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法師

文質禪師俗家姓黃,人,清同治三年()出生。光緒年間,於普陀山依靜山和尚出家。受具戒後,行腳參訪,歷訪大江南北諸大名剎,遍參大善知識。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虛雲老和尚駐錫雲南雞足山,要到北京請,邀約他同赴北京相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質法師
  • 出生地:江西省臨川縣
  • 出生日期:1864年
  • 代表作品:《龍藏》
文質法師生平,文質法師主持功績,文質法師退居功課,天童寺簡介,變遷歷史,主持變更,

文質法師生平

文質法師主持功績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文質禪師出任浙江普陀山佛頂山慧濟寺住持,三年任滿退居,於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二度出主法席。初主慧濟寺之年,與開如、通達、月德諸長老共創“普陀山僧教育會”。並於任住持期間,前後為慧濟寺增進了功德堂、上齋堂、下齋堂、客堂,用以安僧與接待賓客;繼而重建禪堂,以利實修。更加建西樓六間為“閱藏樓”,可供八位僧人常年閱藏之用。此外,他並以專款置田,做為閱藏僧衣單之資,使四事供養不乏,可謂用心良苦。為便利行人,又募化修建香雲路的鐵欄桿,印光大師曾撰〈佛頂山香雲路鐵欄桿碑〉以記其事。由於他在慧濟寺的大力建設,遂使慧濟寺的規模製度,可與普濟、法雨二寺鼎峙而立。
文質嗣法於天童寺西峰禪師,西峰禪師是傳臨濟宗三十九世,在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至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擔任天童寺住持。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文質禪師受天童寺兩序大眾推選,出任天童寺住持。他晉山升座後,領眾行道,興利除弊,不遺餘力。民國九年(一九二〇年),他在天童寺重建小白嶺的“五祖鎮蟒塔”。寺僧蓮萍編修的《天童寺續志》,也是在文質老和尚監督下完成。民國九年(一九二〇年),旅日僑團舉行超度大地震中受難僑胞超薦法會,請天童寺僧侶參加,文質禪師命寺僧組團赴日本,協助僑胞完成此一善舉。

文質法師退居功課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文質老和尚六年任期屆滿,援例退居,天童住持由觀宗講寺退居住持禪定老和尚繼任。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年)初,福建鼓山湧泉寺傳春戒,住持虛雲老和尚請文質任羯磨師,文質老和尚航海赴閩南,到湧泉寺時,適逢唐代栽種的二株鐵樹開花,文質與虛雲二位大師,同於花前攝影留念。秋九月,又應虛雲老和尚之召,赴雲南雲棲寺傳戒,時觀宗寺主講寶靜法師亦受請到昆明講經,他們三人結伴同行。抵達昆明後,受到緇素信眾熱烈的歡迎,傳戒期圓滿後回歸天童。
是年福建省福州大雪峰崇聖寺方丈圓鍈法師,膺選為天童寺住持,他於晉山之後,十一月傳授千佛大戒,設千僧齋,盛況一時。但圓鍈法師以外出弘法時多,他乃請文質老和尚協助寺務。老和尚時已年近七旬,推辭不掉,乃輔佐圓鍈法師代行其職務,老和尚領眾梵修,勞怨不辭。越年,以患足疾不能領眾上殿坐香,而於啟迪後進,擁護常住,與早晚功課,念佛念法,未嘗一日或輟。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秋,老和尚以感染痢疾,十分嚴重,別人以為他要往生,他卻說∶“不過數日就會好,毋須告知和尚(時圓鍈在南京講經)。”未久痢疾果然好了。不過足疾復發,精神日漸衰頹。但他於修持上仍勇猛精進,念佛不懈。十月末,老和尚召司賑及職事數人至室曰∶“和尚(指住持圓鍈法師)早晚即回來,我生平魯鈍,愧無法財以施人,死後一切從簡。所余些許衣單之資,除天童、佛頂兩寺,置產供眾外,分送金山、高 、七塔、觀宗、普陀、育王諸剎,供佛及僧,聊報當年參訪之恩。”他把身後事一一交待明白,於十一月初二日上午,端坐西向,合掌念佛,安詳坐化,世壽七十三歲。老和尚往生後面色光澤,頂溫甚久。當夜入殮前,面色勝常,周身和軟。塔於天童老普同塔旁重建之石塔。

天童寺簡介

天童寺在舊稱寧波府的鄞縣之東三十餘公里處,位於浙江四明的天童山。寺初建於西晉永康年間,東晉隆安三年(三九九年),寺毀於火災,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法璇和尚在山東麓依故址建寺,稱太白精舍,又於寺之西南隅造多寶塔,日誦《法華經》。唐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宗弼等移寺基至現今之寺址,歷唐武宗、唐懿宗、宋真宗等數百年間,曾先後賜號改稱為“天童玲瓏寺”、“天壽寺”、“景德禪寺”等,成為東南有名的十方叢林。先後有懷清、寶堅、普交等名僧在此住錫,後來宏智正覺亦駐錫於此,前後達三十年。在此期間,改三門為大閣,建立七塔,整備僧堂、眾寮等,又立寺產之制,寺觀一新,四方衲眾雲集,常住逾千人。

變遷歷史

寺初建於西晉永康年間,東晉隆安三年(三九九年),寺毀於火災,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法璇和尚在山東麓依故址建寺,稱太白精舍,又於寺之西南隅造多寶塔,日誦《法華經》。唐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宗弼等移寺基至現今之寺址,歷唐武宗、唐懿宗、宋真宗等數百年間,曾先後賜號改稱為“天童玲瓏寺”、“天壽寺”、“景德禪寺”等,成為東南有名的十方叢林。先後有懷清、寶堅、普交等名僧在此住錫,後來宏智正覺亦駐錫於此,前後達三十年。在此期間,改三門為大閣,建立七塔,整備僧堂、眾寮等,又立寺產之制,寺觀一新,四方衲眾雲集,常住逾千人。

主持變更

明思宗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年),密雲圓悟大師主持本寺,大振臨濟宗風。每遇講經法會,參加徒眾常逾萬人,王公名士問法者亦眾。至清世宗時,雍正亦曾賜以“慈雲密布”之匾額。天童寺有客殿、伽藍堂、雲水堂、禪堂、方丈、天王殿、佛殿、法堂等,堪稱我國一流之大禪剎。清末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寄禪敬安禪師擔任天童住持,改十方叢林住持繼承制為十方選賢制。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敬安禪師示寂,由淨心隆瀛禪師繼任住持。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淨心禪師退居,由文質禪師繼任住持。淨心、文質,都是傳臨濟宗四十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