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樓

文遠樓

同濟大學北大道的綠樹濃蔭中,掩映著一座淡灰色的老建築,簡潔典雅,平整無奇,其風格跟周圍的建築有明顯的區別。這就是有名的文遠樓,而在建築界內,同濟大學文遠樓更是被奉為經典之作!入選《世界建築史》和《中國建築史》的經典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遠樓
  • 評為:“優秀建築創作獎”
  • 建築設計者:黃毓麟先生
  • 類型:建築
簡介,設計者,名字來由,歷史沿革,特色,

簡介


靜靜地橫臥在同濟大學東北部蔥蘢草木間的文遠樓,可以說是同濟最具歷史意義與深遠影響的建築之一。雖然外表樸實無華,但這座建築已經近花甲年歲,卻又是中國現代建築上的一座豐碑。文遠樓總建築面積5050平方米,屬於混凝土框架結構,這在50年代的中國可謂稀有。建築屬包浩斯風格,平面布局自由流暢、功能分布於流線安排合理、立面設計簡潔有力,可以說是“現代主義建築 在中國的第一棟”,是“同濟建築規劃設計的一座精神財富”。
舊時文遠樓照片舊時文遠樓照片
走進文遠樓,無論是進廳、房間、樓梯還是細部設計,都顯示了設計者對於現代建築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它不僅嫻熟而恰當地運用了現代建築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從建築理念到空間、功能的布局、處理,以至構件、細部的設計都貫穿了現代建築思想。
“當初,文遠樓在設計時很注重結構和材料的節省,巧妙運用了工程學和力學原理。”有位老師曾經告訴我們,“雖然用料節省了,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建築的質量。反而,經過歲月的考驗,事實證明它更具牢固性和耐久性。”

設計者

同濟大學“文遠樓”自1993年被中國建築學會評為“優秀建築創作獎”,又被列為上海市近代歷史保護建築後,該設計倍受我國建築界的關注。大家又不免為該建築設計者黃毓麟先生英年早逝而扼腕不已。就在該工程在1954年落成之前,黃毓麟不幸罹患腦瘤,不久逝世,時年28歲。
1949年黃毓麟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黃毓麟又到同濟大學新成立的建築系當老師。
當年在杭州之江大學建築系時(1946至1949年),他是建築設計課程唯一教授譚垣老師的得意門生,才華出眾。他畢業後留校任助教期間,深受同學們的敬慕。1950年他和譚垣教授等人合作成立聯營顧問建築事務所,1951年3月,在參加上海市政府舉辦的本市人民英雄紀念塔第二輪全國公開設計競賽時,他們在參選的56份應徵圖樣中,囊括了第一名和第二名兩項大獎,一時傳為佳話。黃毓麟在建築界遂初露頭角(該兩項設計合作者還有雕塑家張充仁和工程師張智)。

名字來由

當初同濟校園的總體規劃根據校部向北發展擴建校區的構想,在哈雄文教授的主持下,將主軸線設在文遠樓以北(包括如今留學生樓一帶)的東西向教學中心廣場,主軸兩側布置了四座教學大樓,在廣場西盡端設有圖書館,東邊面向四平路開設新校門。並決定首期先在廣場東南角上建一座工程館(即文遠樓現址),要求該館平屋頂上可設定天文測量儀器供教學和研究工作之用。當時分管學校基建工作的副校長夏堅白教授(我國天文測量先驅)建議,以我國古代偉大的天文、數學家祖沖之,字文遠(公元429-500年)命名,是為文遠樓的緣由。

歷史沿革

文遠樓建造於1954年,是典型的三層不對稱的錯層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其建築面積達5050平方米。主要建築師是黃毓麟、哈雄文,主要結構師是俞載道。據了解,文遠樓當時是為建築系教學使用而設計建造的,後在作為土木學院辦公樓,現在又歸還為建築學院辦公以及藏書用,比鄰同濟建築設計院。這幢建築從平面布局到立面處理,從空間組織到結構形式都大膽而成功地運用了現代建築的觀念和手法,它的形象很自然地令人想到“包浩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現代主義風格深入影響中國,五十年代初誕生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本土現代建築,文遠樓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國最早的典型的包浩斯風格的建築,是包浩斯飄到遠東中國的第一粒種子。但由於後來全國上下的復古主義建築思潮影響,包浩斯現代建築思想受到冷遇和批判,現代主義建築沒能在中國得到發展,直至改革開放後建築界才開始重新認識到文遠樓所隱含的重要歷史價值。

特色

走在文遠樓 ,我們發覺不論從進廳、房間、樓梯還是細部的設計,都顯示了設計者對於現代建築精神的深刻理解與把握,它不僅嫻熟而恰當地運用了這種現代建築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從建築理念到空間、功能的布局、處理,以至構件、細部的設計都貫穿了現代建築思想。儘管我們以現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欣賞和學習!聽一些老教授說,文遠樓好就好在裡面沒有多餘的空間,每個空間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必要,可見設計者的苦心和周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