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讀本·上篇

文心雕龍讀本·上篇

本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文藝理論巨著,也是一部理論批評著作,完書於南北朝時期,作者為劉勰,王更生註譯。本書分上下兩編,每編二十五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和總序等五部分。本書的文學思想是傳統觀念與時代思潮的集合。本書的創作目的,主要是反對南朝“浮詭”、“論監”的文風。同時,也有意於糾正文論“各照隅隙,鮮觀衢路”的嚴重缺點。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心雕龍讀本·上篇
  • 作者:(梁)劉勰
  • ISBN:957-547-067-2
  • 類別:文學
  • 頁數:50,488頁
  • 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
  • 註譯:王更生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源流/版本,研究,參考書目,

基本信息

文獻類型:專著
責任者: (梁)劉勰等
出版、發行者:文史哲出版社
出版發行時間:[2007](中華民國九十六年)
所有責任者: (梁)劉勰著 王更生註譯
所有題名: 分輯號 : 上篇
標識號: ISBN : 957-547-067-2
出版、發行地: 台北
關鍵字: 文心雕龍---譯文 文心雕龍 文學理論---中國---南朝時代 文學理論
語種: Chinese 漢語
分類: 中圖分類 : I206.2
分輯號: 上篇
載體形態: 50,488頁

作者簡介

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他的生卒年已不可考,大約生活於五世紀後期至六世紀初的齊梁之際。早孤,家貧,一生不婚娶,依定林寺僧佑十餘年,博覽經籍,精通佛理,曾參加整理佛經的工作。梁以後曾任記室、參軍等小官,併兼東宮通事舍人,深得蕭統賞愛。晚年在定林寺出家為僧,更名慧地,未及一年病故。

內容簡介

《《文心雕龍》》創作於南齊之末(約公元501年左右),時劉勰年逾三十,歷時五年乃成。全書共五十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部分。總論自〈原道〉至〈辨騷〉五篇,論「文之樞紐」,闡明文學的本源,指出文學創作的準則,是全書理論的基礎。文體論自〈明詩〉至〈書記〉二十篇,是論辨文體。作者每篇分論一種至兩三種文體,當中有探討文體源流,闡釋其名稱及含義,品評作家作品的得失等。創作論自〈神思〉至〈總術〉十九篇,分論創作過程、作家風格、文質關係、寫作技巧、文辭聲律等問題。批評論自〈時序〉至〈程器〉五篇,探討不同時代的文風,品評作家的成就,並對批評方法作出專門探討。最後一篇〈序志〉,闡明此書的寫作動機,介紹全書寫作的原則和全書的主要內容,以及表明作者的寫作態度。
劉勰在總論五篇中,闡明了全書的理論基礎。他為矯正當時的浮艷文風,所以提倡原道的文學。他在〈原道〉篇提出了「文原於道」,根據《易經?繫辭》的天道自然觀念來說明文章「與天地並生」,是合乎「自然之道」。所謂「道」,就是「形而上道」的「道」,是先天地、日月、山川而存在的絕對觀念。他又以為「道」通過了聖人的著作而得到闡明,並可解決問題:「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由於聖人的作品最能夠「明道」,所以他在〈徵聖〉、〈宗經〉兩篇,提出文學創作應以聖人的著述為楷模。
他以為後人作品合乎「宗經」,則要符合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故此,文章從內容到形式,都貫徹儒家精神,意欲矯正當時文學艷侈流弊之風。
劉勰在文體論二十篇中,指出了各種體裁的特色、寫作方法及其源流,並舉出若干作家、作品作一扼要評價。譬如在〈明詩〉中,他肯定了韋孟〈諷諫詩〉的「匡諫之義,繼軌周人」,否定了正始和東晉時代詩歌的「溺乎玄風」,脫離現實。在〈詮賦〉中,他痛斥那些「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的作品。可見劉勰對文學主要的觀點和對文體的要求,極為嚴謹。
劉勰的創作論,受到陸機《文賦》影響極深。他為了矯正當時雕琢淫濫的文風,遂提倡自然的文學。他反對用繁縟的辭藻,艱深的典故,來寫「論說」、「議對」這一類文體,認為「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議對〉)
另外,劉勰亦談到很多語言技巧的問題。如〈練字〉所說的「省聯邊」、「調繁簡」,要求文章不可多用偏旁相同的字;〈熔裁〉中主張「剪裁浮詞」,把不必要的字句儘可能刪去;〈聲律〉中主張文章的音節和諧;〈比興〉中主張比喻「以切至為貴」;〈誇飾〉中反對空洞無物,主張「夸而有節,飾而不誣」等。總之,劉勰就是以簡潔、自然的語言,表現豐富的內容。
文學批評亦是《《文心雕龍》》的主要內容。劉勰除了在論辨文體及討論創作問題外,更以許多專篇評論各家優劣。如〈才略〉中比較了上古至劉宋作家的才華和學識;在〈程器〉中批評了司馬相如至孫楚等人的性行,表揚了屈原至徐幹等人的品德;〈物色〉中批評司馬相如的作品為「麗淫」等。
另外,他以為文學批評家的態度要避免主觀,「不偏於憎愛」,不能「貴古賤今」,不要「崇己抑人」,務先博觀,提高鑑別能力。他又提出了批評的標準有「六觀」之法:「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這六方面雖然更多是從形式上著眼,但是作者以為只有全面觀察形式才能深入探討內容。
《《文心雕龍》》的理論對唐以後的批評家、作家影響尤深。如陳子昂革新詩歌標舉「風骨」、「興寄」;杜甫、白居易論詩重視「比興」;韓愈論文主張尊儒、復古,這些都是受到劉勰的啟發。又如清章學誠倡言「戰國文體最備」,亦繼承並發展了〈宗經〉等篇的看法。

源流/版本

現存《《文心雕龍》》最早寫本為唐寫本殘卷,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元至正本為最早版本,並有《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本。另明梅慶生音注本《《文心雕龍》》,附有讎校姓氏十人,音注讎校姓氏二十二人。吳興凌雲五色套印本劉子《《文心雕龍》》,列有校讎姓氏二十二人。清人黃叔琳輯注本《《文心雕龍》》,錄元校姓氏三十四人。

研究

近世,對《《文心雕龍》》的研究、注釋、校訂,乃至白話翻譯之著述甚多。注釋的有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張長青、張會思《《文心雕龍》詮釋》、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等。校訂的有張立齋《《文心雕龍》注訂》、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等。白話翻譯的有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註》、趙仲邑《《文心雕龍》譯註》、姜書閣《《文心雕龍》繹旨》等;另日本學者興膳宏、戶田浩曉二人合著《《文心雕龍》注》等。

參考書目

姜亮夫、余冠英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第1版。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初版。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第1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1版。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第1版。
游國恩、王起、蕭滌非等編:《中國文學史》。香港:三聯書店。1986,第1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