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演講錄1

文津演講錄1

所收文章皆為知名學者、社會名流的精彩講座,遵循“思想自由、務實嚴謹”之原則,取八方思想之精粹,采眾家之所長,集各科之要義。旨在為讀者開啟心智、提升自我、去偽存真,讓經歷、地位、性情各異的芸芸眾生在“新經濟時代”找到“點石成金”的方法,繼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各位主講人用畢生心血、焚膏繼晷、皓首窮經,故而成績斐然、蜚聲士林。他們是這個時代最值得尊敬的人。每篇講稿,都見解精闢、格調高雅,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並重、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相信怕有“上進的” 、“探尋著的”讀者都能從中受益。

基本介紹

  • 書名:文津演講錄1
  • 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頁數:281頁
  • 開本:32
  • 品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 作者:任繼愈 中國國家圖書館分館
  •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1318573
媒體推薦,前言,答疑解惑,圖書目錄,文摘,

媒體推薦

前言


國圖分館,曾經被眾多的讀者親切地稱之為“老北圖”,在20世紀50年代,就因成功地舉辦學術講座而為社會各界人士所稱道,老舍等一代文化巨匠都曾作為這裡的主講人傳道授業、

答疑解惑

2001年新年伊始,國家圖書館分館繼承“老北圖”的優良傳統,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圖書館擴展文化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傳播文化信息的客觀要求,舉辦了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主旨的名人系列講座。昔日曾親身聆聽老一輩學界泰斗教誨的莘莘學子,如今也作 為各學界的驕子走上這神聖而莊重的講壇。
一年來,我們舉辦了文史、政經、音樂、美術等系列講座共99場,聽眾近萬人次。從他們渴望的目光里,我們感到了肩上的重任;從他們滿意的笑容中,我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許多專家學者和讀者通過講座,成r圖書館的朋友,他們對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可貴的指導和無私的幫助,而更多的人則經此渠道記住了國家圖書館,記住r國家圖書館分館。這是對我們工作 的最大的褒獎。
在國家圖書館分館重新開館一周年、學術文化講座100場之際,我們從中選出部分講座內容,匯集成冊,系列出版,給主講人和聽講者一個留念,給未曾聽講者一份補償,也給我們的工作一個小小的總結。 所選講稿,主講人多為年近古稀的學界名流、文壇泰斗。他們用畢生心血,焚膏繼晷,皓首窮經,故而成績斐然,蜚聲士林。當然,這裡所選的部分,並不能代表更不能涵括講座的全部內容,而且我們自己所做的努力,在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這一宏偉大業面前,也顯得微不足道。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鍥而不捨、矢志不渝,在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史上,將會留下我們的探索足跡。
編者
2001年12月

圖書目錄

周汝昌 從中華文化看《紅樓夢》
任繼愈 唐玄奘取經與《西遊記》及其現代啟示意義
朱家潘 清代禮俗
錢遜 儒學與人
何祚庥 生產力的發展規律
杜遁松 步人古代青銅藝術宮殿
卞祖善 音樂與人生
劉詩嶸 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百年紀念
施用海 “人世”與環境問題
——企業如何提高產品的環境競爭力
陶文釗 “9.1l”事件對美國內外政策的影響
徐城北 四大名旦比較說
郭齊家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精華與當今素質教育

