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學方法論

文藝學方法論

《文藝學方法論》是2004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鳴樹。

基本介紹

  • 書名:文藝學方法論
  • ISBN:730904030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1月
圖書信息,內容介紹,編輯推薦,自序,作者介紹,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作者:陳鳴樹

內容介紹

本書系統地、全面地論述了文藝學的研究方法,分為三篇。上篇為方法論:原理,闡釋了研究方法的對應性和兩極否定性原理、層次性原理、互補性原理;中篇為方法論:中國與世界,介紹並分析了社會學、心理學、新批評、原型批評、解構主義等十餘種方法及得失;下篇為方法論:實踐功能,強調了文藝學方法中的發現機制、資料的實證性與思維的超越性、理論框架的建構和角度與描述等,具有較大的理論創新、較高的學術含量及可操作性。

編輯推薦

該書是研究文藝學方法論的優秀著作之一,不僅有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使讀者讀起來不會嫌其太繁雜,同時在談任何問題時都談得十分地細緻,對於每一種文藝學方法都不輕易放過,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和介紹,所以讀者讀了這本書能夠獲得許多知識。

自序

近代中國被迫打開國門以後,新方法便與新觀念一起輸入。嗣後的“五四”思想解放運動,更是容納了各種各樣的新方法。這時,馬克思主義既是作為一種新的世界觀,也是作為一種新的方法論為中國人所了解和接受的。
方法是主體介入客體的工具,同時又是客體的“類似物”;它一面為主體的目的所推動,一面又要在發展的客體中找到自己的思維內容。因此,只要客體在發展,方法將永遠推陳出新。研究新方法、借鑑新方法是一種合乎規律的必然現象。
以為任何一種新方法都不值一嗤,不屑一顧,這是一種背棄理性思維的成見;對任何新方法一概頂禮膜拜,無條件接受,也是一種忽視辯證法的幼稚病,不懂得方法是在對客體的尋求中獲得自己的內容的道理。方法是連線於主體與客體的中項,它通過兩極否定來取得自身的價值,即既否定表現在目的里的直接的主觀性,又否定表現在方法裡的直接的客觀性。
前幾年,我應邀給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年級同學開設了“文藝學方法論”的選修課,聽講者甚夥,以致擴大到本系以及哲學系、新聞系、外文系的部分研究生和進修教師,並承紛紛投書鼓勵。這才促使我將講稿整理成一部專著的願望。就我自己來說,想通過它呼吸一點新鮮空氣,更新一下知識,減少一點思維的惰性和慣性;對讀者來說,則希望能通過它激起對方法的自覺意識。
當然,寫這樣一部書,在早先避免不了有趕時髦的嫌疑,如今“方法論熱”似有冷下去的趨勢,又不免被譏為落伍。但我想有文學就一定會有研究文學的方法,有方法就可以賦予理論形態的總結。只要於讀者有用,“趨時”也好,“落伍”也好,非所計也。
本書的題旨便是力圖以唯物辯證法的科學形態,即高度的理性思維來鑒衡一切,選擇一切。因此,我對新方法,既無獻媚之意,對老方法,亦無棄舊之心。不過這樣一來,可能會被認為是一種徘徊於新潮和傳統之間的折中態度。其實新潮與傳統是並非完全對立的,主張打倒一切的新潮,所用的正是傳統的思想方法,因為它缺乏一種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說的“支援意識”。何況文學尚有其特殊規律,就創作而論,不但古典文學仍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而且新的作品還可以向傳統索取養分,正如有人說“翻舊為新”也能製造“陌生化”的審美效果。文學研究方法是以對象為界定的,例如,只要文學與社會有聯繫,社會學方法也就不會廢棄。關鍵不在於這一方法有了多少年齡,而在於如何深化。
本書的框架設計一方面取決於研究對象的內在邏輯,另一方面又取決於讀者對象。導論是講什麼是方法,為什麼要有方法,強調的是要有方法的自覺意識。上篇推出選擇方法的三個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是適應性和兩極否定性原理。中篇展開中國與世界的視角。中西文藝學方法論的歷史比較所引起的哲學思考,其中有本書的命意所在。三種外國的傳統方法,八種新興方法的介紹和評估,是方法論史的時空概觀。自然科學理論的借鑑,提出了文藝學方法論的唯物主義形式也必然要更新的命題。追求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方法論的科學形態一章,其中所指的科學形態,它將在更高層次即哲學層次上規範著文學方法。本書中篇由於跨度太大,作者力有未逮,定多舛謬之處,尚祈專家和讀者不吝指正。其中所介紹的方法,容或有遺珠之憾。至於“女權主義批評”,我認為是一種主張而不是一種方法,因而未予介紹。本書下篇,則旨在強調方法的實踐。在實踐中如何將方法具體化,這是一個重要課題。將一種方法運用於研究對象,必須以實踐為中介,調整方法與對象的適應度,找出一系列的中間環節,這個任務不完成,最好的方法也是一句空話。這裡必須通過對材料的潛心研究,理論框架的建構至關重要。不能上升到理性的理論框架的建構,也就是還沒有找到材料中的生命,還沒有尋求到客體固有的結構的密碼。許多好的構想往往由於未能找到理性的結構框架夭折了。方法的實踐功能的理論來自古今中外文學研究家、批評家的豐富的實踐,如加以總結,可以另寫一本書,這裡只是提示了從文學特性出發而又特別重要的幾個方面。
本書之得以完成,應該感謝國家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博士點基金的資助;並十分感謝上海文藝出版社為拙著提供了走向讀者的機會。感謝著名美學家蔣孔陽教授為本書寫了序言,為拙著增色不少。
陳鳴樹
於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1988年7月7日

作者介紹

陳鳴樹,Chen MIngshu(1931-)江蘇蘇州人。1955年考取南開大學副博士研究生。1949年起歷任蘇州市文朕執行委員兼秘書,上海文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北京魯迅研究室研究人員,復旦大學歷史系講師,後調入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現代室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名譽理事,中國魯迅研究學會名譽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上海虹口書畫院畫師,英國國際傳記中心顧問,美國傳記學會顧問。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魯迅小說論稿》、《魯迅雜文札記》、《魯迅的思想和藝術》、《文藝學方法概論》、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典》三卷,著有論文百餘篇。《魯迅:中西文化衝突中的選擇》、《現象學美學方法述評》分別獲1986年、1994年上海社科優秀成果獎。

圖書目錄

論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趨向——第二版前言 陳鳴樹
序 蔣孔陽
自序 陳鳴樹
導論
上篇 方法論:原理
第一章 方法的對應性和兩極否定性原理
第二章 方法的層次性原理
第三章 方法的互補性原理
中篇 方法論:中國與世界
第一章 中國與西方文藝學方法論的歷史比較
第二章 社會學方法
第三章 心理學方法
第四章 比較文學方法
第五章 “俄國形式主義”
第六章 “新批評”方法
第七章 原型批評
第八章 現象學文學研究方法
第九章 闡釋學方法
第十章 接受美學
第十一章 結構主義文學方法
第十二章 解構主義文學方法
第十三章 自然科學方法的借鑑
第十四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方法論
下篇 方法論:實踐功能
第一章 文學研究中發現的機制
第二章 資料的實證性與思維的超越性
第三章 理論槓架的建構
第四章 角度與描述
第二版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