岸。大型河港。人口139.9萬(1985)。建於1221年。十六世紀為重要工商業中心。十九世紀中葉造船業興起。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及水陸交通樞紐,工業以機械製造(汽車和船舶製造等)和石油加工(年加工能力1,800萬噸)為主,坦克、飛機、艦艇等軍工生產亦重要。北面有大型水電站(裝機容量52萬千瓦)。高爾基的故鄉。有高爾基紀念館和11所高等學校。

生平

高爾基 瑪克西姆·高爾基是偉大的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於尼日尼·諾 夫戈羅德城(現名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早逝。高爾基由外祖母撫養成人。外 祖母家貧,十一歲的高爾基就不得不出外謀生。他曾在鞋店、聖像作坊當學徒,在輪 船上幫廚,做過腳夫、鋸木工、園丁、麵包師等等以維生計,少年時期曾參加傾向民 粹派的大學生秘密團體;這一切就是高爾基的“大學”。二十歲後,高爾基開始在祖 國各地流浪,目的在於“了解一下俄羅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在長期 的流浪期間,他一面做工,一面組織秘密小組,進行革命宣傳。一八九二年九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 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九十年代高爾基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底層”社會(如《馬爾華》、《柯諾瓦洛夫》、《切爾卡斯》等)。在高爾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和寓言式的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則吉爾婆婆的故事》、《鷹之歌》、《海 燕之歌》(1901年);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進軍的號角。九十年代末,高爾基的創作思想臻至成熟,這時期高爾基發表了第一部著名長篇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1899),接著,《三人》(1900)也問世了。此外,高爾基還寫了許多具有極大社會意義的劇本,如《小市民》(1901)、《底層》(1902)、《消署客》(1904)、《太陽的孩子》(1905)、《野蠻人》(1905)、《仇敵》(1906)等等。 一九0六年高爾基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母親》問世。高爾基在許多作品中無情地抨擊了作為舊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識(如中篇小 說《奧古羅夫鎮》,1909;《馬特威·克日米亞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 戰前夕高爾基發表的重要作品有《義大利的故事》、《俄羅斯漫遊記》等。在準備十月革命的年代裡,高爾基完成了自傳性的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 (1914)和《在人間》(1916),第三部《我的大學》於一九二三年寫成。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完成了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事》(1925),同時又創作了幾個劇本,其中著名的有《葉戈爾·布雷喬夫及其他》(1932)等。高爾基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詩式的不朽巨著。 高爾基不僅是語言藝術家,同時還是評論家、政論家和學者。高爾基的文學論文是對 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大貢獻。此外高爾基還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曾擔任《紅色處 女地》雜誌的編輯工作,組織“世界文學出版社”,領導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蘇聯作家 代表大會工作,同時他還是國內戰爭史和工廠史寫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他的關懷 下,培養出整整一代的蘇聯作家.