文摘

書摘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北京,“西局”的人也全部跑光了,那時徐光啟也已經死了,只剩下湯若望還在。當時,攝政王多爾袞向清皇帝順治說:“西局”不要被人搞亂了,這么多年來已經將成果刻成了書,並且儀器還存在,現在就怕亂了,需要清政府接管過來頒布而且繼續實施使用,其實這部新的曆法在明代時就應該要施行了的。
清順治二年,清政府向全國頒布了改用新的曆法。在這裡我為什麼要說這個呢?這是因為,康熙皇帝是一個很有學問的皇帝。
康熙皇帝他尤其懂得自然科學,並且對數學也很在行,對天文曆法也完全明白。所以,他又刻了新的曆書,把明代的成果叫作《新法曆書》。
我要說這些是想說明,既然當時對天地的研究已經可以精確到日食出現在哪天、哪時、幾度的地步了,對宇宙也已經很了解了,他們還會迷信上帝嗎?他們為什麼還要祭天呢?如果,我都已經知道了你的規律,還會要祭你嗎?所以,我要說的是,在中國傳統的“五禮”中講的第一個“吉禮”中最大的祭祀是為了保護自然、保護生態,要用最尊重的概念對待大自然,只有這樣對待大自然,才不會做出破壞生態的事情,不會做出大自然不允許的事情來。
正如儒家的理論。對待森林的採伐不是無限制的,應該是有計畫進行採伐。在祭天、祭地中還包括祭名山大川,祭江河湖海、地上、地下,要用最尊貴的、最高等的、最崇敬的活動來灌輸入的思想,’使你保護大自然。
我是這樣理解的。所以,對祭天、祭地應該是這樣看待的,要不然人們對天文和地理已經如此的明了了,還會把它們當作神來求嗎?當然不是這樣的了。
在清代,大型的祭祀中的祭先農是為了表示對糧食的重視。以家庭祭祖舉例來說,在大型禮書里是一個重要的章節。
我從小的時候到青年時代,在我的家庭中,當然也不止我們的家庭,當時有很多的家庭都保留有祭祖的活動。過年時祭祖、祖宗的生日時祭祖、祖宗的忌日即去世的那一天都要祭祖。
祭祀時,祭祀的活動並不是很豪華,只不過是全家人在一個比較寬敞的大房間裡,如在大廳中擺放上今天祭的人像,可能是夫婦兩人或者是按同輩弟兄人數的酒杯、碗筷,男的家庭成員先行禮,平常的生辰祭禮就是一跪三叩,女的家庭成員要等到男的家庭成員行完禮之後再行禮。
這是祭祖的一個活動。這個祭祖的活動在我們家來說,一直延續到全國解放之後才沒有再舉行過,至少也是在北京解放後。祭祖活動也屬於“吉禮”範圍。在生活中,即使是小孩,只要已經會走路、會說話了都要參加,並且要排上隊參加。參加主要是在你的概念中培養和樹立人要有自己的祖宗的思想。我知道在別的人家中也還有這種現象。而這種祭祖的現象也是保留到全中國解放之後,才漸漸消失的。“吉禮”部分就舉這么一個例子,下面我們談一談“嘉禮”。
“嘉禮”同“吉禮”一樣,也是從上到下,具體內容來說要從統治階級皇帝說起。最大的“嘉禮”是三大節的朝賀。三大節指的是元旦、冬至及皇帝自己的生日這三種大的節日。在這三大節中要舉行大的朝賀,在北京的紫禁城的太和殿舉行,並且皇帝的登基也屬於大朝。大朝時,人很多,規模也是十分的龐大。
這時候,鹵簿要從太和殿門外順著路的兩側一直排到天安門外。天安門外隊伍的盡頭有從朝貢國緬甸進貢來的大象。如此大的活動,全體文武百官都要參加行禮。行禮時,品級山擺在排頭和排尾。品級分為正和從,即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依次類推,一直排到正九品、從九品。另外,從九品以下是屬國的陪臣,屬國指的就是像朝鮮、越南、緬甸這些國家。這些國家的陪臣排在最後。像朝賀這些活動中的各種禮節全部都是由禮部負責的,全體禮部的人都要參加。每個人應該如何站,站在哪一個位置,這些在《大清會典圖》上的平面圖中都有規定,如什麼人怎么站,站在哪兒。在朝賀中,除了有行禮的人,還有值勤的人。值勤的人在某個時刻在哪兒站,他應該管什麼事情等等在平面圖上都有標明。
