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花敗醬

斑花敗醬

斑花敗醬(學名:Patrinia punctiflora)是忍冬科敗醬屬的植物。分布在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江蘇、福建、河南、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安徽、貴州、浙江、陝西、廣東等地,生長於海拔100米至1,6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草叢和疏林下,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花敗醬
  • 拉丁學名:Patrinia punctiflora Hsu et H. J. Wang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茜草目
  • :敗醬科
  • :敗醬屬 
  • 分布區域:江蘇省, 安徽省, 浙江省, 江西省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變種,

形態特徵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45-150 (-200) 厘米;常無匍匐根莖,主根系粗壯。莖密被倒生粗伏毛,上部毛常排成兩縱列,周圍有疏粗毛。單葉對生,紙質,卵形、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7 (-8) 厘米,寬1-5厘米,不分裂或稀基部具1片或1-2對耳狀小裂片,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不整齊粗鈍齒或淺齒,兩面有棕褐色微腺,至疏生糙伏毛;基生葉花時枯萎,葉柄長6厘米,莖上部逐漸縮短至無柄。聚傘花序組成頂生疏散傘房花序,具5-6級分枝,被白色倒生粗糙毛;苞葉卵形、長圓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7厘米,寬0.3-3厘米,具鈍齒或全緣,疏被糙毛或幾無毛。花梗極短,其下貼生1卵形小苞片;萼齒5,鈍齒狀或微波狀,長0.2-0.3毫米;花冠鐘狀,淡黃色,稀在同一花序中有淡黃色和白色花,裂片稍不等形,卵形、卵狀長圓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1-1.5毫米,寬0.7-1 (-1.5) 毫米,其中具蜜囊的一裂片較大,花冠筒較裂片稍短或近等長,內面有白色柔毛,在具蜜囊的一側呈淺囊腫狀;雄蕊4,二強,伸出,較短的一對著生於遠離蜜囊兩側的冠筒基部,無毛,較長的一對著生於冠筒基部蜜囊之下,基部被開展的白色柔毛,花葯長圓形,丁字狀著生,花粉粒圓形或鈍三角形,具短刺狀突起;子房長0.6-0.8毫米,寬0.7-1毫米,無毛,3室,2不育子室肥厚,呈倒卵狀突起,能育子室扁橢圓形,位於前者之下面;柱頭截頭狀,稀盾頭狀。瘦果倒卵狀橢圓形,長1.6-2毫米,寬1.1-1.3毫米,不育子室呈倒卵狀凸起,長1.3-1.7毫米,寬0.8-1.2毫米;種子扁橢圓形,長1.1毫米,寬0.8毫米。翅狀果苞乾膜質,卵形或闊卵形,長3.3-3.8 (-4) 毫米,寬3.3-3.4毫米,先端鈍圓,基部圓形或截形,有主脈2條,網狀脈明顯。花期7-10月,果期8-10月。
斑花敗醬斑花敗醬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 (100-) 400-1300 (-1600) 米的山坡草叢或疏林下、溪邊、路旁。模式標本采自浙江天目山。

分布範圍

分布於河南南部、陝西西南部、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四川;日本也有。

主要價值

本種可藥用,性能與攀倒甑相同,浙江昌化民間用它消炎解凝、排膿利尿,廣西桂林民間用根浸酒內服治跌打,葉外敷洗瘡毒,江西新建民間也用嫩葉作蔬菜食用。

本種提示

本種和攀倒甑 P.villosa (Thunb.) Juss. 很相似,以往常被誤定為白花敗醬,但本種莖密被倒生粗毛,葉兩面常有棕褐色或棕紅色微腺,花淡黃色,花較小,徑2.5-3毫米,花冠有時連同萼筒及小總苞葉有棕紅色或棕褐色斑紋和斑點(在放大鏡下可見到),能育子房幾無毛,翅狀果苞卵圓形或卵形,較小,易與後者區別。

變種

大斑花敗醬(變種)萌菜(浙江天台山)圖版7:7-10
var. robusta Hsu et H. J. Wang, 植物分類學報23 (5): 381. 1985.
本變種與斑花敗醬(原變種)的不同在於植物體粗壯;莖下部葉多為大頭羽狀全裂或深裂,頂生裂片卵形,長6-10 (-13) 厘米,寬3-6.5 (-8) 厘米;花冠較大,裂片長1.5-2毫米,寬1.1-1.2毫米,冠筒長1.5-1.7毫米,上部寬2.2毫米;子房長0.8-1毫米,寬1毫米;花柱長2.1-2.5毫米。
產江蘇南部、浙江、江西、廣東西北部和廣西東北部、西北部。生於海拔970-1500米的山坡路邊草叢中及林下陰處。模式標本采自浙江西天目山。
本變種可藥用,性能同斑花敗醬。浙江天台山民間用全草治闌尾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