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他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俄羅斯作家申塔林斯基在前蘇聯秘密警察(克格勃)檔案中,發現列寧和史達林統治時期有關作家藝術家的大量秘密檔案,皆屬蘇聯政權的高度機密,多年被封鎖,申塔林斯基把這些史料整理成一本書,1993年在巴黎出版法文本;1995年英國倫敦出版克羅福特譯自俄文的英文節譯本《克格勃文學檔案》,對了解史達林時代蘇聯作家、藝術家遭受的種種迫害實情以及死亡的真實原因和日期,都是第一手史料;倍受讚揚、地位首屈一指的高爾基,雖未被監禁過,同樣受到克格勃的秘密監視,蘇聯秘密警察總部檔案室存有大量關於他的秘密材料。
跟列寧鬧翻
高爾基被前蘇聯當局譽為“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也跟列寧有 “偉大的友誼”,但從克格勃檔案里看,高爾基與這位俄國“革命之父”之間發生過多次觀念和政治衝突,幾乎鬧到決裂地步。高爾基稍有搖擺,列寧就會批評他,高氏則報以詼諧一笑:“我知道我是一個很差勁的馬克思主義者。說來說去,我們這些藝術家都有那么幾分傻勁兒……”。十月革命發生後,高爾基被事實震駭,在《新生活報》 (左派孟什維克辦的日報,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發表文章,公開反對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認為這是俄羅斯的悲劇和毀滅,由此,1918年夏列寧則以一紙命令關閉了這家報紙。第二屆共產國際代表大會開幕時,列寧評論高爾基為此次會議寫的文章“毫無共產黨人氣味,卻有濃厚的反共性質。因此,這種文章絕不能在雜誌上發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們之間幾乎斷交,高爾基在列寧五十壽辰之際,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說:“看見這個偉人,總讓人有那么一種恐懼,他隨心所欲地擺弄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歷史槓桿。”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準備整肅高爾基,他們從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裡收集證據。此時,列寧和契卡總頭目捷爾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寧和高爾基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關於此次相見,有過一些戲劇化的描述,如電影《帶槍的人》(1938年)。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寧一再要高爾基移居國外:“如果你不走,那么我們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這是對持不同見解者的一種驅逐方式,兩年之間有數十位知識分子被驅逐出國。可是蘇共卻不讓另一些需要出國的人走,1921年詩人布洛克重病,高爾基一次次催促列寧和盧那察爾斯基放布洛克去芬蘭治病,但詩人還是在得到護照前去世了。18天后,即8月25日,另一位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處決,罪名是白衛分子,儘管根本沒有證據,高爾基對此案的求情同樣毫無作用。這兩位詩人的死亡,開啟了作家受害的時代。