皇帝從乾清宮裡走出來,由禮部尚書按吉時請皇帝升殿。皇帝走出來時,是從乾清官出來的,經過保和殿,然後在中和殿中稍做休息,先接受站班人員的行禮,接著走進太和殿的後隔扇門。領侍衛內大臣在寶座旁兩側站立成兩列。另外,記注官在殿左邊臉朝西。太和殿裡面,在中間的位置擺放著一個寶案。寶案是一個四面用黃緞圍著的桌子,在桌子上放著寶匣子,在寶匣子中放著皇帝之寶。如果今天大朝時要宣表,那么則會放有一個表案。如果今天需要頒詔,那么則會放有一個詔案。當然這些都是在大朝前事先都已經擺放好了的。皇帝從後面上來後,從右邊上台階,即從“地平”上來之後,太和殿門口的鹵簿里的九龍曲柄蓋就被支好了。這個鹵簿里的九龍曲柄蓋在皇帝上來前本來是放平的,支起來後表示的是皇帝已經升座了,要不然底下的官員有如此眾多,他們其實是根本看不見皇帝是不是在寶座上,這樣,可以確保大家都知道皇帝已經升座了。
皇帝升座後,奏“丹陛大樂”和“中和韶樂”,等皇帝坐定後,樂止。這時,殿外兩側有專人拿一個一丈多長的蟒鞭,用蟒鞭抖三下。此時,鴻臚寺序班作為贊禮喊“跪”,全體參加行禮的人員要全體在自己的位置上跪下。但是,值勤的人不需要行禮。當要叩首時,一切人要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即起來,起來後要再跪。一共要三跪九叩,全部完成禮之後再次奏樂。
如果,今天需要宣表,即群臣要向皇帝表示祝賀的意思,那么,表文要放在表案上,由正一品官大學士來宣讀表文。由兩個內閣學士在正一品官大學士兩側展開表。由正一品大學士宣讀表文,即代表全體文武百官對皇帝的祝賀。表文是一篇文章,全體文武百官也沒有像電影《垂簾聽政》和《火燒圓明園》中描述的那樣,在皇帝大朝時,全體文武百官一排一排的人上前向皇帝下跪並喊“萬歲、萬歲、萬萬歲”或者是“萬壽無疆”。
即使有祝賀的意思,也是由大學士宣讀表文,當然在表文中會有祝賀的語言。最後說“禮成”時表示行禮結束。
這時,如果下面沒有安排別的節目的話,皇帝下來後,文武百官分幾個門退下。他們在上來時也是從幾個門分別進來的。如果大朝下面還安排有節目的話,則需要看節目,最先的是蒙古唱歌奏樂,接著是各民族的音樂。這是大朝。如果這個大朝是因為新皇帝要登基則需要頒詔,要設有一個詔案,還要有詔書。在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皇帝說的話不全稱為“詔”,只有對全國人民宣布事情才稱為“詔”。新皇帝登基需要頒詔,還是由正一品大學士頒詔。
正一品大學士從詔案上將詔書請下來,放在中間的一個黃亭子中,交給禮部尚書,再由人擔著這個黃亭子從太和門出午門,在黃亭子的前面有一個九龍傘。禮部的人此時全都出去,上到天安門
城樓,城樓中安有一個金漆的鳳凰,金鳳凰的嘴上安裝有一個滑車。
當把詔書拿到天安門城樓上時,朝已經退了,全體文武百官都集中在天安門外。另外,天安門外還有順天府的百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北京市的市民,都聽宣讀詔書。
宣讀完詔書以後,捲起詔書,由金鳳凰的嘴上的滑車順下去,由底下的禮部官員放在位於天安門左邊的禮部衙門即現在的歷史博物館的位置,在禮部衙門的正堂中放下,再將詔書刻成版印刷後向全國頒布。當時中央一級各個部門衙門都設在天安門附近。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