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縮微攝影技術

文獻縮微攝影技術是用於製作、管理和使用文獻縮微品的方法和設備的總稱。文獻縮微品是含有縮微影像的各種載體的總稱。縮微影像是須經放大,人眼才能清楚識別的圖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獻縮微攝影技術
  • 含義:用於製作、管理的方法
  • 功能:經放大,人眼才能清楚識別的圖像
  • 文獻縮微品:縮微影像的各種載體的總稱
文獻,製作,

文獻

發展簡史文獻縮微攝影技術的發展已有150 年歷史,可粗分為3個階段:①開創階段。1839年, 英國一位顯微鏡製造者J.B.丹塞把20英寸長的文章縮攝為八分之一英寸的圖像,然後用100倍的顯微鏡來閱讀, 被公認為文獻縮微攝影技術的首創人。其後,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當巴黎被圍時,法國一位化學家R.達格龍把信件縮攝後用信鴿飛送進巴黎,然後放大成肉眼可讀的信息,這是文獻縮微攝影技術的巨大潛在作用在歷史上的首次重要顯示。但在其後50年間卻無多大發展。②實用階段。直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銀行家G.麥卡錫發明了16毫米膠捲輪轉式縮微攝影機來攝錄已兌現的銀行支票。30年代,柯達公司加以改進後用之於攝錄售貨票據。40年代美國國會圖書館由採用具有部分自動化功能的35毫米膠捲平台式縮微攝影機來縮攝大量過期報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國內和派遣到國外的軍人之間的大量往來信件和具有情報價值的世界各地照片都攝成縮微品航寄,又研製出了含有拍35毫米膠片和它的檢索字元的“開窗卡”,以便縮攝較大原件並迅速查找和提供所要資料。戰爭結束後,“開窗卡”即被大量套用於攝錄各種工程設計圖紙。50年代初,美國又創製出“封套式縮微品”,這是把16毫米縮微膠片剪下成條,插進一種近似目錄卡片大小的透明套中而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扁平外形的縮微品。若在這種夾套中插進一條肉眼可閱讀的資料內容索引,拷貝後,就成了單張的“縮微平片”。法國最早設計了直接攝錄成透明的“縮微平片”的機器,英國和美國則多採用不透明的“縮微卡”和尺寸更大的“縮微印刷品”,但到60年代中期已趨於淘汰。這首先是由於美國一些有影響的大機構如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全國航空和宇航局等都以縮微平片形式向世界發行技術資料;再是新研製出並很受歡迎的閱讀複印機不能使用不透明縮微品。③發展階段。60年代以來,研究出了性能更高,套用範圍更廣的新系統、 新機型和新材料。例如計算機輸出縮微片(CCM),計算機輸入縮微片(CIM),將計算機數據處理和快速檢索的功能和縮微技術存儲大量資料的能力溶合一起的計算機輔助檢索系統(CRA)。1983年柯達和3M公司研製成了一種遠程視頻縮微計算機輔助檢索系統(RACAR),這是將縮微存儲能力,計算機的檢索能力和視頻的傳送能力3者溶合一起的新技術。1987年末,柯達公司和中國的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合作開發成功微機輔助檢索漢字軟體,於1988年開始在國內配合柯達IMT-350型普通紙縮微檢索還原終端機配套出售。此外,彩色縮微品質量大有提高,如6290新型柯達彩色縮微片,其染料的暗保存穩定性比以前的膠片長10倍,其發行用的拷貝片,在普通室溫條件下的儲存時間可達100年。由於縮微系統具有設備投資較少,維護費用較低,能保持原件的真像,保存期大大超過光碟並已有了多方面的國際標準等優點,縮微品將是一種被廣泛採用,長久保存的信息載體。

製作

縮微設備包括製作、使用、保管縮微品的各種設備。在製作方面,首先是將原件進行拍攝的縮微攝影機。其原理和一般攝影機相同,但具有自動對焦曝光、過片、計數等性能,也有適用於採用不同規格的卷片,或直接攝製出“開窗卡”或“縮微平片”的各種類型。總的基本類別可分為“輪轉式”和“平台式”。曝了光的縮微片一般要進行濕法或乾法或熱法的顯影,要根據膠片的不同性質而用相應的設備。拷貝或複印已制出的母片,也有各色不同的器械。還有大量複印片或拷貝片,按其所要發往的單位和數量自動整理的設備。當然還少不了在各個生產環節中進行質量檢查和保質量儀器,如密度計、檢查台、硫代硫酸鹽殘留量測定器等等。近年已有把多種工序在一個工作站上連續一起完成的設備。管理和使用方面的設備包括檢索用、閱讀用、複製用、藏件用、照明用、空調保潔用的各項設備。縮微品閱覽室必須有完整的縮微藏品目錄卡或目錄本和目錄櫃。要有和藏品的品種、規格相應的閱讀機和閱讀複印機。閱讀室要有適當亮度並安裝在適當高度,角度的照明設備。若有縮微品附藏在閱覽室內,就需有能使室內的溫濕度和清潔度達到適於保存縮微品的條件要求的設備。
發展方向和電子計算機、光碟、視頻技術等高技術的結合形成更高效的複合信息系統是其發展方向之一;提高普遍使用的閱覽複印機、攝影兼沖洗機等縮微設備的可靠性、耐用性和方便性並減低成本和售價,使其成為一般辦公室的常用設備也是其發展方向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