1921年10月8日,高爾基寫信跟列寧告別,離開蘇聯去了歐洲。 1922年夏他在德國北部一個小城,得知俄國社會革命黨的領袖們正在莫斯科受審,7月1日寫給蘇維埃政府首腦里科夫:“親愛的阿列克謝 :如果對社會革命黨人的這場審判以謀殺告終,那么這將是一件有預謀的罪惡謀殺。我請求你把我的觀點告訴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這不會使你驚訝,因為在整個革命期間,我已經向蘇維埃當局一千次指出,在我們這個充滿文盲、沒有教育的國家裡,毀滅知識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為。我現在堅信,如果社會革命黨人被殺害,這一罪行將會使俄國在道德上自絕於社會主義歐洲。高爾基”。他7月3日也寫信給法朗士,希望在歐洲喚起公眾關注此事,流亡國外的孟什維克人士 主辦的雜誌發表了高爾基這封信。兩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總部。他寫給法朗士的信產生廣泛影響,驚動了克里姆林宮。列寧稱高爾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則指示《真理報》“就作家高爾基,寫一篇措辭溫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會把這種文人放在眼裡,要用外文發表”。一篇題為“幾乎墮落到極點”的措辭嚴厲、猛烈批判高爾基的文章說:“從這種政治聲明可以看到,身在國外的高爾基在危害我們的革命。他的危害極大……”。但也許是高爾基的呼籲起了效果,蘇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了革命法庭通過的死刑判決,卻沒有執行死刑。
流亡義大利
高爾基和家人住在義大利的索蘭托,他在整理他的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撰寫文章和回憶錄,與外界保持廣泛的通信關係,身邊朋友和客人不斷。他已年近花甲,似乎應當決定自己晚年的去留問題,可是當他聽到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開列了一個書單,要把所有圖書館裡的《聖經》、《可蘭經》、但丁和叔本華的著作下架的訊息之後,決定宣布放棄他的蘇聯國籍,甚至為此寫了一份聲明。
他為此受到來自兩個陣營的強烈批評。莫斯科的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公開說他是一具殭屍,在文學上已成廢物;流亡巴黎的舊俄人士則強烈譴責他跟蘇聯革命的關係,把他那篇關於列寧的隨筆視為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奇恥大辱。高爾基《論俄羅斯農民》一書出版後,既引來克里姆林宮的憤怒,也遭到一家流亡報紙的譴責,說他誹謗俄國農民。另一家報紙則刊登蘇維埃政府一項決定:如果高爾基進入蘇聯邊境將會被逮捕,迫使高爾基馬上聲明自己忠誠於蘇俄,他唯一不能同意的就是他們對知識分子的迫害。
這一期間,莫斯科的秘密警察總部檔案櫃多了一份題為“高爾基在國外”的文章,無人署名,也沒有日期,可能是秘密警察派在外國的某個間諜撰寫的一份匯總材料,以備發表用。新聞界對高爾基的各種報導,都在秘密警察總部有細緻分析,國外流亡報紙都被列印出來,各種文字都被譯出。高爾基的大量信件,特別是他人寫給高爾基的信,都被秘密警察總部收集。高爾基1924年3月3日致葉卡特琳娜· 彼什科娃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想,現在已經到時候了,不要再談論什麼我是受某個人影響這種話。大家應當知道,我55歲,我自己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如果我那么容易受影響,那么我很久以前就應當服從伏拉基米爾·伊利奇,他在影響別人方面無人能及,那么今天我就應當燈紅酒綠,有芭蕾舞女演員們簇擁,坐著最豪華轎車滿城兜風……”這封信寫於列寧死後六周。
秘密警察感興趣的是高爾基的著作和觀點,以及他對蘇俄政權的敵人所持的態度。他的秘密檔案成為一項巨大工程,耗費大批特工的勞動。他的信件上有許多批註,如“送第七部”、“送阿格拉諾夫”、“存檔”、“對照原文查過”,等等。
秘密檔案中有高爾基1927年9月8日寫給身在蘇聯的年輕作家朋友維·伊凡諾夫的一封信,此信從未披露過,可以看出當時他的觀點:“我天生就不能理解那種把民眾、把一個民族或是一個階級理想化的做法。我是一個很差勁的馬克思主義者,我不喜歡把人生的責任由個人轉移到民眾、集體、某個黨或某個集團。而且,我知道,一粒胡椒子比一把罌粟種更有生命。我相信,如果我倒過來看問題,那就虛偽可笑了”、“當我想像俄國、中國、印度和所有其他鄉村地區那一片無知而又混亂的大漠,看到這大漠前面那位極為渺小、非常瘋狂的俄國革命者——儘管他發現了阿基米德的槓桿——便喚起我對這位俄國革命者命運的某種焦慮……”
從高爾基這些觀點可以看出,他是懷疑、批評俄國革命的,為此他曾不得不流亡,但當他後來回到蘇聯之後,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了。他為什麼要回國?關於這個問題,秘密檔案沒有交待,也未見到關於高爾基的研究對此做出解釋。
