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蛟

斬蛟

斬蛟即斬殺蛟龍。多謂勇士為民除害。春秋楚次非斬繞船兩蛟,見《呂氏春秋.知分》;魯澹臺子羽齎璧渡河斬蛟,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晉周處在長橋下斬蛟,見《晉書.周處傳》;襄陽太守鄧遐入沔水斬蛟,見《初學記》卷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此數事皆詩文中有名的典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斬蛟
  • 外文名:Cut Drogon
  • 出自:《呂氏春秋.知分》
  • 參考:《荊州記》
次非斬蛟,原文,譯文,殺虎斬蛟,原文,譯文,

次非斬蛟

原文

荊有次非者,得寶劍於乾遂,還反涉江,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 其船。次非謂舟人曰:“子嘗見兩蛟繞船能兩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見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愛焉? ”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楚國有個名叫次非的人,在一次旅遊時來到吳國乾遂這個地方,得到了一柄非常鋒利的寶劍,高高興興地回楚國去。

譯文

次非在返回楚國的途中要過一條大江,便乘船渡江。當渡江的小木船行到了江中心時,忽然從水底游來兩條大蛟,異常兇猛地向這條小木船襲擊過來,很快地從兩邊纏住渡船不放,情況非常危急,所有乘船過江的人都嚇呆了。這時,次非向擺渡的船夫問道:“您在江上搖櫓擺渡多年了,您曾經見到或聽到過有兩條大蛟纏住船不放而船上的人還能夠有活下去的可能嗎?”船夫回答說:“我駕船渡江幾十年,也不知送過多少人過江,不說沒見到,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事情而船上的人是沒有危險的。”次非想:如果不除掉這兩條惡蛟的話,全船的人就會有生命的危險。於是他立即脫去外衣,捋起衣袖,抽出從吳國乾遂得到的寶劍,對船上的人說:“這兩條大蛟如此兇惡,也只不過是這江中一堆快要腐爛了的骨和肉,還怕它乾什麼?為了保全船上所有人的生命,我即使丟掉了這柄剛剛得到的上好寶劍,哪怕是我個人的生命,也沒有什麼可惜的。”說完,他就毫無猶豫地手持寶劍跳到江中向纏住渡船不放的大蛟砍去,經過一場緊張、激烈的人與惡蚊的爭鬥,次非揮劍斬了那兩條大蚊,從容不迫地上到船上來。就這樣,次非斬除了兩條大蛟,保住了渡江的小木船,挽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在危急存亡的關頭,為著大眾利益要挺身而出,迎難而上,不要畏首畏尾,苟且偷安

殺虎斬蛟

原文

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 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譯文

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是當地一大禍害。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大禍害,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拼殺後只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裡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漂遊了幾十里遠,周處始終同蛟龍一起搏鬥。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輪流著對此表示慶賀。 結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於是便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雲兩位有修養的名人。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雲,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雲,並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廢了,怕到老也沒有什麼成就。”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後就改過自新,終於成為一名忠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