利誘與監視
1928年,高爾基回到闊別近七年的俄國,但他只是要在蘇聯度夏,每年秋天還回索蘭托。
史達林親自在莫斯科為他找了一幢房子,離克里姆林宮很近,是一位百萬富翁的豪宅,這裡很快成為蘇聯領袖和藝術家、作家們聚會的地方。他還分到兩座大別墅,有警衛保護,一座在克里米亞,一座在莫斯科近郊。
至於這背後的事情,可以通過秘密檔案來看。第二個階段收集的檔案從1926到1928年,此時列寧已死,史達林執政,捷爾任斯基也死去,繼任者是雅果達,一個極端陰險的克格勃頭子,他手下的秘密警察,不僅遍及蘇聯,而且遍布海外。現在他們不僅繼續收集高爾基的材料,並且開始操縱他,秘密監視他的活動。
秘密檔案顯示,克格勃對高爾基的控制,主要通過他的秘書克魯奇科夫。此人從1918年開始為高爾基工作,聰明能幹,成為高爾基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人物,逐漸控制了他的社交、文學和出版方面的聯繫,處處代表高爾基。
未知克魯奇科夫與雅果達相識之前是否與克格勃有聯繫,但他在1937年被視為人民敵人和反革命陰謀集團而隨雅果達一起被逮捕後, 在獄中承認,雅果達經常來找他,他也去秘密警察總部找雅果達;他 還承認,他找雅果達商談去義大利看望高爾基;1932年,雅果達給他四千元,為身在國外的高爾基買轎車;1933年,高爾基沒有足夠錢買下索蘭托的別墅,雅果達給克魯奇科夫兩千元去支付,他拿了這筆錢,沒有簽寫收據。
由此可見,高爾基僑居義大利時就受到蘇聯秘密警察的資助。高爾基當然知道這筆款子,這種事很自然地使他與克格勃頭子雅果達相識。秘書招認,不僅涉及高爾基,而且高家其他成員也受到資助:他好幾次從雅果達那裡拿現金給M·巴德勃格(高爾基最後一位妻子, 同時又是H·G·威爾斯的情婦);1936年雅果達交給他和高爾基的兒媳彼什科娃400英鎊,也是給巴德勃格的;最後一次是在1936年9月 (即高爾基去世後),彼什科娃告訴他,她從雅果達的私人秘書那裡收到一大筆錢,她迷惑不解地說:“他們為什麼要把這么多錢硬塞給我呢?”
這位秘書的口供中,提到與高爾基有特殊密切關係的兩個女人。 一位就是瑪麗婭·巴德勃格,一個迷人而且大膽的女人,有好幾個有名的情人,有人認為她是雙重特務,既為英國服務,也為蘇聯工作。 這種說法沒有證據。高爾基秘書的調查案卷中有一個八人名單,她的名字被列入“參與反蘇右派分子組織”,只有她既未逮捕也未被處 決。1938年雅果達及其他人受審時,她已經遠在倫敦,蘇聯秘密警察鞭長莫及。另一位女人是納狄婭·彼什科娃,高爾基的兒媳,長煤美,羅曼·羅蘭說她“年輕,非常美麗,單純而且快活”,雅果達試圖通過她,更深地打入高爾基家庭內部。
史達林的寵臣
高爾基於1933年回蘇聯定居後,便受到秘密警察的警察來訪和包圍。甚至他的日常用品,都與史達林和政治局委員一樣,要由秘密警察部門負責。
慶祝高爾基創作四十年鬧得很紅火。史達林下令以高爾基名字命名城市、研究所、街道等等。有人戰戰兢兢對史達林說,莫斯科藝術劇院是契訶夫創辦的。史達林回答:“沒有關係。高爾基是個沒有用處的人,我們必須把他拴在黨的身上。”高爾基接受了這些禮物,他也不必害怕別人的批評,政府不許人們批評他。在史達林的主持下,文學界開始崇拜高爾基。
1932年10月26日,在莫斯科高爾基家有一次著名聚會,冠蓋雲集,有克里姆林宮的首腦史達林、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等,他們談笑風生,觥籌交錯;還有五十餘位作家,如阿赫瑪托娃、曼德爾斯塔姆、帕斯捷爾納克、普拉托諾夫、布爾加科夫、巴貝爾等,舉止卻相當恭謹自製。忽然,作家馬利什金來到史達林面前和他碰杯,詩人盧果夫斯科依大聲喊道:“讓我們大家都為史達林同志的健康乾杯!”此時,坐在史達林對面的小說家尼基夫洛夫,猛地站起來說:“我聽厭了這種話!我們已經為史達林的健康幹了114萬7千次了。他大概已經厭煩這套了……”頓時冷場。史達林伸出手,握著這位小說家的指尖說:“謝謝你,尼基夫洛夫,謝謝你。我確實厭煩 這套。”幾年後,那天晚上參加聚會者中,每四位就有一位被投入監獄,許多人被槍決。被槍決者中也包括那位小說家尼基夫洛夫。後來,高爾基的秘書在獄中交待,雅果達在幕後積極操縱文學界活動和作家協會主席人選,1934年作家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他要高爾基寫信給史達林,推薦阿維爾巴科作主席。
有人說高爾基反對暴力,說他會反對1937年的“大清洗”,因此史達林才把他除掉。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純屬編造。阿維爾巴科在獄中受審時證實,高爾基對秘密警察的工作給以極高評價。高爾基對1932年8月7日通過的法律毫無抗議,這項法律規定,12歲的兒童也可以像成人一樣判罪,包括死刑。他對著名作家科里烏耶夫和曼德爾斯塔姆的被捕漠不關心。1929年,他參觀索洛維基,讚揚蘇聯這個第一座集中營。
在集體化時期,高爾基向當局提供一個駭人聽聞的口號:“敵人不投降,就讓他滅亡”(1930年11月15日真理報)。同時,當局策劃公開審判“工業集團”,包括那些革命前的老一代工程技術人員,高爾基如此寫道:“讀到關於那些惡棍的報告,我怒火填膺。”1931年3月,他同意孟什維克人士受審,其中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稱他們是罪犯和破壞者,還說他們還有人漏網,應當繼續搜捕。他在一封信里稱讚:“史達林幹得多漂亮呵!”
1934年12月,列寧格勒黨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刺,給史達林展開大清洗一個藉口,許多人未經調查或審判就以間諜罪名立即槍決。高爾基1935年1月2日在《真理報》發表一篇文章為史達林吶喊助威: “必須無情地、毫無憐憫地消滅敵人,不要理睬那些職業的人道主義者們的喘息和呻吟。”
難堪的晚年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高爾基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後兩年,高爾基完全成為政府的馴服工具,他不倦地頌揚史達林,可是後者對他已毫不在意。他建議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惡魔》,《真理報》立刻發表一個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義”。甚至,高爾基看不到報紙,克格勃有幾次還專門為他印了一份報紙,高爾基紀念館就保存著這樣一份報紙。
高爾基想去義大利旅遊,但得不到批准。他被鎖入囚籠。表面上他的名聲僅次於史達林。作家什喀帕在回憶中,談到高爾基絕望地喃喃自語:“我實在太疲倦了。好像他們把我圈在籬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進退不得!我不習慣這種生活……”
高爾基在克里米亞的別墅度過最後一個春天。法國作家安德列· 馬爾羅去那裡訪問他。在蘇聯秘密警察總部保存的巴貝爾審訊檔案證辭中,提供了此次會見的細節。馬爾羅問高爾基,蘇聯文學現在是否正處於衰落階段,高爾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時《真理報》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學形式理論,以及蕭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高爾基非常關心,他不同意那些批評;他心情抑鬱而孤獨,多次說有人不許他回莫斯科,去從事他熱愛的工作。雅果達和克魯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跡可疑的女人和高爾基一起徹夜縱酒狂歡,直到高爾基昏昏睡去。克魯奇科夫控制了高爾基的日常生活,那些來訪者都得經他挑選,使高爾基只能見到雅果達秘密警察圈子裡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騙子。
這位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釋是一樁罪惡的謀殺,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團龐大陰謀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達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縱,陰謀在於推翻史達林政權。連他的死也被史達林用來大做文章。高爾基死後,他的房子被徹底搜查,而且不只一次。他的秘書克魯奇科夫被捕時,秘密警察甚至把土豆一個個切開,尋找他們需要的材料。
高爾基的可悲命運,耐人深思。他順從於史達林政權,享受最高的名譽和地位,卻付出一個知識分子最高的代價——人格的喪失和良知的扭曲。他參與殘酷,宣揚虐殺,既是虐政的受害者,也成為虐政的工具
高爾基童年故居至今仍完好保留著,並已闢為作家紀念館,當地人依高爾基原姓親切地稱其為“彼什科夫小屋”。他是個很偉大的人,為了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向他致敬~
高爾基所獲得的榮譽
曾獲得過蘇聯文學最高獎“高爾基文學獎”、魯迅文學翻譯彩虹獎、俄中友協頒發的“友誼獎章”
高爾基故居高爾基(1868~1936)——全名:馬克西姆·高爾基(Gorkey,Maksim)
蘇聯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市一個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於莫斯科。
代表作:《母親》
它描繪了無產階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共產黨員工人巴維爾和革命母親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認為是世界文學史上嶄新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
在莫斯科市中心卡恰洛夫街6 號門前釘著一塊牌子:“阿·馬·高爾基於1931 年至1936 年曾在這裡住過。”這是一棟灰色的兩層樓房,原來是俄國富翁里亞布申斯基的私宅。1931 年5 月,高爾基從義大利返回祖國,政府把這套住宅撥給作家使用。高爾基本人並不喜歡這座現代派建築,其建築外形及內部富麗堂皇的裝飾都與作家的愛好格格不入。只是考慮到政府的關心,他才住了下來。一代文豪高爾基的最後5 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
由於健康原因,高爾基的工作室、臥室和書房都安排在一樓。工作室的一切都擺放得十分整齊。視窗旁放著一張鋪著綠色呢子的寫字檯。由於高爾基身材高大,又身患肺病,醫生不允許他伏案工作,因此他的寫字檯比一般的桌子要高。寫字檯沒有抽屜,工作需要的東西全部放在桌子上。因為高爾基認為,紙張一放進抽屜,就會久久無人過問。高爾基不喜歡打字機,因為打字機的聲音會影響句子的節律。他的手稿上清晰、工整的字跡反映了作家對工作一絲不苟的態度。
高爾基每天上午9 點到下午2 點在工作室從事創作。工作時,他不希望任何人來打擾他。他在這間工作室里創作了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劇本《葉戈爾·布雷切夫和其他》、《多斯季加耶夫和其他》以及一系列政論性文章。午飯後,高爾基稍事休息,在花園裡乾點體力勞動。下午5 點他再次進入工作室,編輯稿件、寫回信。他同時擔任13 個刊物的編輯,只要稿件上有他的簽名,那么他一定從頭到尾仔細閱讀過。高爾基每天收到世界各國各行各業人士的來信。他一般都要親自回信。他總共寫了近2 萬封信,其中8500 封保存在高爾基檔案館裡。他給青年作者退稿或寄書時,往往也親自動手包紮好,寫好地址,再請別人送到郵局去。在工作室的櫥櫃裡,陳列著高爾基當年用過的剪刀、繩子、膠水等。
高爾基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中國革命的關鍵時刻曾多次聲援過中國人民的正義事業。在工作室右側的玻璃櫃裡陳列著高爾基蒐集的部分東方藝術品,其中有許多中國牙雕和其他工藝品。
高爾基的臥室不大,牆上掛著一幅風景畫,中間擺放著單人床,床頭上繫著一個用來吊掛電燈的掛鈎。床頭左上方的牆壁上裝著一個小型書架。他生前所讀的最後一本書是塔爾列著的《拿破崙傳》,書只看了一半。1936 年6 月18 日,高爾基在莫斯科郊區的高爾克村逝世。
高爾基的書房裡保存著1.2 萬冊書,大約在3000 本書上留有高爾基所做的記號和眉批。
1965 年5 月28 日,高爾基故居被闢為紀念館正式接待參觀者。

高爾基成名三部曲簡介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著名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裡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它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精彩紛呈的精神世界。這部世界著名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通過一個漸漸長大的孩子的眼光來觀察和了解他周圍的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倔強、富有同情心和不斷追求的青少年形象青少年在成長期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所經受的各種心理考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